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常理推敲风派人物吴敬琏
2000年基金黑幕时期,国内经济学界鸦雀无声,只有吴敬琏敢挺身而出,面对南方周末记者语惊四座:“中国股市黑不得”,由此吴敬琏成为了经济学家良心的象征,并以此当选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也因此,很多中小散户都把吴敬琏看作是自己的大救星、代言人,虔诚的崇拜和供奉着吴敬琏的画像。然而依然是这位象征良心的吴敬琏先生,在2001年“挤泡沫”时期,为了迎合个别领导人的欢心,以“中国股市不如赌场”的深度论证,对中小散户痛下杀手赶尽杀绝,导致无数中小股民倾家荡产,并直接催生了中国股市长大五年的大熊市。
2005年7月,面对凄惨的现实,中国工商时报副总编辑水皮先生终于大彻大悟,认为吴敬琏的破坏价值远远大于建设价值,并愤怒的质问《吴敬琏到底代表了谁的利益》,“虽然以权贵资本主义作为回击武器为吴敬琏赢得了中国股市何去何从大讨论的胜利,但是挤泡沫的现实让人们认识到,吴敬琏代表不了中小散户的利益,吴敬琏只能对着媒体感慨,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水皮不无感慨的总结到,“吴敬琏代表了谁的利益?不同的时期,答案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没有厉以宁就没有下岗工人,那么也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没有吴敬琏就没有“下岗”的股民。
但是,作为一个资深的和负责任的媒体责任人的水皮先生,从来都不依据感情偏好支配自己的理性,因此,就在去年吴敬琏反思改革存在缺陷的时候,水皮先生予以了热情的肯定,他宽仁窄厚的指出,尽管“吴先生总结的中国改革四大缺陷并不是什么新发现,相反正是这些已经被人们习以为常而且差点被人误导为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的问题的存在,才引起了2004年到2005年间人们对于中国社会经济改革路径的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吴先生的反思没有体现出一个智者的先见之明,反而有‘马后炮’之嫌。然而,即使是“马后炮”,吴先生对于改革的反思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是吴先生的反思。”
然而仅凭善良和理性是不能充分理解在大风大浪中茁壮变老的吴敬琏先生的,倒是水皮先生此前对吴敬琏的直观认识更为准确,“吴敬琏代表了谁的利益?不同的时期,答案是不一样的。”因为就在日前,吴敬琏又变得陌生起来,他又踏上了惊人之语的神秘变幻的旅途,在全国政协经济组的小组讨论会上频发惊人之句。吴敬琏先是提议城市拆迁补偿要纳税。众所周知,目前城市拆迁时给予房主的补偿,根本不够房主原地购买相同面积的住房。实际上,这种补偿是有某种象征性的成分的。以北京为例,二环里的拆迁补偿费,只够在五环购买相同面积的住房,这也就意味着房屋被拆迁的同时,房主在地位上的资本价值就大大的缩水了,如果再交纳相应的税费,房主的就要额外承担更多的损失。显然,吴敬琏的观点等同于被强盗打劫后,还要开征剩余物资税。
吴敬琏的第二个说辞是:打压房价会使物价上涨。如果按照他的理解那岂不是等于说,物价之所以能够平稳,完全是因为房价高的原因,或者说高房价抑制了群众的消费欲望。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顾此失彼理论,要么你勒紧裤带攒钱买高价房,要么你穿西服吃汉堡睡露天地儿。吴敬琏说,“现在社会上货币过多,投资买房就把房价抬高了,而消费买房的人收入又买不起。如果打压房价,可能无效,而且这些钱就要流到别的消费领域,使物价上涨。”而同样一个事实他却绝口不提,亦即房价高完全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的垄断性开发导致的。大家都不会忘记,就在5年前因为全社会多渠道的房地产开发这一事实,廉价房比比皆是,房地产公司甚至要上门推销。但是后来政府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提高了房地产行业的介入门槛,换言之,从原来的大家开发模式变成了独家开发模式,房屋供应量便迅即下降了,从而才造成了市场上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吴敬琏先生只提问题的一个方面,对另一个方面却避而不谈,这还是一个经济学家的逻辑思维么,比小学生还不如。
吴敬琏的第三个说辞是:春运限价不如补贴农民工。显然,在他的意识里,铁道部趁年节打劫并不错,错在打劫农民工。换句话说,除农民工以外的任何人都可以盘剥。吴敬琏的错误在于,第一、这是绿林强盗逻辑,乞丐不劫、贫者不劫、老弱病残孕不劫,其余通吃。第二、他否定了和谐社会一视同仁的公平原则,主张有区别的对待公民。第三、践踏社会公理,体现权力意志,谁最大谁说了算,根本不是他所谓的市场规则,而是尼采的逻辑,权力就是最好的真理。吴敬琏的理由是:“限制票价上涨违反了市场规律,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会导致人为稀缺,如“黄牛党” 猛增,排长队买票增加,或者是权力寻租批条子。”怎么那么像茅于轼的逻辑,“经济适用房分配上存在腐败,所以不适合建经济适用房。”大家不妨略作思考,当今中国腐败无处不在,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是不是什么都不能该做了。
吴敬琏的逻辑归根结底是其阶级性使然,无论他的说辞是多么的冠冕堂皇,都摆脱不了为既得利益者服务的最终目的。因为不这样的话,作为既得利益行列中一员的吴敬琏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历史的辩证的全面地审视吴敬琏,绝不能为他每每在有潜在转折趋势的历史热点和焦点话题上发表几句好听的话所迷惑。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久经政治运动历练、老谋深算的吴敬琏已深谙政治玄机,他跟吴祚休一样,表面上是学者,实则是带着学者面具的政客,没有完整的人格,哪边风硬就往哪边倒。因此,他也就永远逃不脱水皮的“魔”掌了——“吴敬琏代表了谁的利益?不同的时期,答案是不一样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