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18亿耕地红线是地方政府的红线,更是国家的生命线

2025-02-16 学习 评论 阅读

18亿耕地红线是地方政府的红线,更是国家的生命线  

  

最近,引起18亿耕地红线激烈争议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就是它认为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而对耕地红线进行管制进而导致腐败,甚至认为为耕地划红线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极不利于加速农民进城,解决三农问题等等,茅于轼还美其名曰:有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知道这种言论的目的已经达到,也不想在本文深究为何发出这种声音的背景,因为这一切大家都是很心知肚明,我只想说的是,大师发言既然是要负责任,就不能于最基本的理论和常识而不顾吧!  

首先谈对城镇化的影响。我国城镇化需要多少城市建设用地,按照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45%来看,按照国际城镇化S曲线理论,离60%的城镇化水平拐点(这个拐点的意思是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城镇化进程将放慢,城镇化对社会经济的推进作用将减弱)也仅相差15个百分点,这15%需要多少建设用地呢?如果按照人均用地100平方米来计算,大致在200万公顷左右,也才3000万亩土地;那么,现在我国各级城镇储备的土地有多少?我估计在300万公顷左右,单是各级城镇把已经规划储备为城市建设的用地填满,就可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22个百分点以上、达到67%,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何来划定18亿耕地红线就会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茅于轼关于目前保护耕地面积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房地产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的谬论也就不攻自破(关于房价无限制上涨笔者有另文阐述)。反过来讲,正是由于地方对耕地的保护不够,促使城镇化超常规发展,也引发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象城市建设征地对农村的不公正剥夺从而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利益受到侵害之类,引起了中央的警惕,下决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从这个意义上讲,18亿耕地红线应该是中央给地方政府划的红线,也是关乎我国粮食战略安全的生命线,决不可逾越!其次,我国的三农问题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跟划不划耕地红线有什么直接关系?国内专家学者(注意,不是经济学家!)早有明论,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谈划耕地红线引发腐败问题。茅说什么对一种商品进行管制,对有权管制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那么,对土地管理有权,也可能引发腐败问题。这样的道理应该没错,但是,相对于划定18亿耕地红线,利用土地管理权搞腐败确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我们的大师难道不懂?那么,不划红线难道就不会出现腐败问题吗?我想只怕更严重!这完全是在茅迎合公众对腐败的痛恨而玩虚晃一枪的小把戏。  

我以前还天真的以为,今天的经济学家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认为市场是万能的!现在看来,其实是他们蓄意的误导。所谓全球化其实是一个陷阱:就是当我们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而沉迷经济全球化的美梦之时,却不知不绝地被剥掉了自己的武装,最后只好任人宰割而已!但看今天的国际粮食市场,我们能够找到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渠道保障吗?不能,决无可能!美国人即使将粮食用来加工成酒精燃料,也不会按照经济学书本里上午比较优势理论所说的便宜方式卖给我们的,更不会让别的国家卖给我们的!因为在貌似自由交换市场的背后,其实还有另一种力量在主导。还是按照大师猛经济学的理论,既然是市场,就必然是利益分配,然而怎么分配,确是那些看不见的手在决定,在市场牵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上,还有政治利益、国家利益,这恐怕是那些研究经济学的大师们不会不注意到的,但是,他们居然无视目前正准备以土地流转的名义展开又一轮圈地运动的大鳄们对耕地良田的虎视眈眈,居然敢明目张胆地胡言乱语、叫嚣18亿耕地红线划错了,是何等居心?这些癫狂的背后为什么总是披着学术的外衣却阴闪着外国XX基金会的身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我国改革30年来最大的失误,就是轻信了那些所谓经济学家的道貌岸然,却没有发现他们的险恶用心!今天,在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开始觉醒的时候,所谓的经济学家决不可能再以什么市场经济理论来忽悠人了;相反,到了必须深挖那些所谓大师们言行背后寓含的动机与目的,追究并清算他们罪行的时候了!  

