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黎阳:从一滴水看世界,从吴敬琏看“主流经济学家”

2025-02-16 学习 评论 阅读

从一滴水看世界,从吴敬琏看“主流经济学家”

黎阳

2007.3.12.

  从一滴水可以看出世界。验一滴血可以检查一个人。从吴敬琏在政协会议上反对春运火车票不涨价一事可以领教他本人,以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本质特征。

  一.极端脱离实际,极端教条主义

  中国春运的实际是什么?

  1.春节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全家团聚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习俗。远方游子只要可能,无不竭尽全力回家过春节,为的就是这个一年一度的全家团圆。蓄意妨碍、破坏中国人春节的合家团圆不但极端不道德,等于在“去中国化”,必然大规模激起民愤,而且实际是在制造社会动乱。

  2.中国现在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大约上亿。他们基本上无法融入打工所在地的社会,无法就地安家,所以每逢春节必返回农村老家与全家团聚,春节后再外出打工。由于他们基本都是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这一来一往基本只能依靠当前中国最平民化的交通工具——火车。这就导致每年春节期间中国铁路客运量暴增,需求远远超过现有能力,导致每年春节期间火车票供不应求,一票难求、买票排长队、黄牛猖獗、“批条子”走后门等一系列产品短缺的卖方市场特有的问题。

  3.中国的铁路是国家垄断的。而且中国的国情也不可能允许为“市场化”而到处重复修铁路。(世界上很多市场经济的国家的铁路系统也是由国家垄断。)

  吴敬琏以“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为由,反对春运火车票不涨价。这一下就暴露出他至少有五个脱离实际:

  第一,脱离国情实际——“价格浮动抑制需求”公式只适用于市场化情况,而中国的铁路是国家垄断的。“价格浮动抑制需求”公式只适用于需求可以抑制的情况,而亿万民工回家过春节的需求是不可抑制的。

  “价值规律”不是万能的。社会不能靠“供求规律”自动调整一切。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品就不能全靠“供求规律”自动调整一切。否则政府赈灾也成了“行政干预市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了。中国历史上这种例子还少吗?荒年粮食短缺,价格飞涨,有钱人囤积居奇,穷人无钱买粮——按照“主流经济学家”的“市场经济规律”、“价格浮动自动调节需求”公式,解决办法就是听之任之:粮食价格高涨,自然刺激种田的多种粮,刺激供应上升,粮价自然会回落——理论上确是无懈可击,实际上呢?粮价高,买不起,穷人等得起吗?等,就是死。结果呢?——抢:“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哎呀呀,这不是违犯《物权法》吗?这不是动乱吗?这不是造反吗?这不是……对不起,这就是历史规律:老百姓的生存权高于一切,高于你那个“靠价值规律自动调整一切”。不懂这个,就叫“脱离实际”,就叫“纸上谈兵”,就叫“教条主义”。

  亿万民工回家过春节的需求虽不象赈灾那样是生死问题,但仍然是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不顾这个实际,企图用“价格浮动”来“抑制”这种民生需求,同样是不顾实际,死搬教条。

  第二,不顾实际后果——生搬硬套“价格浮动抑制需求”公式一味蛮干,硬用涨价抑制需求,如果奏效,那就意味着强迫上亿民工放弃春节回家全家团聚,意味着剥夺了上亿民工春节全家团聚的权利。上亿民工连同家属,受损害的人将有多少?如此大规模剥夺百姓最神圣的权利,这不是存心激起民变吗?不是蓄意制造动乱吗?还谈什么“和谐社会”?如果无效,那就意味着上亿民工忍着涨价之痛照样回家过春节,也就是说,铁路需求量丝毫没降,供需矛盾丝毫没有缓解,原来买票如何紧张现在照样如何紧张,只是火车票涨价让民工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只是从老百姓身上多扒了一层皮。老百姓的利益,社会的安定,中国的国家利益——这一切在吴敬琏眼里都一文不值,都远不如那些洋教条更宝贝神圣。

  第三,指责“不涨价”的罪状脱离实际—— “三个有害结果”(排队买不到票、黄牛猖獗、“批条子”)不是今年不涨价才独有的现象,往年春运火车票涨价时照样有。把往年就有的老问题硬说成今年铁路不涨价才造成的新问题完全违背实际,不过是随便找出来的借口,纯粹是制造罪名在先,搜罗罪状在后,而且根本不顾事实。

  第四,补贴建议脱离实际——吴敬琏说“补贴农民工”“比排队、打击黄牛要容易”,这是典型的不切实际的瞎拍脑袋。要补贴民工,就必须防止虚报冒领吧?就必须实行“实名制”吧?能做到补贴“实名制”,自然就能做到卖票 “实名制”。如果铁路卖票能做到 “实名制”,就能有效打击卖票作弊和黄牛倒票,吴敬琏指责“不涨价”的“三个有害结果”就不成立了。如果连铁路 “实名制”卖票都实现不了,如何实现得了“实名制”补贴?“实名制”补贴与“实名制”卖票,哪个更省事?对商店来说,卖东西与退东西,哪个要走的帐更多?哪个工作量更大?哪个更麻烦?况且如果象欠薪那样拖着不给补贴呢?对于民工来说,不涨价与补贴,哪个更实际?哪个更缥缈?

