A-A+

一分为二的看待毛泽东执政一生

2025-02-13 学习 评论 阅读

毛泽东到底有没有错,回答是是肯定的:因为他是人不是神肯定有错,世界上本无完人;毛泽东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有没有功,回答也是肯定的:他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让与狗一样待遇的中国人能真正站在世界列强前做人;很多年来,一批人围绕毛泽东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主要争论在1949年到1976年他这段执政时期。他们大都是二、三十岁的一些年轻人,大都浮于表皮把“好”与“坏”之争局限在毛泽东一人身上较劲,最终导致相互攻击甚至漫骂;这种争吵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偃旗息鼓停止的迹象。因为他们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个人化”了,全然没有顾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全党全民这个“整体”。质疑者无非是一个“反右”和“三年自然灾害”加“文革”;再一个就是毛泽东“专制独裁”和“个人迷信”问题。毛泽东执政一生首先是“反右”和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问题:“反右”是1956年党内整风并希望党外人士批评帮助开始,最终一篇“这究竟是为什么”社论导致一场令当时共产党高层自认为威胁共产党执政的“反共逆流”而大举反攻。当时苏共刚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反斯大林、匈牙利事件等国际上出现的所谓“逆流”,使当时刚刚建国执政、历经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运动和的国内外复杂形势扑朔迷离,加之党内官僚主义等作风盛行。1957年全国"反右"的总趋向是没有错误的,但在执行中存在过激的方式,但“反右斗争”当时是中央的决策,是集体通过的决议,这就是说,作为党的主席毛泽东首先承担了出现问题的主要责任,如果全盘否定是错误的其他中央领导也难脱干系。譬如当时党的“八大”刚刚当选的总书记邓小平同志就亲自担任“反右”的“办公室主任”。20多年后的“拨乱反正”落实政策,还是这位小平同志(当然还有耀邦等同志)亲自为“右派”摘帽平反。

 至于“三年自然灾害”问题,经历过冰雪灾害和512大地震的国人应该知道什么叫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自然灾难会死人,会有人饥饿,救灾从来没有完美的事情;新中国很大一批老革命,老前辈很公正的看待"什么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某些言论,用他们的话说:"如果把救灾中出现的问题全部盖在毛泽东同志身上那绝对不公平,因为当时让全国人民度过自然灾害的粮食和一切资源的配给调配等那是中央的决议,我们也举过手赞成的呀。"再一个就是现代很多精英文人一直口诛笔伐的“文化大革命”问题:毛主席发动文革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但一点可以肯定是当时毛泽东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和最高统帅的地位,对他根基的稳固性他是不怀疑的,在当时可以说是“撼泰山易,撼毛主席难”;有人说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为自己的权利,这简直是荒邈的言论;文革的指向恐怕不是质疑自己的权力,而是其他。文革的发起,除当时国内外恶劣环境所致外,毛泽东想“教训一下当时出现的资本买办的新兴势力”和"文人愚弄国人思想"和"反修反腐"。但文革也是在执行中出现的一些政治斗争导致的混乱并不是毛泽东希望看到的,虽然他鼓励支持群众“自下而上”对“走资派”造反,“触及人们灵魂的深处革命”、打破“资产阶级法权”。尽管他他曾在党的“九大”上说,自己干过两件大事:一个是把蒋介石赶到台湾,一个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看来他自己是肯定文革的。因此文革自始至终的产生和结果的他是党的主席,一国最高领导主要责任他应该承担,这点毋庸质疑。但我们现代人更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为什么毛泽东能发动文革,而且当时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尽管党内和社会上有反对的声音,但是少数,不成气候,与人民的力量相比较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焦点问题还有毛泽东的“专制”和“神化”问题:首先应该肯定,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的历史的国度。几千年来沿袭的旧传统观念、旧封建思想、旧体制效应还是根深蒂固的。“君臣父子”、“明君清官” 、“论资排辈”、“崇尚权威”等等旧观念旧伦理道德,无论是当政者还是平民百姓,至今仍有意无意时常流露出来。这就是一个大环境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很多陈规陋习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须臾离去的。因此无论是评价历史人物,还是一些事件,我们不能苛求历史,更不能苛求历史造就的伟人,这是个起码的底线。在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情况下,我们再客观清醒的分析一些人和事,就不至于落入形而上的桎梏内了。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政 治家不是道学家,不会侈谈什么“仁义道德”。过于“善良儿女情长”的是老百姓希冀,而不是政治家所为。否则,早就被政敌搞掉还不知怎样死的。政治家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他对历史、民族或国家的业绩上。因此,许多做派往往是政 治家的手段而已。我们只能从这个高度去认识、去探讨。否则,追究起历史上的伟人“权术”“手段”的“卑鄙”来,岂不是“此地无好人”了?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重的、矛盾的复合体,政治家自然也不例外。人在决定生死的恶劣环境中,原始的、本能的生存欲望往往成为导致对方灭亡的因由;我们在谈论“人性”这个泛泛大论题时,正由于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以及许多不理解性,导致人们对评价各执一词。老百姓很现实,评论一个人好坏与否,就是“善良”与“凶恶”、“厚道”与“奸诈”,就是最简单的"好人或者坏人";历史上的秦始皇赢政横扫六合,杀人如麻,焚书坑儒,可谓文人笔下的“暴君”。但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等等,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社会的统一稳定使常年战乱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机,这就是进步。因此从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看,秦始皇肯定是对中华民族巨大贡献的人物;而毛泽东就是中国普通人民心目中的好人,甚至可以用救世主来形容,这也许就是因为人民曾经习惯看见的统治者是坏人,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坏人。

