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灯和一条革命道路
一盏灯和一条革命道路
作者:吴黎宏
求是理论网 2010年09月03日 10时35分
在井冈山,毛泽东的旧居有好几处,其中名气最大、保存最好的,要数茅坪的八角楼。八角楼原为当地名医谢池香私宅,是一栋不起眼的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因楼顶上装有一个八角形藻井天窗,而被当地群众称为八角楼。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茅坪期间,曾在此居住和办公。如今的房子依然保持当年的原貌。
毛泽东的房间在右边楼上靠后边一间,房间很小,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南人北相、身材颀长的毛泽东,头都快要碰到屋顶了,料想活动起来是不大自如的。摆设也极为简单:一张架子床、一只竹编的书箱、一把靠椅、一张简陋的办公桌,桌子右上角有一方圆形砚台,左上角放一盏油灯。最引我注目的是那油灯,油灯由灯盘和灯座组成,灯盘为生铁铸造,中间凹底,可盛青油或桐油半两,灯座是半截竹筒。这种油灯的火苗如豆,灯光淡弱,一遇微风就摇曳跳荡,但不会轻易熄灭。这晕黄的灯光,伴毛泽东送走了夜的黑暗,迎来了朝阳的光芒和清新的晨风。
多少个夜晚,毛泽东就坐在桌前,灯光映照着他清瘦的脸。油灯的火苗不时地跳跃着,一如心潮澎湃的他。他时而凝思遐想,神游千里;时而奋笔疾书,文思泉涌。他的目光如漆般深邃,如电般闪亮,如炬般炽热,他面对窗外的夜幕下的青山,犀利的目光仿佛可以割开黑暗的重帷,穿越千山万水,一直探寻到辉煌的前景。有时思考累了,手写酸了,他就抬头仰望八角形天窗外的夜空,星星们都朝他闪耀,他便不再孤独和疲惫,又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气和力量。
就是在这小小的斗室内,在这晕黄的油灯下,毛泽东笔走龙蛇,扬扬洒洒,《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横空出世,如两道耀眼的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大地。这两篇光辉著作破除了疑虑,稳定了军心,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开辟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上井冈山之时,革命处在最深的黑夜。毛泽东带领部队上井冈山,是别无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当时的党中央并不支持毛泽东的这个决策。上山时他还是中央候补委员,几个月后就被撤销了候补委员的资格。上山不久,外有敌军来围困;内有一些不坚定分子逃跑,或投敌,队伍的军需给养也严重不足。此时的革命队伍,也如陷入漫漫长夜的旅客,需要有一盏灯带给他们光明和温暖,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此时的毛泽东,内心深处也有孤独、疲惫和痛苦。不过,一时的困难压不垮毛泽东,一时的挫折动摇不了他坚定的信念,一时的痛苦击不倒他顽强的意志。没有正确的理论、统一的意志,没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没有充分的信心、顽强的斗志,革命就不会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列宁说过,人是分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一个领袖,是一个政党的灵魂和向导,需要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坚定的革命信念、巨大的革命热情、顽强的革命斗志、运筹帷幄的本领、博大开阔的胸襟。领袖是一个政党的灯塔,指引着本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和斗争,特别是在漫漫黑夜和岔路口,能给予灿烂的光明和正确的方向。领袖要能在黑暗里看到黎明,在花朵里看到果实,在没人走过的地方开辟出一条路来。毛泽东坐在八角楼的窗前,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看到了“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毛泽东成为党的领袖,不是偶然,不是天成,而是历史的选择。
一盏小小的油灯,照亮了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一个人,一个政党,都需要灯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光,是指引人们摆脱黑暗的向导。正确的理论和可行的纲领,是一个政党少走弯路、顺利前进的指针,是一个政党不断发展壮大、永葆生机的保证。走出八角楼,仿佛有一道亮光照亮了我的周身;离开八角楼很远,我还在想,在我或每个人心里,是不是都有一盏灯,并且生生不息地燃烧着。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综合处处长,
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