  第五,出发点脱离实际——吴敬琏反对“不涨价”,却赞同“补贴”,假如二者幅度相同,那么实际效果有什么两样?那等于是说他并不是当真打算靠涨价抑制需求。同样,他说不涨价造成了“三大有害结果”,但涨价时照样有那“三大有害结果”。可见攻击“不涨价”也不是为了解决这“三大有害后果”。算来算去,真正能解决的问题一个都没有。那他干嘛还折腾?只能有两种解释:第一,玩花样,知道“补贴”是虚的,落实不了,而“涨价”是实的,可以立马兑现,所以避实就虚,用虚无的“补贴”换取实际的“涨价”。第二,他真正关心的不是解决实际问题,而是维护市场经济“金科玉律”教条的“尊严”,纯粹是因为“价格浮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教条深入骨髓,看见“不涨价”这三个字就有气,就要反对。哭了半天还不知道是谁死了,反对了半天“不涨价”还说不清楚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为理论而反对,为教条而反对,是“一切从教条出发”。

  二.只知道就事论事看假象,不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涨价解决春运供需矛盾问题是不折不扣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春运供求矛盾不过是现象,问题的根本是民工问题。民工问题的根本在于:第一,为什么要出来;第二,为什么春节要回去。如果民工可以不必出来,出来的可以不必春节回去,春运供需矛盾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为什么要出来?因为要打工挣钱。为什么必须出来打工挣钱?因为在家乡找不到打工挣钱的机会。如果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缩小收入差距,让农民可以就近打工挣差不多的钱,就解决了“不必出来”的问题:谁愿意妻离子散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忍气吞声?“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嘛!为什么出来打工的要春节返乡?因为打工地方的社会不认同他们,不接纳他们,他们无法就地安家,不得不当候鸟,四处飘零,直到春节再回家乡团聚。如果打工民工能融入当地社会,就解决了“不必春节回去”的问题。这两项加在一起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问题的实质措施。这才是“经济学家”的正经差事:“济世安民”。而吴敬琏们看到了这个真正的实质性问题吗?根本没有,光想着如何涨价了。而靠“涨价”能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问题吗?

  三.脱离群众,与人民为敌

  前面已经讲过,吴敬琏主张的“补贴”是假的,落实不了的,只有“涨价”是真的,可以立竿见影的。按照他的主张只可能有两种结果:1,剥夺亿万民工春节全家团聚的权利。2,加重收入微薄的民工回家的负担。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不可能给老百姓带来任何利益,无论是眼前的还是长远的,却必定要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好容易今年春运铁路不涨价,他们马上看着不高兴了,闹着要再来宰一刀。如此“主流经济学家”整天琢磨的不是如何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而是想方设法从老百姓身上榨油水,“刮地皮天高三尺”。这不是与人民为敌又是什么?

  四.逻辑混乱,语无伦次

  吴敬琏号称“著名经济学家”,逻辑水平居然连小学生都不如,居然当众闹出了“又卖矛又卖盾、又夸矛又夸盾、自相矛盾、不知所云”的大笑话:反对“不涨价”,却又主张“补贴”——先用“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之矛攻击“不涨价”,等网民群起而攻又赶紧改口,搬出“补贴”之盾来保护自己“不是不关心民工”。“不涨价”“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补贴”难道就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之矛能用来攻击“不涨价”,难道就不能同样用来攻击“补贴”之盾?

  《京华时报》(2007-03-11第005版)的“吴敬琏回应‘争议吴敬琏’”同样闹出了这种自打嘴巴的笑话:先怪媒体“贪污”,不报道自己关于“补贴”的主张,以至于网民不知道他还有个“补贴”的主张,因“误会”而攻击他:“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可能不够客观全面,有的报道没写关于给补贴的言论,有的一带而过。”然而他紧接着又驳斥网民对于他“补贴”主张的指责:“说这个不现实,组织起来很困难。难道组织起来很困难?我这个观点就损害什么人的利益?就代表了什么?这个道理讲不通啊!你说组织困难,我说比排队、打击黄牛要容易。”——这个驳斥本身就承认了网民并不是不知道他有“补贴”的主张,这就承认了媒体并没有“贪污”他的“补贴”主张。同一个人,同一个场合,同一件事的同一席话,内涵逻辑竟然如此自相矛盾,还居然号称中国头号“主流经济学家”——究竟小学毕业没毕业?

