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才是出路:群测群防“法宝”不可丢
群测群防“法宝”不可丢
《财经》记者李虎军《财经网》 [05-2915:34]
要有效地防范大面积次生地质灾害,恢复和重建震区群测群防体系不可或缺
【《财经网》专稿/记者李虎军】实际上,四川历来是中国地质灾害多发之地,震区尤甚。
今年一季度,全国告的惟一一起大型地质灾害就发生在汶川。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显示,该县威州镇茅岭村磨子沟,在3月22日凌晨2时08分发生滑坡,造成七人死亡,一人失踪。
当然,大地震中伤亡最惨烈的北川,也始终处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阴影之下。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在2008年第4期《国土资源通讯》上撰文介绍,2007年年初,该县白什乡发生滑坡险情,滑坡体体积达326万立方米,直接威胁坡下白什乡老街143户住户和一所小学共计70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严重影响白水河上游三个村及下游沿河两岸群众的正常生活。
去年7月28日,这个滑坡体曾经发生大规模急剧滑动,在河道内形成堆石坝,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所幸的是,绵阳市有关部门在组织搬迁直接威胁区群众避险的同时,经过五个月施工,终于挖出了一条长达600多米的泄洪隧洞,排除了险情。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大地震之后,受到威胁的不仅是四川灾区。因为在甘肃和陕西灾区,也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山体松散和岩体破碎。
尽管有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余震很难再深入甘肃、陕西腹地;但在当前余震不断、主汛期即将来临的危急情形下,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目前,国土资源部正组织全国各地的专家,在地震灾区进行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遥感。专家们不畏艰险,夜以继日地工作,自然令人尊敬。
但值得关注的是,仅仅依靠专家,或许仍很难赢得次生地质灾害阻击战。毕竟,专家的人数有限,加上交通不便,无法在短时间内覆盖所有受灾乡镇和山村。
以甘肃省陇南地震灾区为例,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5月25日在当地调研时就指出,陇南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非常严重;目前开展的现场调查只能顾及重点受灾点。必须靠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通过获取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做好解译分析,才能对面上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不过,无论航空摄影,还是卫星遥感,不仅受天气等诸多因素的掣肘,加上其分辨率也都有限,恐怕很难保证没有漏洞或盲区。
值此非常时期,群测群防更是不可或缺。实际上,最关注本地地质灾害情况的,可能就是那些朴素的民众,尽管他们可能不具备专业知识,也不理解专业术语。
在中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群测群防已经被多次证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宝。
2007年7月6日,四川省达州市达县青宁乡岩门村发生特大型滑坡之前,村民根据国土资源部门培训时学到的防灾知识,主动巡查,及时将滑坡体裂缝增多、变长的迹象与滑坡临灾征兆联系起来,迅速识灾、灾,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主动自觉地避灾,从而在三平方公里的滑坡体上避免了2251人的伤亡。宋光齐在其文章中,称之为“防灾的奇迹”。
昨天(28日),国土资源部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其中就明确提出,应当迅速恢复和重建群测群防体系。
通知称:“这次地震损失导致部分地区群测群防体系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各地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山区农村,宣传预防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切实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动员组织基层干部,迅速恢复和重建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干部作用,切实做好雨季监测预工作。”
面对雨季的来临,以及今后数年中震区潜在的地质灾害高发态势,或许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应被低估。■
“群测群防”应对地震,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 胖黄 ]
“群测群防”这个词现在火起来了。实事求是的说,新中国几次对大地震的成功短临预(比如75年海城,76年青龙和松潘),“群测群防”是关键因素之一,没有遍地开花的群众监测站和对老百姓进行防震抗灾的发动,这几次地震要么无法预,要么伤亡惨重,最合适的反证就是唐山。自76年以后,“群测群防”渐渐就被放弃了,也许在官方的总结和学究的论文里面还存在,在现实中的确已经趋于消亡,这是事实。
那么现在我们再把这个“群测群防”拣起来,再次用它来参与抗震救灾,行不行?我认为不行!这不是我们想不想搞的问题,而是无法搞起来的问题。用雅致一点的话说,就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要搞“群测群防”,就得有适合“群测群防”的环境,而要在今日的中国创建这种环境,几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
首先,是坚持毛泽东思想,还是放弃毛泽东思想?“群测群防”的核心是“群”,即群众,让群众参与到地震预和防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群测群防”的目标则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掌握知情权、决策权。无论是群众路线还是为人民服务,都于毛泽东思想,都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如果放弃了毛泽东思想,就必然要放弃“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只要坚持“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就必然要回到毛泽东思想上。没有中间道路可选择。
然而我们看到,现在就连XXX校的高级专家都在竭力论证,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包括毛泽东思想”的。既然现在的指导理论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地位,“群测群防”怎么可能搞的起来?最简单的道理,要推广“群测群防”,就得先证明这个办法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拍脑袋决策),无论怎么找理由证明,“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词语是少不了的,而这些词语的版权都在毛泽东那里,半个世纪前他就已经把这些问题讲透了!又想跟毛泽东保持距离,又希望借助他的思想指导工作,哪有这个道理呢。
其次,是实践社会主义公有制,还是实践资本主义私有制?“群测群防”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员参与,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会主义公有制里,这种动员和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并确保整个体系顺利发挥作用,此时是根本不用考虑成本核算的,在前三十年的GDP计算中,类似的投入都是不计入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里,人力、物力都是资本化的,都是要拿到市场上标价的,要做到“群测群防” 这种规模的动员,其成本是天文数字。这个钱谁来出?而且此等投入一般都会算做投资的一部分,那就得考虑效益、投入产出比等等,要是三五年下来没有收益,这个折旧、损失之类的,又算做谁的?
