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后的南方红军,《浴血坚持》观感
电视剧《井冈山》《红色摇篮》之后,看什么?除了看主流红军的《四渡赤水》和《长征》外,也推荐看描写留在南方那一万红军惨境的历史正剧《浴血坚持》。此剧实在太好看啦!陈毅(陈老总)真是命大啊!
这是一部非常惊险精彩的电视剧,成功的一半应归功于编剧。例如,同样的事件(比如陈毅前往某个深山说服某股孤立红军下山接受改变开赴抗日前线差点被害的故事),我在其他关于新四军的电视剧中也看过,编剧、台词以及表演效果就差远了。在这部剧中,被双手反绑的陈毅寥寥数语就说服了单干红军领导人谭余保,化险为夷。这也是陈老总第三次处于生命最危险的境地(另外两次包括被叛徒骗下山九死一生逃脱成功以及被人打伤腿后陈丕显挺身而出救了他的命)。
历史正剧《浴血坚持》讲述了1934年秋,在李德博古错误领导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转移,项英陈毅临危受命担任中央分局一二把手,坚持就地抗击敌人(实际上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东躲西藏保存实力)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整体把握了过去从未展现过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这一段艰辛历史,反映出南方8省交界大山深处红军面临斗争的残酷性,许多头一次听说的故事极具真实性,把我们原来零零散散的历史人物知识串了起来,成功地塑造了以项英、陈毅、曾山、陈丕显、谭余宝、叶飞为代表的鲜活人物形象,以及原来就知道的英勇牺牲的贺昌、一大代表何叔衡、阮啸仙、瞿秋白以及许多其他党和红军的高级领导人以及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和老区冒死为红军送粮的老百姓形象。
看过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项英陈毅吃了大苦死里逃生,他们和身边几十个官兵能活下来实在太不容易了。敌人为了赶尽杀绝,封山烧山放毒还移民,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编剧特别把陈老总的诗才和剧情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了解了他那几首最著名的诗句产生的背景,顿时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使观者闻诗落泪(包括“饥肠响如鼓”;“队员醒来早”以及新四军军歌等)。我第二个最大感受是叛徒太多了,他们不仅手刃红军,还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他们对革命的危害太大了。剧中还首次描写了可以脱党、但不危害革命走中间道路的崔月楠女士(彭丹的表演我是头一次看,很有眼神儿,显得聪慧明快),也算是党史军史剧的一个突破。
除了编剧好之外,主要演员个个称职到位。项英、陈毅、龚楚民、邱菊、陈丕显、谭余保以及崔月楠的表演者都表现极佳十分到位,尤其是略带四川口音的马少骅把智勇双全,集红军领导人、军人、诗人为一身的陈老总表现得令人心服口服,在全剧红军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的情况下,只要陈毅一出现,令观众揪住的一颗心就能放下一半。陈毅总是具有乐观精神,只要他一讲话就有鼓励和激励作用。但他也并非盲目乐观,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说怕吃苦是人之常情。但他政策性极强,几句话就能说服大家。作为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领导者,在多次关键时刻他当机立断,化险为夷。可以说没有陈毅,留下来的红军损失更大。尽管如此陈老总还是上了叛徒的当。著名的“下山接头”故事,早就听说过,但这么惊险这么悬念还是令人感到出人意料。前几年曾出过一部《新四军》电视剧,其中的陈老总形象很差,吹胡子瞪眼,粗鲁有余而智慧不足。戏不够爱情凑,凑得很不合时宜,是个失败之作。现在史料更多,也突破了创作禁区,更加符合真实历史。连爱情戏,也是真人真事(陈丕显在少共的女友),令人十分感动。
全剧的特点还有剧情发展紧凑,比如一开始,急死人了。项英墨守成规,死守教条一味地等中央的指示(中央红军自己自顾不暇方向不明,根本联络不上)还不想放弃老区,错失突围时机。在分九路突围时,分局第三号领导人贺昌、法院院长一大代表何叔衡英勇牺牲了。当时给人的感觉是,既生瑜何生亮,项英实在窝囊。但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发现项英的确是忠诚的共产党员,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他和陈毅一起吃了大苦,经受了严峻考验。最后,偶尔看报听说西安事变,他能审时度势,独立做出和中央一致的判断,实属难能可贵(所有其他红军都气得主张要杀了蒋介石)。但他后来和叶挺领导新四军时合不来,也让人不禁寻思中央是不是派错了人,或者说,选叶挺当新四军军长是否失策(而3年坚持期间陈、项后来配合极为默契)。不过此乃后话了。
这部电视剧的另一个特点是首次细致描写了大小叛徒和中间人物,但似乎反面人物的戏太多,敌人太猖狂。而五次反围剿时指手画脚的共产国际的李德,为了一己之私,故意把看不顺眼的人(瞿秋白)、老弱病残(何叔衡何老)留下来,连毛主席都差点走不成,结果造成众多红军高级干部的阵亡牺牲,留守红军1万人三年下来只剩一千人,看得真让人心里憋屈得紧。叛徒杀害项英一段也很令人纠结。
关于在南方各省交界处的大山里,分散坚持下来另外几路红军队伍,剧中也略有描述。他们大都彼此无法联系,在谭余保、李大为、张云逸、谭震林、粟裕、张鼎丞等领导下各自为战,基本上处于大部分时间疲于奔命,无招架之功也无还手之力,但时而下山打土豪补充给养的境地。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坚持都是红军史和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牵制了不少国军、地方军和地方土豪武装,有利于主力红军转移。1937年后,这批坚持下来的千余人作为党的宝贵财富,成为新四军的主要骨干,分别担任了军、支队、先遣支队一级的领导,开辟了抗日新战线。
此剧唯一两处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个是项英到延安见到毛主席后的有关描写,事实上毛主席到底是怎么评价的,毕竟南方红军还是立下历史功勋的,他们经历的困难不比雪山草地少。另一处是此剧血腥场面较多:酷刑和肉搏战太过惨不忍睹,小儿不宜。
谨此向为劳苦大众得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千千万万红军指战员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也隆重感谢此剧的编导演创作人员。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