中国有句俗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不是“神仙”,就是食人间烟火的凡胎肉体,就有七情六欲,他不可能不犯这样或那样的过失,但只要他功劳远远大于人本身的错,就需要得到公正的肯定。综观世界,至今任何人恐怕也列举不出一位十全十美的人物,包括像美国人心目的民族英雄华盛顿不也杀人如麻才建立今天的美国吗?还有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中许多人有的生活习性和作为让人不可理解甚至厌恶,但你不能因此而否认他们的伟大。毛泽东更不例外,毛泽东作为一个人的过失与他对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功绩相比,瑕不掩瑜;过于苛求历史人物的结果,最终只能导致民族虚无主义。要知道,没有英雄和伟人的民族,决不是伟大的民族!在中国,没有不负众望的权威、功绩和资历,以及统帅一切的铁腕手段,是不能成大气候的。也就是说:你要“造 神”,这个“神”必须“力压群芳”才能服众。“伟人不是大树特树起来的,而是在人民心目自然形成的”。解放前的中国是怎么样样子,我们翻看一下历史就知道那是百年的屈辱,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威望,当时全国人民发自肺腑的感谢和崇敬毛主席。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当时在国内外各方压力下中国人民才团结一致,荣辱与共。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指导思想。大凡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如果不是闭眼说瞎话的话,恐怕谁也不会否认。毛泽东这“神”,是当时历史条件促成的,是当时特定环境中自然的产物,决非他的本意。他也反对“个人崇拜”,反对给自己拜寿,他的儿女也没有什么特权。他之所以被看成“神”,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结果,用他的话说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对造的“个人崇拜”,套用他对林彪外逃的无奈话语,便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当时内因和外因促成的条件。那些当年狂喊“毛主席万岁”大表“忠心”而多年以后又把毛主席比做“暴君”“独裁者”的势利小人,在他们身上哪有点道德和良心可言? 

 历史的结论往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分析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局限,本着扬弃的原则,取其精华,舍其糟粕,这才是科学、严肃的态度。综观毛泽东思想整个体系,他的精髓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与“民主”“自由”“法制”趋势不矛盾。它也在发展,否则也不至于出现同属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等“与时俱进”的理论。现实中我国社会有很多东西不尽人意的问题,很多文人也指责这就是毛主席被神话后留下的错。对一些历史问题的真正“拨乱反正”,我们还需要时间,当然,更需要策略。毕竟中国有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体制和思想的积淀和惯性,凡事不可急于求成,弄不好会适得其反。拂去被实用与歪曲的灰尘,还历史本来真实的面貌,这是历史大势所趋,是任何人也当不住的。既然承认毛主席是政治家,是一个从旧体制就思想中冲杀出来的民族英雄,就不应该“认死理”,一叶障目,用他的一些缺点作为来否定他伟大的历史功绩。理应把他放在政治家这个角度而不是凡人夫子角度去审视。有些事情我们不能脱离时代局限。“神化”问题的成因,就应放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体制中审视和查找。这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问题。任何一个人想要“神化”自己,恐怕没有这个能力。其实真正造神的恰恰是一些卑劣的政治掮客和流氓文人。他们起初处于对毛泽东的怨恨,便通过舆论、学术等推出一系列毛泽东自己“造神”(即所谓的“个人崇拜”)的故事,借以否定毛泽东。但后来“矫枉过正”,反倒引火烧身搞到自己头上了,便立马又操起毛泽东的大旗,再起“造神”烽火。此刻毛泽东已经成了实用主义的“敲门砖”和“万金油”的“神”了。事过境迁,同是这群人,批判和反对毛泽东居然像“变脸”一样快,慷慨激昂溢于言表,有些事往往不好解释,也叫人不可理解;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其实一句话:这种人毫无道德可言;

 当年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情景经历过的中国人相信会终生难忘。今天是个网络时代的社会,年轻人,学生都应该亲自看看当年人民对毛泽东的真情流露,和国际政治家对毛泽东的评价,就会知道中华民族这个伟大巨人的魅力,至今无一人能与他类比!历史的回顾和研究,如何从中吸取好的东西、舍弃坏的,并客观、不脱离时代背景的分析和研究,这才是历史的、科学的看问题的尺度。但偏颇实用、感情用事不足取!全面公正的历史评价毛泽东,恐怕需要时间和耐心;国人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偏颇,以一概全。反映在对名人评价上尤其如此。譬如在评价林彪元帅时,当他“好”时,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最好学生”、“24岁的红 军军团长”、“常胜将军”、“指挥两大战役并为中共在北方奠定了基础”;当他“坏”时,上述东西没有了,除了众所周知的定性罪名外,什么“红军时期就怀疑红 旗能打多久当逃兵”、“两大战役想逃跑实际是毛 主席指挥的”、“抗美援朝故意装病”等等,全然不顾历史事实;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决不能感情用事,把自己置于一个被愚昧和无知的位置上。对毛主席的认识也许对很多人需要有痛苦和曲折的认识过程,现在需要更多的是从自身查找原因,包括反思;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应该从阶级原则、历史原则、大节原则、双赢原则和两点原则五方面评价。我们每个真正的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后代[不包括那些已经转身成为洋人的曾经中国人和现代洋人奴才的人]都应该相信历史将会客观、公正评价毛主席伟大一生,伟人一生。

标签:毛泽东   历史   当时   一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