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五篇
人文的回归,常识的力道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永亮
《贞观政要》道: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我思故我在。抬望眼,物质欲望压缩饼干般狂轰滥炸、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浮躁虚华、媒体信息翻江倒海地复制粘贴,时常让苟活奔波于钢筋水泥中的现代人滋生蔓延铺天盖地的困惑无知,以至在沟通共享的都市年代隐藏迷失了自己。蓦然回首,我们走得太远,已然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在乎关注人文太少,于平实质朴的常识却不知晓。阔别许久的人文精神,总可以在历史现实中找到回归的影子;似曾相识的常识力道,必定会在古往今来的演绎变迁中寻到恒久的荣耀,只要你我拥有获得发掘真谛的视角。
我们从没有如今天这般心系黎民百姓的悲欢,牵记常人个体的尊严。保障人权的法治信仰撼动河岳山川,维护私产的思想光辉越陌度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汇聚成治国理念,万事民为先的常识感怀正从璀璨史空中飘出,待我们解读闲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你我在“天地之间,唯人为贵”的语境中驻足,于“古之为政,爱民为大”的维度里彷徨。我们津津乐道在“治国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厚民生为本,安而不扰民为本”的真知灼见书卷中,心驰神往于“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的忧乐苍生血液里。得民心者得天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们所成就的事业都以解放人、造福人为鲜明特征。人文关怀的回归穿古越今,一种超脱升华之常识的力道萦绕为政者胸襟,人民的幸福份量指数重千斤。
我们破天荒屈从了海纳百川的宽容,不自觉适应了有容乃大的和谐。短信邮件里尽是激扬文字的阵阵涟漪,QQ博客中,满眼开讲评说的刀光剑气。和合的人文底蕴辉映为盎然生机,和而不同的常识智慧正从文章典籍中勃发渗出,等我们怀揣铭记。礼致用,和为贵。你我在“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恢弘大气中欣然,于“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敦实厚重里怡然。我们品读感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博大精深,欣赏领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兼收并蓄。争鸣碰撞,表达激荡。人文底蕴的回归遵循一个脉搏,一种继往开来之常识的力道弥漫一个中国,同心同德共书天下和。
我们重新审视天人合一,继续诠释民胞物与。资源节约的高瞻远瞩在冷静理性的脑海中奔涌呈现,环境友好的远见卓识于雄浑壮观的蓝图里依稀可见。科学发展的人文理念整合成执政思维,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常识价值正从时光隧道中溢出,让我们学会和天地万物协调接轨。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你我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悠长意境中读懂美丽,于“知其心者,可知性也;知其性者,可知天也”的隽永言语里感受魅力。我们流连忘返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字字珠玑里,情有独钟在“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的博闻见识中。构建两型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人文理念的回归正大行其道,一种薪火相传之常识的力道正纵横千古八荒魂牵梦绕。
世界需要人文明亮的眼睛,生活惦记常识温柔的笑容。让人文的回归熔铸成日常生活常态,使常识的力道积淀为草根记忆心态,这本身就是一条铺砌让你我有力前行的光荣路途之力量承载。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存在和国家的“生态”运行才会金石为开、不朽千载。
走近金庸
董永亮
———“探索一个灿烂的世纪”
“无论是隔着山,隔着海,隔着岁月,中国人的心里总会流着一条长江,一条黄河。”
文化总是高于国家的。正如,我们的思绪常常从二千年前闪耀哲理智慧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惊醒,于苍凉铿锵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孟德作)的肃杀意境中驻足,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之缠绵悠长,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武穆《满江红》)奔放大气胸襟,越“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红楼梦》)熔铸的千年时光隧道,传统文化至今仍在思想心灵层次方面赋予永恒光泽的照耀和震撼。而“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则承载着一种根深叶茂文明的传承抑或异化,将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侠客梦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把爱情观演绎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经典大成,延续着“有井水处有柳永,有华人处有金庸”的百年神化。在雅俗共赏的当下文坛,无人否认,先生的地位已成“武林盟主,谁与争锋”之势;先生的作品,用笔者的话来讲,“在一个欲望横流的年代里,于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气息中,唤起了我们尘封多年而久违的家园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园地中营养和滋补着文学想象力,是难得的奇花异葩。
