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一位农民对启动一级抗旱应急响应的担忧

2025-02-24 学习 评论 阅读

一位农民对启动一级抗旱应急响应的担忧  

  

据媒体报道:去年11月1日以来,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山东、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东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东部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至八成,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八成以上。为切实抓好当前冬麦区抗旱工作,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2月4日启动Ⅱ级抗旱应急响应的基础上,5日召开全国冬麦主产区8省抗旱异地会商会议,并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目前的旱情有媒体宣传的那么重么?  

我是安徽淮北地区的青年农民,身处媒体报道的全国重旱区之一,对科学种田很感兴趣,看到媒体报道出现50年一遇的旱情,就上网查找资料,发现实际旱情要比媒体的宣传轻的多。某市水文站2月4日多点监测的沙土10—20厘米土壤含水量17.3%,两合土20.9%,黑土地12.5%,淤土16.2%。查阅农业院校的教科书,对土壤是否干旱,应该用土壤相对含水量指标来衡量,即土壤当前含水量和土壤最大含水量之比,而不同类型的土壤最大含水量是不同的,一般粘土最大含水量是26%,沙土是24%,那么上述监测点的土壤含水量折合成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是72%,80.4%,48%,62%。小麦苗期的干旱指标是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65%为适宜,55%--65%为轻旱,45%--55%为中旱,35%--45%为重旱,35%以下为特重干旱,而上述四种土壤中沙土和两合土为适宜,黑土为中旱,淤土为轻旱。这是理论数据得出的结论,为检验其真实性,我又到地里实地查看,我们村是黑土地,表土有不到10厘米的干土,不懂农业的人看到表土一定认为很旱,但10厘米以下的土壤用手可以攥成团,农谚曰:“手抓成团,落地为土,庄稼舒服”,为什么要看10厘米以下的土壤?因为小麦根系现在已扎到10厘米以下,这一土层的水分状况对小麦有直接的影响。  

从降雨量来看,媒体报道是比正常年份少五到八成,但气象专家综合分析认为,北方冬麦区旱情为30年一遇,小麦主产区旱情为50年一遇。我没有50年的气象资料,但比正常年份少五成就是30年一遇,要么表明老天的降雨量过于平均,要么说明气象专家表述不够准确,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特大干旱是长期滴雨未下造成的,现在有常年20%以上的降水量就说是30年、50年一遇,你忽悠谁哪?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不同情那些因水源条件差而吃不上水的乡亲们。  

从麦苗的长势来看也没有那么严重,搜狐网上的老农民手拿的快旱死的麦苗,我仔细观察主要是受冻造成的,因为冻害主要表现在植株上部叶片的前半部分干黄,干旱主要表现在植株基部叶片干黄。农民都知道,哪一年小麦越冬都会出现成片的干黄现象,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赞成农业专家的说法:这是干旱冻害叠加影响的结果。  

从新闻联播的报道来看,全国受旱小麦1.5亿亩,已浇灌1.2亿亩,占80%,浇灌过的小麦至少目前是不旱的,为什么还要启动一级抗旱应急响应?从启动二级抗旱应急响应到启动一级抗旱应急响应仅仅相隔一天。是专家判断失误还是一天的时间旱情如此迅速的发展?干旱不是突发事件,从干旱、严重干旱到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是相当长的过程,然而它成了一个突发新闻,一出现在人们面前就是“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跳过了此前经过的过程,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对启动一级抗旱应急响应有两点担忧。  

应该承认今年是干旱年份,浇灌小麦能够增产,就是正常年份不少农民也浇灌小麦,但有必要这样兴师动众地启动一级抗旱应急响应么?一级抗旱应急响应国家是个什么动静,采取哪些动作?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从国家到省市县都拿出专项经费抗旱了,我们农民得到的了了无几,会不会是一些部门像“周老虎”那样忽悠国家的经费?  

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的首要问题,炒作旱情可能会促使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对中国有百害无一利,聪明的做法是踏踏实实的抗旱,决不能炒作旱情。  

  

标签:抗旱   应急   干旱   土壤   响应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