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耕地红线真的没有必要吗?
18亿亩耕地红线真的没有必要吗?
彭映雪
茅于轼先生前不久发布了“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研究报告,结论为,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此观点让发布会现场的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拂袖而去,随之,各种谩骂、质疑在网络上蔓延开来。
茅老先生还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的文章,跟帖甚众,讨论热烈,可谓众说纷纭。
那么,18亿亩耕地红线真的没有必要吗?
茅老说:“改革以来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产了60%,而耕地却在减少。这一铁的事实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在这里,茅老的结论似乎来的太过笼统和绝对化。三十年的耕地减少但粮食增产是有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功劳,但怎么能得出“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无关”的结论呢?
土地、劳动力、资金是农业的三个基本要素,近年来的农民大量外出务工、耕地被征占、资金流入产出率更高的工业已经让三农问题越发突出,一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呼喊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期政府已经通过取消农业税、加大三农投资等措施努力用看不见的手把看得见的要素净流出送回去,至今已初见成效。耕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虽然可以借由化肥、机械、灌溉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增产增收,但总结出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的结论,未免太过牵强武断。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农业之本,铁的事实也不能说明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关系上的剥离。
“全球粮食供求的总形势,和许多其他大多数商品一样,是需求决定产量。”茅老这句话从经济学供需的角度阐释了粮食的商品属性,但紧接着的一句“或者说,有多少需求就能够生产出多少粮食”能够承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有多少需求就知道需要生产多少粮食,但这和“能够生产出多少粮食”完全是两码事儿。粮食生产能力要看土地、看天气、看人力,需求和能力完全是粮食产量的两个独立变量,互不相关。若需求过大于能力,任你怎么努力,能力实在有限,想来也只能干瞪眼儿。
若国内粮食不足,我们该怎样应对呢?茅老给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从国际市场买粮食。靠进口补足粮食供给不足,用外汇约100亿美元,还不到我国一年出口创汇的百分之一,钱是足够的。全球粮食生产23亿吨,国际贸易量为5.3亿吨,进口五千万吨并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市场造成太大冲击。
茅老在这里忽视了粮食的社会属性。
作为生存必需品,粮食属于刚性消费。全中国的人可以一天不刷牙,一天不穿鞋,一天不开汽车,但能一天不吃粮食吗?若是,那暴动就不远了。粮食是保证最基本生存的条件,粮食消费还占现阶段大部分中国人收入的主要部分。
粮食还是重要的战略品。只有保证粮食的自给自足,国家在各种战略部署、外交策略上才能保持独立,才能有足够的底气。
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这是一个美国科学家在1994年发出的疑问,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这位科学家表示未来的中国有可能会把全世界粮食吃光。当年此言论一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世界范围内炸开,质疑和猜测纷纷向中国扑来。是水稻专家袁隆平使中国人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能为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为粮食短缺问题做出贡献。在中国粮食尚能自足的情况下西方世界都会有这种恐慌,倘若中国真的不能实现粮食自给独立,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会不得不屈从于人,这远不是花一点外汇就能解决的问题。
茅老认为若国内粮食供给不足,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他举了日本和南朝鲜的例子:“日本消费的粮食中有40%靠进口,南朝鲜60%靠进口”。中国的国情和日本、韩国有很大的差别,日本放弃了一部分主权,省去了维护主权的部分成本,且在政治上对其他国家有很强的依附性,韩国国家太小资源有限,经常因为进口农产品在国际政治中受制于人。中国珍视并坚决维护主权的独立与完整,日本和韩国是模仿不来的,我们要向和我们条件相似、目标相近的国家那里找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搬。
“我国这么多年来有进有出,基本平衡,不需要靠进口。(平衡中没有包括大豆,只计入大米,小麦,玉米)”茅老这句话很是不错,但那个括号掠过了很多问题。
为什么在研究关于耕地问题进行进口数据统计时没有计入大豆,单单计入了大米、小麦、玉米?其实不仅仅是“没有包括”这么简单。大豆和大米、小麦的不同之处在于,大豆是土地密集型作物,不是劳动密集型作物,不是我们的优势。在1961-2006年中国和世界粮食产量对比中,油料作物增幅最小,占世界产量比例也最小。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大豆数量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1/3以上,进口依存度高达70%左右,相信对于“2004年大豆危机”,国内大豆压榨企业记忆犹新。事实上,由于中国大豆的生产资源禀赋较差,较高程度依赖进口,外资粮商乘机渗透中国基层粮库,已控制大豆行业。而让国人痛心疾首的三聚氰胺事件,和大豆进口有着根本性关系。因为进口产油率高蛋白质含量低的国外大豆作为榨油原料,榨油的产业剩余--豆粕蛋白质含量较低,而豆粕又是饲料业的重要原材料,这才是之前动物饲料三聚氰胺事件的源起。
由于资源禀赋不佳导致的大豆进口依赖都会给中国食品业带来这样的威胁,若放松粮食生产指望依赖进口,真是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样的危机发生。
“为什么必须取消这条红线?”茅老解释说因为它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极不利于加速农民进城,解决三农问题。但取消红线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因果关系吗,或者,红线的设定妨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这个问题不能坐而论道,要结合中国农民的生存环境、就业心态等实际情况。农民进城就业就算实现城镇化了吗?现在的农民,虽然身在城市务工,但在农村家里一般都有自己的土地,土地之于他们而言,就是他们的“红线”。若在城里呆不下去,回到农村,扛起农具,依然可以维持生存。若是踩了他们的“红线”,谁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那岂不是踩了社会稳定的“红线”?解决三农问题也有一个“红线”,总要在保证农民的生存的前提上再谋求发展吧?耕地的红线,看来不是随随便便就踩得的。
至于城镇化与耕地红线的关系,茅老“在未来的三五十年中将有六亿人要进城,农村只需要一亿农民就够了”的想法未免太过理想主义。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消耗巨大,向土地大量索取而回报有限,因而是一个相当脆弱的系统。能不能容纳那么多人进城,大城市的运行需要多少农村、乡镇、小县城作基础,这是科学家要综合多学科知识谨慎论证的问题,和国际粮食能产量一样,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按需决定”了的。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生物所最珍视的就是其生命,只要求得生存,其他一切都可忍受;反之,其他一切都会失去意义。”耕地红线,就是保证这生存的根本。粮食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的核心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人甚至把农民比喻为“不带枪的士兵,不领饷的警察”。至于有人对十八亿亩红线标准的质疑,笔者不了解这十八亿亩的数字是怎样制定的,不敢妄言。但不管是多少亿亩,严防死守这个耕地红线,是非常必要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