金庸先生是那样的卓尔不群,尽管他是凝聚千百万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抱负的典范;他的著作饱受争议,却尽显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雄睨史空之风骨。君不见,先生以《史记.刺客列传》引为源源的武侠小说形式剖析人生,用豪杰人物来阐述历史,集佛、道、儒、兵家之大成,处处表达出对芸芸众生的大超度、大怜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悲天悯人,同时劝人行善、爱国爱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人民之间和谐相处,成为其文脉的不朽基调。山河破碎,大地呜咽,改朝换代,百姓流离失所,信仰或民族精神缺失的大环境,便勾勒写生出其文旨背景。在门派林立、充满险滩恶水、风雨飘摇的江湖路上,却有一个令狐冲笑傲尘世,以“沧海一声笑”的不绝余音地老天荒;《天龙八部》中大男人乔峰以“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赤子雄风,坚持大义为重,成为无数国人至善唯美的偶像力量;从“长河落日圆”的茫茫大漠,到“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的中原大地,“春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江南风景,因为有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射雕英雄郭靖而变的淳朴可爱、诗意盎然;在天下最肮脏的“皇宫和妓院”里,却也造就了韦小宝这种带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超人”。金庸先生以江山无限、儿女情长的浩浩荡荡,打造了一个“文化中国”。杨过与小龙女“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成为绝唱;周伯通和瑛姑也有“可怜未老头先白”的情感纠葛;《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更是“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人物形象,其与多个女性的爱恨情仇让读者叹息不止。先生说:“对得起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常说:“金庸啊,您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来恨他,可找不到一个理由不爱他。”刀光剑影,侠肝义胆,曲折迷离中纵横别样江湖,这就是金大侠笔下的武侠世界,也是先生留下的无可复制的魅力财富。
中国有金庸。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清康熙帝亲赐其祖上以“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年少其遭受战乱,饱经流离之苦。而他“不怕压力,畅行于文字间”。在香江创立《明报》,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文字致富的人”。1955年,开始武侠小说创作,至1972年封笔。他描写人性,塑造了岳不群、东邪西毒、铁木真、吴三桂等众多历史人物及虚构艺术造型,从一种角度解读中国历史和事态人情。今天,他们以历史典故、成语等形式融入到贩夫走卒、茶饭酒肆的日常生活及提示性记忆里。我不禁想起唐诗、宋词、元曲,还有那勾栏瓦舍里的“说书人”,对这些以“阳春白雪”及“下里巴人”界定又何尝不苛刻?正如传统文化本身一样,一方面,她对逆流邪说总会显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执著坚强,另一方面,她扼杀革命新潮。当我们试图突破雅俗文化分野时,我们不自觉被提升到另一个更高层次,感受金庸带给我们的感动极其文化分量。
先生说:“看到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是我毕生的心愿。”国家的归宿与不朽,正在于其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看,金庸先生正从“深沉、博大、质朴、精深”的传统文化深处向我们缓缓走来,伴随他的还有专属于他和无数国人的有关一个灿烂世纪的探索。
寄山川以情思,给时代以折光
——读苏东坡的《赤壁赋》有感
董永亮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不错的。苏学士的年代——“茶楼酒肆、贩夫走卒、勾栏瓦舍”的市民社会已经款款而至。“不识愁滋味”的年月里,曾经注定了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宏大抱负和少年人独有的“牛犊”精神;宦海茫茫,孤木之悲,“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尝遍世间冷暖,倍感“人生如梦”的时候,预示这他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
东坡先生有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历史情怀;然而,深谙“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之道的他,却并不指望逃避历史强加给他的规定性增长。人,最大的悲剧便是生活在历史中。他不附从于“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王安石新政,“乌台诗案”又使之心灰意冷。所谓“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清朝传山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悲怆、忧谗畏讥,萧然之情溢于言表。恩义难遇,这是中国千年来文人骚客们的不死情结。
作者托物言志,借“客”之口,直抒胸臆,表达“逝者如斯”,“沧海一粟”,兼有骆宾王“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人事无常之慨。这是悲天悯人的仁人之思。而后,应了“文似看山喜不平”,笔锋一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达一种超凡脱俗,旷达乐观,笑傲尘世的难得心境。
东坡先生有一种不同于同时代文人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随遇而安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特立独行。这本身便诠释了一种忍耐、执著和不屈;超度、怡然乃大喜大悲之后,心意沉寂,肃杀而又期待生机的大彻大悟。大宋王朝不自振作,政治失意,怀才不遇,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代表着苦闷失落;但,正是怀揣“但愿人长久”的祝愿和“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的恬淡、快意、自慰,使其冲越了千年时光隧道,至今在思想文化层面给国人以哲理照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民族精神。东坡的文风也得以展现,也让世界读懂了“豪放”!