  五.人品低下,行为卑劣

  吴敬琏指责“不涨价”时有人特意提醒他:“吴老,您这样说,可能会挨骂。”而吴敬琏满不在乎:“怕挨骂不当政协委员”——简直比刘胡兰的“怕死不当共产党”还大义凌然,一副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硬骨头英雄气概。——只不过刘胡兰面对的是敌人的屠刀,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明知要牺牲,仍然不屈服;而吴敬琏面对的是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将别人的生命置之度外,明知无危险,故敢出狂言。一言既出,顿时犯了众怒,“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几天前还不可一世、“不怕挨骂”、不怕千夫所指的吴敬琏立刻吓成了一滩烂泥,一边拼命用“补贴”为自己辩解,一边拼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这不是我的主意,是别人的主意,我不过附和了一声:“其实我那天在开小组会议的时候并没有想要说铁路票价的事情,只是想提出一个意见”、“看到一名政协委员在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春节车票不涨价并不见得好,不涨价也并没有取得实际的利益”、“同意这个委员的说法,只是在这个委员的基础上加了一条,为了补助农民工,可以把这个少收的3亿元,分给大家(农民工)当作补贴。”——看看,见势不妙,立刻一跟头从坚决主张“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竞争性的价格都应该由供求决定,而不是由某种道德原则决定。因此,价格浮动是必要的”、“怕挨骂不当政协委员”变成了坚决主张“补贴”,然后大骂媒体误导:“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可能不够客观全面,有的报道没写关于给补贴的言论,有的一带而过”“我知道一些媒体希望我能成为吸引眼球的话题”。如果当真认为自己有真理,为什么不敢坚持?敢学刘胡兰的口气,为什么不敢学刘胡兰的精神?到底应该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坚持春运铁路“价格浮动是必要的”,还是把这种原则当破烂卖,用“补贴”把这个原则“偷梁换柱,釜底抽薪”,以证明自己“不是与人民为敌”?动不动首鼠两端,投机取巧,文过饰非,委过于人,自己无半点担当。人品如此低下,行为如此卑劣,居然还号称“学者的良心”!

  六.凭借“话语权”横行霸道,玩弄文字游戏诡辩歪曲

  吴敬琏挨了骂便指责媒体:“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可能不够客观全面,有的报道没写关于给补贴的言论,有的一带而过”。实际哪是这么回事。中国媒体“话语权”是吴敬琏这些“主流经济学家”在把持,只有他们的主张才能反复地、一点不拉地、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媒体上。比如,吴敬琏关于春运铁路价格浮动的主张一出,网上万炮齐轰,压倒多数的意见是反对。而报刊上几乎天天都是“吴敬琏回应”、“吴敬琏答记者问”之类报道,吴敬琏的观点辩解报道得一字不漏,而对吴敬琏的指责质疑则只字不提。《人民网》2007年03月07日还专门开辟专栏:“网上听民意:别光顾质疑吴敬琏不涨价未解春运痼疾”,专门搜罗赞成吴敬琏意见的网上言论,还特意加了编者按,宣布这是“理智的观点”。这明摆着是用“话语权”压制不同意见。就凭这,能相信这些“主流经济学家”当真想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头一条就是“平等竞争”。“主流经济学家”们连不同意见都不敢来个“平等竞争”,都要“不争论”,都要用“话语权”搞专政,何况其他?

  吴敬琏告诉记者:“言者无罪,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也没有权压制谁。不是说一个人提了个意见,他就罪该万死,这样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但吴敬琏故意回避了一个前提:他是在开政协会议,不是在简单的发言提意见,而是在议政,在决策国家大事、政府政策方针,议论的结果是要强制执行的。比如铁路涨价,他的意见如果占了上风,那就要变成政府决策,别人就必须服从。就凭这一条,怎么能说他“没有权压制谁”呢?他能进政协发言,大多数人老百姓不能,所以他说的“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是在瞎说。他也不是“一个人提了个意见”,而是提出了一种政治决策,影响亿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政治决策。既然这种决策伤害了亿万民工春节全家团聚的权利,在老百姓眼中怎么不“罪该万死”?把政协国是决策问题故意轻描淡写歪曲成普通的个人言论自由问题,这正是老奸巨猾的表现。

  七.武断专横,信口开河

  ——吴敬琏说,补贴民工比“比排队、打击黄牛要容易。”——根据呢?没有。

  ——吴敬琏说,春运期间铁路客票不上浮“不大符合市场经济的原理,可能造成价格扭曲。”——“可能造成价格扭曲”:仅仅是“可能”。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造成了没有?造成了多大?扭曲成了什么样?根据呢?没有。

  ——吴敬琏在2007年“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说,“中产阶级就是中小资本家”。——过去只听说“中产阶级”泛指白领,从来没有听说过“中产阶级就是中小资本家”。吴敬琏提出了一种新“理论”,根据是什么?调查数据呢?没有。

  “主流经济学家” 从来如此:动不动就给你来个“论断”、“结论”,一个一个又一个地没完没了,但就是不给你任何根据证据,全凭他们的“权威”身份就下结论。所以尽管他们开口闭口“学术自由”、“平等争论”、“服从真理”,但永远是他们“一贯正确”,永远是他们教训别人,从来不见他们承认过自己有任何错误。他们反对毛泽东时总是说“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但碰到自己时实际就从来没把自己真当人,总是在别人面前充神仙,直到被大家看透他们其实不过是一群魔鬼。

标签:涨价   补贴   春节   问题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