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金融业失去控制权已露先兆?
编者按:本篇文章可以看做来自民族资产阶级的声音。在各阶级、各民族的全体中国人都在怒讨《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时,人们不禁要质问:银监会,你究竟代表谁?!
金融业失去控制权已露先兆?
叶檀 2008-4-3 晶报
银监会公布《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意见稿,这被业内看成是放开外资入股上限的一个预兆。人们担心,中国金融控制权是否会落到外资手中?
按照现有的政策规定,单一外资股东不得超过20%的股权,多家外资共同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5%。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此前也曾表示,25%并不是限制,只是决定银行性质的比例。
尽管办法规定,境外金融机构取得境内中资银行控制权的,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表面上看起来主动权还在我国政府手中。但是,由于该办法列出了控股股东25%以上的认定,并制订对控股股东的监管条例,可以视为银监会为境内外控股股东进行试运行。也就是会,制订这样的办法,有个逻辑前提,就是监管层认可将来外资有控股权,否则就不是无的放矢浪费成本。
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超过了号称金融帝国的美国。我国金融向内开放不足,对外开放有余,由此造成金融市场不均衡,利益外泄。据不完全统计,外资通过战略或者财务入股,在我国金融行业已赚取近万亿利益,但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业由于缺乏内生的竞争机制,因此内部治理结构与赢利竞争力仍然不强。
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更高的中国金融溢价,不顾我国金融业存在垄断溢价,搭上工业化快车这一事实,我国注入巨资抢救回来的金融机构正在遭受一轮残酷的贬值周期,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市值在本轮下跌中缩水50%以上。
这让人担忧,中国金融会重蹈中国大豆的覆辙。
我国开放大豆市场后,突然成为“劣质大豆”的代名词,什么含油量低、含水量高等,中国优质的非转基因大豆还比不上美国国内遭到诸多质疑的转基因大豆。这给转基因进口大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4年,中国大豆企业赴美采购大豆的惨痛教训记忆犹新。当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获知“中国大豆采购团”这位财神到来,大豆期货价格剧烈攀升,达到每吨4300元人民币。当中国企业“满载而归”不到一个月,豆价大跌50%!
这还不是悲剧的全部,整条国内的产业链就业被压垮。由于国内大豆价格被有意抑制,豆农纷纷抛荒改种其他农产品,由于缺乏廉价的国内大豆,我国大豆压榨企业陷入巨额亏损,于是跨国企业一方面送上高价大豆,另一方面对国内压榨企业展开大规模并购。到目前为止,中国70%油脂加工厂是外资或合资企业,80%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毫不夸张地说,国内的大豆与油脂加工已为人所控制。
如果大豆悲剧在金融市场重演,路径如何?
首先,本来比较混乱的我国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等被无限放大,他们在国际市场可怜的赢利能力被投资者抛弃,以各种分析报告剖析国内金融机构的失误和错乱。中国金融机构价格处于急涨急挫的恶性通道。急涨时让国内资金进入,急挫时让海外资外抄底;
其次,由于国内金融机构不对内开放,又遭到投资者抛弃,政府只能转而乞灵于国外战略投资者,重演一遍让他们低价入股的戏码;
第三,合资金融机构大行其道,外资要求控股权,指责中国金融市场不开放,最终我们开放中小金融机构控股权,由外资借壳与大型金融机构作战;
最后,那些不争气的大型金融机构为了生存,成为大资本控制的企业,中国的经济中枢被操纵于他人之手。
如果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拥有最软弱、低效的金融市场,如果中国的金融市场再不发生根本变革,对内开放,放松政府对于具体市场行为的管制,就会发生只要两次期货市场作战,就让中国金融机构不值钱的大笑话。大豆悲剧将会重演,而结果将会比大豆悲剧悲惨得多。
相关专题:
质疑银监会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