江山早非赵宋有。东坡之风,却如苍苍云山,泱泱江水,山高水长毫不吝啬的承传下来。这应该归功于文化传神般的归宿和不朽。天人和一,回归自然,反璞归真,却是东坡居士爱国爱民,奋发图强,不懈追求的动力渊源所在。士者,以天下为己任,可当人家连这个责任也不让你负呢?!我们只好选择知足常乐。她不等同于消极遁世、不思进取,孤芳自赏,而是暂离纷扰世事的“避风港”,修身养性、欲有所为的“桃花源”,作一番“千斤散尽还复来”理性思考吧!看,坎坷的经历,为词人注入了清新的气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可天空的太阳依旧又圆又大。文如其人,千年而下,东坡依旧“不废江河万古流”。
文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行文流畅,感情丰富,正所谓文以载道。情,景,理水乳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及别有之匠心独运般情趣。其实,在世间,我们常常固守一瞬间,而男有永恒圆满。而人生意义正在于懂得一些舍弃,去一番繁华,留下不变的本真。黄金镀青铜,金铄有光,铜永远流失。短暂的政治,经济利益,常以文品为工具,作粉饰太平等俗事;而文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虽事过境迁,其形抑或神却以典故的形式融入大众。前夜残梦,昨晚故事,来构筑明天人道。这看起来很美,却是雕虫小技,华而不实,无病呻吟。
用出世的态度做人,用入世的态度做事。仅为这一点,我们完全有责任对有资格接受后人祝福与敬意的东坡喊一声:东坡千古!
项羽的史空震撼
英雄悲末路,渲染挥洒的是一种能勾起博大深沉史空记忆的凄楚美丽。
霸王别姬真个力重千钧、字字珠玑。她撩拨唤醒的历史情怀于龙的传人心田中翻江倒海永不停息。这个令无数炎黄子孙魂牵梦萦、被一再还原演绎的经典绝唱就呈现在2200多年前群雄蜂起、四方云动的璀璨壮观史空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个个为后来者津津乐道、玩味揣摩的成语典故,在此时此刻却凝聚集结成瀚海肃杀、愁云惨淡的撕心裂肺。我们身经百战、豪迈雄浑的西楚霸王在夕阳西下、悲凉无限的垓下古战场面对他今生最爱的女子虞姬万般无奈向天扬泪。从项羽烧得发颤血液中奔涌勃发出的史空震撼,足以使古往今来英雄好汉感伤心碎: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真个气贯长虹,荡气回肠。每每读之,掩卷沉思,分明感觉体悟到一种穿越史空隧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震撼力量,流光溢彩、力透纸背。
史记项羽作本纪,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的史空震撼,以大气磅礴、盛气凌人之势,冲决了“成则王侯败则贼”的冥顽宿命。司马迁不掩善不虚美,用不偏不倚、客观公允的笔触,生动传神般勾勒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项羽。太史公笔下的项羽,流淌着吐纳天下的宏愿抱负,折射出侠之大者的胸襟魅力。出生在被后世引喻为“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昏暗乱世,少年时代的项羽就表现出脱得卓尔不群、与众不同。直面威风八面、名震四海的始皇帝,项羽慨叹曰:“大丈夫当如此也,吾当取而代之!”在惊心动魄、沉郁厚重的巨鹿烽火硝烟中,项羽更是展现了“以一当 十” 、慷慨激昂的震撼寰宇之英雄气概,以至氤氲成就了一首万古流芳的不朽诗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司马迁在赋予倾注项羽浓墨重彩人性光辉美丽的同时,并不隐讳其个人缺陷及历史局限:优柔寡断、疏远范增、乌江自刎时还固执认为纷纷世事乃茫茫天数所注定。每念及此,总会捕捉领略到一种滚滚而来的怀古情愫和扼腕太息的心灵震撼。
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唐朝杜牧从诗人的维度解读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留存的史空遗憾: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认为,大丈夫能屈能伸,理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以图东山再起。无独有偶,北宋王安石却从政治家的视阈阐述道:“壮士百战志气衰,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政治家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民心是西楚霸王有心嗟叹无力回天的深层次渊源。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从爱国主义的视角抒发了对于项羽的景仰和崇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借“楚虽三户能亡秦”的掌故,抒发了对敢为天下先、忠诚贯斗牛的荆楚气韵和湖湘风范的心醉神迷。一代伟人毛泽东则从事异备变的角度挥就了一段沧桑悠长的历史巨音: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建国后,善于引经据典的老人家又告诫为政者:不要学刚愎自用、不纳忠言的西楚霸王,否则难免有一天要“别姬”了。共和国母亲六十华诞即将来临,开国领袖的肺腑之言仍振聋发聩、余音不绝。
