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的典型,可不可以做个终结?
三十年来的典型,可不可以做个终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人民向着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奋斗的目标前进,树立了不少典型,在典型的感召下,英雄模范人物也应运而生。由于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能产生激励人们向他们看齐的作用,也就更会从容地培养和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模范人物。比如,董存瑞、黄继光、罗盛教、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等,都成了亿万人民心中的楷模,雷锋事迹还被美国西点军校摘录,这些影响着人们的英雄模范典型,后来虽然遭到一些人的贬低诋毁,但他们的精神却一直在人民的心目中无法磨灭。
改革开放三十年,据说与时俱进,要树立新的典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30年来,有些人辛辛苦苦地树了不少典型,并企图以此典型为自己长脸,比如,什么感动中国人物,什么改革人物,什么年度风云人物,什么时代先锋,时代楷模,但是,很遗憾,虽然年年岁岁,有的是典型,有的是电视广播报告大加宣传,但还真没出现如有雷锋、董存瑞那样的英雄人物让百姓感叹,受到百姓的由衷的追捧,更没见在工业中走出个新的王进喜、干部队伍中走出个新的焦裕禄、在人群中走出千千万万个新雷锋来!
已经有三十年了,说实话,真的应该对我们所树的典型进行总结,对某种典型树立法进行深刻反思,像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结论进行终结的办法对30年来的典型树立法,进行终结了,真的不应该抱残守缺了。比如,年广久,当年生产傻子瓜子,当时被做为一个致富的标兵来歌颂的,谁知道歌颂了没多久,一见银子,心就黑了,就不给人长脸了,后来由于他掺杂使假,倒台了,垮下了,该总结这是为什么吗?
牟其中,也是个改革风云人物,当年,是大报小报盛赞牟的倒爷才能,到前苏联去搞倒卖,是件很开心的事儿,所以,当年陈红与井冈山唱的某首歌就是中国倒爷到东欧,说的就是牟其中这个大倒爷的影子,这是因为,牟其中到前苏联倒了几架飞机,发了大财,拥有几个亿财产,好生了得,可是,过了不久,牟其中也因为诈骗等事实,被指控有罪而下狱,如此大红大紫的人物,怎么说垮就垮,真是其兴也勃,其衰也速焉!如此的大喜大悲现象,我们该对自己笔下原来的榜样后来的囚徒作一些反思吗,应该负一丁点责任吗?
再有,步鑫森,马胜利,禹作敏这样的风云人物,也是当年红极一时,更是有点不可一世的人物,都说是他们站立于改革大潮前的弄潮儿,是勇于唱大风歌的英雄猛士。当年那种“大风起兮尘飞扬,威加海内回故乡,安得猛士守四方”之豪迈至今还让人感到言犹在耳,那些感人的话语让人还记忆犹新。可是,过了不久,这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人物,不知不觉,像沙滩上建起的摩天大厦,一不小心,轰然倒塌,又像这些人物是个花瓶,轻轻地碰上一下,就怎么被打得粉碎了。谁知道这些典型为什么如此弱不禁风,如此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啊?他们一个个的从坐上宾成了阶下囚,难道不沉痛吗?不应该反思吗?如果丢掉这些典型,是与时俱进吗?
为什么这些典型就日子不会长久,没有半点生命力还不算,都成了罪犯呢?是讽刺还是悲哀,更是谁的不幸呢?这是人们百思而不得其解的。还有,人们有些不明白的是,安徽小岗村,一个争论了30来年的典型,到底是不是典型,一直被人们怀疑。比如,现在全国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村,都赶上和超过它们的水平,有的先进典型无论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比这个村高出一千倍,一万倍,一亿倍,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这样的村不值得学习,不值得领导人去视察,比如华西村,南街村,而这个让人们根本无法圈点,无法钦佩无法学习的村到处招摇过市,当然是让人莫名其妙,莫衷一是的!
现在,让百姓来看,觉得,为什么那些典型先是红的发紫,后来成了囚犯?其原因是只注意金钱利益,而不讲品行道德,一个一切向钱看的人,一旦在利益面前,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金钱的选择的两难问题上,是容易发生倾斜的,这些人的倒下,就是最好的说明。
然而,百姓想说的不是这些,百姓要说,树典型,不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引路,树典型,不仅要体现典型的层次,典型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特征。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之所以给世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光辉,就是因为,他始终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当年的那些典型的树立者,是把挖掘典型当成是伯乐相马,相的是“千里马”,而显然发现有些假伯乐,却把瞎马当成好马。
反观这些年来我们的典型观,同样让人们看出,树典型的人,如果没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宽广的视野,博大的情怀,也就立不出万世的楷模来,也就只能在当时造一些势,现出一种光环,一处景观,最后却发现这不是光环,而是浮光怪影,这些浮光怪影,不会立在那里长久的,也就随着某种风一吹,雨一淋,也就随即冲刷了那些美丽的颜色,生命力也就随之消失,如此典型观真实的存在着,难道说不该进行总结并宣布终结?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