我们就以海城地震预中,立下大功的几个群众监测点为例。在这些点上工作的全都是普通群众,都有自己正常的工作,记录地电等数据然后汇,纯粹是义务劳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里,大环境就不支持把这种付出市场化、薪金化,观测地电数据的目的就是单纯“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预地震”,为此那些监测点的群众甚至乐意自掏腰包自己动手置办设备;而资本主义私有制里,首先这个监测的仪器设备是谁掏钱?就能把决策者吓倒,一个县城往往就要好几个监测点,一省要多少?一国呢?而且对于那些愿意参与此类工作的人来说,薪水是什么标准,也直接决定了能否找到人来做,以及能否找到大量的人来做。这还没有考虑一旦预成功后,必然的奖金。这个成本在资本主义私有制里是无法容忍的。
同时,是坚持自下而上的动员与监督,还是坚持自上而下的摊派任务?“群测群防”在三十多年前能够成功的另一关键,在于参与监测告的广大群众也获得了直接面对决策层的机会和权力。当每位参加到“群测群防”中的老百姓都认为自己的劳动具有这样大的意义——能够影响领导层对地震的判断,而且也确实发现领导层在高度重视自己的劳动时候,由此焕发出的积极性是难以想象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当年“群测群防”的参与者有如此高的热情:当他意识到自己是同样处于决策体系顶端时,认真记录好每一个数据并上,就成了自身主动的需求。而且此时,包括“越级上”之类在地震预中往往十分关键的行为,就屡见不鲜了,对于老百姓来说,这里不存在“越级”,只有自己的工作是否完成的问题。
反过来,如果仅仅把“群测群防”作为一项工作,一级一级的往下布置,那么对于最低层、却是“群测群防”中最重要的老百姓来说,不过是上头又多派下一份工而已。这份工与其他摊派下来的任务有什么不同?大多数老百姓是没有兴趣体会的。冀望此时的老百姓有多么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是不可能的。
综上可以看出,今日之中国能否推行“群测群防”,不是简单喊几句口号即可。不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澄清,就不能创造合适的大环境,“群测群防”是根本无法开展的。
郭松民:群防群测是一条历史经验
2008年05月14日07:40 大洋网-广州日
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天灾”,这是三十多年来国内伤亡最惨重一次震灾。这一天,成千上万人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这一天,全国人民共同感受了巨大的悲怆。总理已经抵达了灾区,子弟兵从四面八方日夜兼程向灾区集结,社会各界也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动员起来——这一天,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有过成功预大地震的奇迹: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发生在辽宁海城的大地震被准确预,这使得辽宁省南部的100多万人及时撤离了他们的住宅和工作地点——仅仅在撤离两个半小时之后,海城就被7.3级的强烈地震击中。在6市10县的震区范围内,城镇房屋毁坏508万平方米,农村民房毁坏86.7万间,却仅有1328人死亡。成功预7级以上大震,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正是密布在辽南的群测群防网点收集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现象,如蛇、鼠、鸡、青蛙等动物异常及水异常等,并及时汇总到地震专家面前,才使当时的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和国家地震局能作出大地震就在眼前的判断,发出预,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这次四川大地震前,四川锦竹曾经发现大规模的蟾蜍迁徙,震区曾经发现过地震云,阿坝地区还曾经有过地震的“谣言”,但遗憾的是,“群防群测”的传统没有发扬光大,大自然发出的警告被忽略了。防震抗震要借鉴成功的历史经验,“群防群测”便是历史经验之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