  

[注]茅于轼: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 2008年12月26日   

  

   2008年12月24日 ,天则所发布了“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的研究成果。有约二十名记者参会。今天各方面的报道已经出来了。同时我的邮箱里收到不少骂我的信。内容十分简单:“老不死”,“王八蛋”,“汉奸”,除了骂人没有任何话。我知道,这个研究成果得罪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可又讲不出道理,只好用骂的办法。当然,我不会计较骂人,更不会对骂。反右和文革时我听的骂多去了,比这个更难听的有的是。

  对一种商品进行管制,对有权管制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有了管制就必有审批,于是就有以权谋私的机会,可以权钱交换。当然,有些管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顾虑粮食安全而对耕地设下不许逾越的红线是完全不必要的。正因为此事涉及巨大的利益,所以有这么强烈的骂人声。不然的话,蛮可以冷静地讲理。现在理又不足,就只好骂人了。用骂人来发泄因为非法利益被揭穿导致的心头之恨是很自然的。

有些人反对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是有利害关系,而是对粮食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对跟粮食安全有关的数据没有研究。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改革以来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产了60%,而耕地却在减少。这是有统计数据可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这一铁的事实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粮食产量取决于许多因素,耕地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研究包括如何用其他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灌溉等代替土地的机会,要投入多少其他要素能替代一亩土地。

拿全球的粮食供求情况看,世界上有很充分的粮食供应。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粮食消费增加了17%,但粮价下降了一半。说明粮食相比于五十年前越来越丰富了。全球粮食供求的总形势,和许多其他大多数商品一样,是需求决定产量。或者说,有多少需求就能够生产出多少粮食。万一我国的国内粮食供给不足,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日本消费的粮食中有40%靠进口,南朝鲜60%靠进口。我国这么多年来有进有出,基本平衡,不需要靠进口。(平衡中没有包括大豆,只计入大米,小麦,玉米)

  万一需要进口,会有问题吗?有人问中国13亿人,靠进口谁有能力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正是反对取消红线的人所提出的理由。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生产的粮食有高有低,但是上下波动只有三四个百分点。百年一遇的粮食供给不足,也只有消费量的11%,约合五千万吨。如果全部靠进口补足,要用外汇约100亿美元,不到我国一年出口创汇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们有足够的钱从国际市场买粮食。现在全球的粮食生产为23亿吨,其中粮食的国际贸易量为5.3亿吨。如果中国进口五千万吨,不到全球粮食贸易的十分之一。并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

  粮食生产有高有低,所以要有适当的储备。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储备粮应该是年消费量的14-17%。这从是多年来的经验得出来的。我国因为有过大饥荒是经验,所以储备粮特别多,估计达到40%左右(粮食储备是国家机密,我们只能从各种来源的数据猜测),超出联合国标准的两倍。粮食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储备有损耗,有成本。过高的储备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经济的。如果拿石油储备做比较。我国石油消费中有一半靠进口,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储备。而粮食不需要靠进口,却有40%的储备量。比较这两个数可以看出我国政策中严重的轻重失据。

18亿亩红线的数目完全是拍脑袋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经得起检验的研究。有人质问说,如果你能够算出国家需要多少土地,你也能够算出国家需要多少牙膏,多少鞋,多少汽车等等。那我们可以回到计划经济了。这话很不错。说明我国的决策部门还有不少计划经济的思想。这对国家可是一个危险。

几年前国务院还发布过规定,要求冻结农用土地,不许可将农用地改作它用。这就更荒谬了。一块土地作什么用,要看它周围的环境,它本身的条件。怎么能说,不论什么情况永远是用作农用最好呢。事实上这种错误规定根本无法实施。全国已经有无数的耕地改作了它用。唯一的不同是每次改变土地用途都要经过复杂的审批。主管审批的人有了以权谋私的机会。当然,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以权谋私,但是他们的劳动说得好一点,也是无效劳动。市场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市场远比官员聪明得多。即使聪明的官员也只能从市场得到必要的信息来处理这一类问题。

为什么必须取消这条红线?因为它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极不利于加速农民进城,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一个错误的计划经济决策而延误了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现在我国大约有六亿城里人,有七亿农村人。在未来的三五十年中将有大约六亿人要进城,农村只需要一亿农民就够了。也就是说,三五十年内城市人口要翻番。这样的城镇化不占用农用地怎么可能。难道让加倍的人口仍然挤在原有那些土地上。可以肯定18亿亩的红线要不了三五年就要突破,除非我国的城镇化没有进展。

18亿亩红线的事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发展途径,天则经济研究所作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民间研究所,有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

标签:粮食   红线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