二千多年来,项羽所产生的史空震撼在熙来攘往的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根深叶茂,驱散着夜空中的阴魂冷风,创造着人世间的星光传奇。人们以棋牌、京剧、歌曲、影视、网络游戏等文化载体形式,诠释追思着笼罩楚河汉界遗迹处的历史烟云,破译剖析着项羽个体的情感人生,品味沉浸在传记文化渗出的高雅内涵和沁人芬芳中。项羽也成了一些少男少女们的“超级粉丝”:这位昔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被有意或无意寄托了“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的侠肝义胆和“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的爱情专一。其实,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这个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正史”也罢,“戏说”也可,只要悟懂了“云中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的隽永耐读,习惯了“功名利禄短暂,黎民百姓长久”的常态生活,我们就会变得不再吹毛求疵、尖酸刻薄,而获得了一种理性看待“项羽的史空震撼”的宽容和谐境界。华夏故园的星空中有一颗叫“项羽”的星座吧,大英雄长眠的那块土地也会专属于他的,我想。
郭靖—“侠之大者”中国梦的不朽诠释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挥写营造了一个曾经专属于成年人的童话世界意境;“有华人处,有金庸”,泼墨勾勒的是一幅氤氲寄托侠客宿愿的文化中国画卷。1959年,一部被命名为《射雕英雄传》的武侠小说奠定了金庸先生无与争峰的“武林盟主”地位。该作品的第一主人公叫郭靖,人称“靖儿”、“靖哥哥”、“郭大侠”。他一句脍炙人口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足以将千年中国侠客梦想诠释解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著作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侠者不言,梦想无边。
“侠之大者”飞扬激荡的是深沉厚重的历史情感。看,我们的靖儿正从“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的亲切熟稔书卷气息中走出,于“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见”的魂牵梦萦射雕情结里溢出。这是一段令无数文人墨客满目萧然、使众多黎民苍生感极而悲的民族伤感记忆:一个惯于沉湎在“春风吹得游人醉,总把杭州作汴州”的偏安一隅小朝廷,一个津津乐道在“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的得陇望蜀大金国,一个善于逐草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野心勃勃新政权。出生在一个山河破碎、身世浮沉语境视野中的木讷靖儿,心中却流淌着“靖康耻,犹未雪”的精忠热血;徜徉在一个战乱频仍、王朝更替维度背景下的傻小子郭靖,胸中却贮满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天悯人。郭靖怀揣背负的历史情感蕴涵如此雄浑大气的文化底蕴,令每一个龙的传人于心灵深处翻江倒海,如钱塘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侠之大者”里阐述表达的是笑傲脱俗的人生情愫。看,我们的靖哥哥正从苍茫大漠到江南水乡一路奔来,身上洒满令神州故国心醉神迷的人性美丽光辉。心地善良、性格淳朴,道不尽靖哥哥的赤子之心;答谢大汗养育之恩,回报师傅舐犊深情,说不完靖哥哥的感恩之情;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凸显靖儿的豪杰胸襟;扶危济困、行侠仗义,折射靖儿的浩然之气;俯瞰富贵荣华、善待芸芸众生,勃发着郭靖的本真宿求;爱情忠贞专一、只爱蓉儿一人,奔涌着郭靖的丈夫气概。感谢金庸先生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塑造演绎了这样一个完美无暇的文学艺术经典,而我们在领略欣赏郭靖传奇美丽风采时也不断获得并拥有一种叫做感动的力量。刀光剑影,曲折迷离,这才叫别样江湖;走出“我是谁”的惆怅困惑,恪守“知善知恶”的理性良知,才算另类人生。《九阴真经》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大智若愚、自然真实,这正是郭靖的射雕人生写照。
“侠之大者”里汹涌澎湃的是质朴精深的家国情怀。在我们的郭大侠心目中,“宁可无武,不可无侠”。大侠的骨子里一脉相承着“壮怀激烈”的中国梦。英雄母亲的谆谆善诱,江南七侠的言传身教,洪老帮主的身体力行,都让郭靖在不露痕迹中认同接受着爱国爱民的理念风骨。身负家愁国恨的郭大侠时常陷入矛盾尴尬的痛苦境地:一方面,一切个人恩怨、门户纷争、集团利益都要屈从让步于民族大义;另一方面,我们的主人公却又要直面用无数孤儿寡母的血泪堆积而成的累累白骨。“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和“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的民本情怀,映衬烘托的是郭大侠渴盼中国强大统一的心声。这既是郭大侠对“侠”的独特感悟,也承载着一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的梦想。郭靖说:“英雄者,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郭靖的家国情怀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流星,照亮了中国历史黑漆漆的夜空,给一个风雪惊变、肃杀沉寂的国度带来了一股清新暖风。
郭靖已逝侠未了,射雕英雄古今传。郭靖,“侠之大者”中国梦的不朽诠释。人海之中找到了您,一切变得有情义。华山论剑,自有山比山更高;但论心,世间只有您最好!(作者: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永亮)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