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教授的感慨,问我国的住房建设是民生还是民怨
http://bbs.club.sina.com.cn/thread-68-0/table-200644-3926.html
8月8日,《人民日报》第8版发表了樊发稼的一篇题为《惊心怵目闻“房涨”》的杂文,文章说,“北京最贵楼盘每平方米7.2万元!简直令人目瞪口呆,有一种如坠噩梦之中的感觉”,由此,作者生发了无限的感慨,他说:“我这个研究员、教授,按现在每月工资加上各种‘补贴’以及‘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即使从现在起完全不吃不喝、零消费,欲购买100平方米上述价格的住房,须待173年以后,即我‘活’到245岁时!”
一个老教授,在当今社会他的工资收入应该不算太低,何况他还有“各种‘补贴’以及‘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他原本担心“友人、同行以及出版社源源寄赠来的书籍,已足以将俺全家几口人淹没其中不能自拔了”,所以,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换一个“窝”,但是,这令人咂舌的房价,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因为他心里明白,即便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能够活到245岁,但是,谁都无法做到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活到这个岁数。无怪乎一个“上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码字凡50多年,虽早无衣食之虑”的老教授对这高不可攀的房价会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之叹。
要说这高达每平米7.2万元的房价是怎么来的,有人自然会说,这是老百姓刚性需求的结果。因为,我们原以为房价的高企与地价的高涨有关,但最近国土资源部拿出了确凿的证据,以全国620个开发项目的平均地价只占房价的23.2%,说明高地价和高房价没有丝毫的关系;我们又认为这连续暴涨的房价与开发商的黑心会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郑州的一位开发商公布了一份清单,说“房价成本中,名目繁多的行政机关收取的税费占比达到20%,地价占40%,另外建安成本占30%。算下来,利润只有10%”,这意味着我国的开发商都是良善之辈,高房价和他们也无干。
他们双方一个个都能够拿出数据证明高房价和自己无关,偏偏老百姓没有什么可以证明的,所以,只能默认自己的刚性需求是抬高房价的罪魁祸首。老百姓真是糊涂,就自己的收入而言,每平米1万元的房价尚且付不了现钱,为什么要让它暴涨到每平米7.2万元的天价,这不是存心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么,难道是觉着高价刺激?!觉着自己的血汗不值钱?!觉得那一五一十数出去的不是真金白银,而只是一张张冥币?!难怪自古以来当官的总是把老百姓称之为愚民。
我想,其实谁都不要忙于开脱自己,事实胜于雄辩,不妨来个三方会审,把该楼盘的详细清单全部清理出来,好好地摆一摆现场,看看这个楼盘每平米的地价究竟是多少,到底是不是只占房价的23.2%;而后再查一查是不是名目繁多的行政机关收取的税费占整个房价比率的20%,地价占40%,另外建安成本占30%,是不是开发商只有10%的利润;最后,就不妨要这三方代表坐在那家每平米卖7.2万元的楼盘面前,看一看前来买房子的是不是那些刚性需求的老百姓。试问,国土资源部与开发商这急于撇清自己的两者,对此提议可有胆量与雅兴?!
这每平米7.2万元的房价,让我想起了那个因拿到限价房钥匙而给政府官员下跪的李庆明,我不得不为他感到庆幸,他穷得真是太及时,穷得太有价值了。虽说他拿到的房子肯定不及老教授所设想的一半大,但是,他的贫穷毕竟给他换来了几百万元的好处,这还真不是一般的蓝领、白领可以企及的。
不知道长此以往,是不是有人会因此而意识到,与其辛苦一生而购房无望,还不如干脆什么都不干,任其穷困潦倒,那倒说不定能够获得一个由政府部门恩赐的安身立命之所,大不了在必要的时候屈折一下自己的膝盖,放弃一点自己的尊严。当然,这可怨不得老百姓自甘堕落,不是老百姓不争气,而是政府的政策无法让老百姓争气,因为政府的政策不愿体现民生,也无法体现民生,老百姓又何必还要为了自己的脸面而苦苦支撑?!当自己明明感到争气无望的时候,恐怕只除了泄气,还是泄气!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