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真领袖——纪念毛主席逝世三十四周年
马克思主义的真领袖
——纪念毛主席逝世三十四周年
人的所思所为,无不是为着人的命运并围绕着命运的追问而展开。
人的命运依赖着人所生活的世界,人所生活的世界不过是相互影响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生活共同体的集合。因此,一方面,人在抽象的世界的建构中去思索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人在具体的生活共同体的建构中去思索自己的命运。其中,哲学在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追本溯源”式的把握中,天然地形成了对人与现实世界(生活共同体构成的世界)关系的指向性批判。一句话,人要在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把握自己的命运。
马克思明确地把这个问题的性质定义为世界观,明确地把自己学说的性质定义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世界观。关键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并作为自己的理论的逻辑起点,由此证明了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人的命运的困境在于人的历史困境,人与世界的关系要在“历史”中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本质可以表述为:现实的人——历史——理想的人。其要义在于:人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结果,而且只有首先作为历史的结果才能作为历史的前提;人要在顺应和引导历史的进程中,去改造现实的世界并创造和确证自身,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以,马克思的世界观也就是历史观,把马克思的历史观理解为世界观的延伸,实质是把马克思的世界观等同于自然观,既不合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也违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
何谓历史?马克思认为,历史只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在人的活动体系中,劳动和交往是人的最根本的活动。这样,在人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生产方式构成了历史的根本,只有在生产方式的作用下,各种“自然要素”才能进入历史,转化为“历史要素”,成为历史合力的组成部分,施加对历史的影响。因此,生产方式是历史基本趋势的确定者。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发现了“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用尽毕生精力详尽阐释了资本的生产方式及其历史命运;由于前资本的生产方式被资本的生产方式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晚年,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搜集材料并着手准备详尽研究前资本的生产方式。即使是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一些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事件的评论,也能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落脚点是资本的生产方式。
“把握”了生产方式及其卷入的历史因素,才能在根本上“把握”历史。“把握”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战略思想。马克思把这种“把握”称为革命。在实质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是批判,核心是对生产方式的批判。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简单地理解为杀人放火、改朝换代,那是误解甚至是污蔑。相反,如果有一点可能,马克思主义就主张采用和平的方式完成新旧生产方式的过渡,为新的历史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扬弃,是“革故”、“建设”和“创新”的统一,为的是顺应并引导历史。马克思主义讲顺应和引导历史,是要把生产方式的所有权和创造权归还给劳动者,让劳动者依靠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把握自己的命运。生产方式是具体的、根本的,脱离具体的生产方式去思考历史中的问题,无论这个这个问题多么现实和具体,本质上都是一种超历史的抽象思考,把问题最终的解释归结为某种抽象的包含道德判断的思想意识。
这样,马克思主义对自己的领袖品格提出了自己的定义。马克思主义的领袖有崇高的追求和远大的抱负,要带领劳动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实现自己的解放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的领袖有承担历史责任和人民责任的意愿、意志和能力,能穿透历史的表象理解历史的基本趋势,把握历史运动的脉络,瞄准历史运动的转折点,主动地、牢牢地掌控各种历史要素并导向劳动者的历史进程,艺术地引导历史的车轮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的领袖是战略家或战略思想家,有高超的战略思维,有高明的战略塑造。
显然,毛泽东是具有独特风格和超凡魅力的马克思主义的真领袖。
他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更是劳动者命运、民族命运和共产主义命运的结合;他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深刻把握自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基本趋势,指出官僚资本、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控制下的生产方式是近代以来中国良性发展的最大障碍,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一句“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喊出了时代的呼声、民族的呼声和人民的呼声;他深知在资本的世界历史中,选择资本的生产方式为根本的历史道路,中华民族将永远陷于既存的先期发达起来的资本力量的控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的输血者,所以他领导的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和独立自主;他深知新中国迟早要进入资本的世界历史之中参与竞争,所以他领导人民以牺牲暂时的眼前的利益为代价,不追求虚幻的繁荣,而是老老实加强国家的战略能力建设,短时间内建设起一个独立自主的战略工业体系和战略科研体系,形成有强大凝聚力、积极向上的国民精神。
他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他总能在历史转折点到来的前期,向党和人民提出下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在历史的迷雾中指明前进的方向,是谓“前瞻”;他总能在现实中透视历史,在历史中把握现实,从而能够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方法,而没有陷入实用主义,是谓“真正的务实”;他善于从大局出发,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抓住根本,审时度势,有大智慧般的“阳谋”,从而在各种较量中能时时掌握先机和主动,是谓“控制”;他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抓住历史提供的有限条件,不迷信任何现成的方案,时刻根据历史的发展创造新的思想,是谓“创新”;他的语言返璞归真、极富魅力,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战略思想,从而把理论迅速转化为群众的行动,是谓“艺术”。他有穿透历史的战略塑造能力。他善于在合理、可行、明确、有限、平衡和集中的全面把握中选择最合适的战略目标;他善于区分领导力量、核心力量、同盟者、利益相关者和敌对者,敢于并善于同敌人争夺战略思想的定义权,通过合适的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敢于并善于在战略目标和战略能力的动态平衡中推进战略行动,能真正做到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他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超凡的领袖魅力。“没有任何外在的装饰物可以解释毛泽东所焕发的力量感。我的孩子们谈到流行唱片艺术家身上的一种“颤流”,我得承认自己对此完全感觉不到。但是毛泽东却的确发出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