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消费与需求--杨帆“压低消费”之说站不住脚

2025-02-15 学习 评论 阅读

消费·需求  

  

想写几句有关消费或需求的话,是因为看了一些人提出的以前是国家压低消费这样的论调。如 杨帆 教授在《60周年纪念要重点补前30年的课》一文中就有“计划经济的实质是依靠政权力量强行压低消费,把积累率提高到30% 以上,成为工业化资本积累源泉,中国人民为之付出两代人的牺牲,在28年内走完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200年的道路,完全没有对外掠夺,无论道德评价还是历史评价都是站得住的。”  

其实,像他这种想法和说的人有很多。按他们的本意,他们可能是想着说一句公道话,然而,他们的措辞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一看到“压低消费”这样的字眼,我就感到有些不舒服,因为我感到它给人一种“罪恶”的感觉。你感觉自己非常有理,但是你要是遇上那种死活不论之辈该如何解释?他/她就是认定“压低消费”是大罪一桩,他/她才不听你讲什么历史条件呢!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吗?是,也不是。是,是因为我有了一个不高不低的文凭,还在大学教书,并且教洋文。但是,我自己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半吊子知识分子吧,或许连一个半吊子也算不上,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吧。

我想说一说消费和需求这个话题,我就想到了一些理论,比如马克思的,也比如马斯洛的。有关马克思的理论,我自己读过一点,那就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讲话中所知道的。但是,那也不算自己读书获知的,是通过恩格斯的讲话知道的。并且,那还是二十多年在我的高中语文课本上知道的。如果语文课本上没有,也许到现在我还不知道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论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偶然知道的,不是在课堂上知道的,是读别人的文章知道的。但是对其内容还是不太了解,只知道大概。马斯洛的书没有读过,也没想去读,所以,在这里就当回二道贩子。  

不论别人怎么看,我是要承认自己没读过什么书的,既没读过马列主义的书,也没读过其他思想家们的书。我是不同意许多人所说的“在中国光学马列有什么用处?”的抱怨的。我就在火车上遇到过一个六十岁左右的人说他学了一辈子的马列到头来不当吃喝,真是大言不惭。也有学生说老师咱不能光知道马克思主义者也要知道别的思想家们。问题是我们知道马列吗?

我又觉得自己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读那么多书。我只能读一些短小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 成功的 教授学者,这也算我自己的诚实吧,我是喜欢诚实的人的。不知道有没有用。所以,即使在现在这个状况下评不上副教授,自己也觉得并不够资格。别人够不够资格呢,也就不说了。  

  

马克思的意思是人的需求有基本和高层次之分,如衣食住行是基本的需求,而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则是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则来了个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就被许多人奉为神明。自己没有那么大本事,所以就不对他们进行评判。在这里呢,我只是对自己对有些人(如 杨帆等 教授)的话的感受说一说。  

  

就如前面所说,我是对那一个措辞有些感受的。我觉得作者们还没说清楚问题。我们要问:“那时,国家(或毛主席)是真的故意压低中国人的消费吗?即是真得有东西不让用吗?”

  

我是认为“压低”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对于以前那个年代的“苦”,老右新右们和一些动物们一口咬定那是毛主席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罪恶。在这里,我们不去说他们。我们要说一说其他的说法。有人说那时是无忧无虑,也并不饿肚子,所以那时就是很富有。而到了一些学者那里则成了故意“压低消费”之说。而我要说,除了那几年“困难”时期的更困难之外,过苦日子是那个时期新中国正常的步调,而非故意压低消费。

一些老工人们怀念那个时代和毛主席,因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有人管有人问,他们比现在的工人们有高得多的社会地位,可以说是当家作主的。他们绝对多数每月都能有二三十斤粮食供应,不会饿肚子。但是,你要说有多么富裕则是不成立的。农民们则比工人们苦一些。所以就有农民艳羡当工人的。到现在,我的岳母还认为是工人就比农民强。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我们那个村子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是非常苦,甚至到了九十年代我们还在吃地瓜和地瓜面。所以,你要说在毛主席那个时代就富裕是站不住脚的。那个时代比较公平,比较节俭和没有浪费是真的。另外,国家也确实有些积累,那是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但有很多积累也是不可能的。那时实行计划经济,对工人和干部们保障比较好,但不会让他们浪费多少物质财富。在农村,则是生产条件好和党员干部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地方,农民们就会生活得好一些,而在生产条件差或党员干部不太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地方,农民们生活就差一些。我还记得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在没有吃粮的时候,父亲就会到粮站籴粮食去。当然是自己操一些钱后去买,不是白拿。所以,那时不是多么丰盛,也并非是平均主义。

从1949年解放,到组织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由于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农村和农业是越来越发展和进步是不容怀疑的。在我记事的时候,父亲还和其他几个人专管种棉花的活儿。那时就有一六O五(一种农药),也用专门的喷雾器喷洒六六六粉灭玉米和小麦的虫子等。后来又搞大寨田。那都是对农村一步步的发展。稍微有些良心的人都不会拿现在的产量与那时的比,也不会说在人民公社时期粮食产量比以前下降了。农民们过得是还比较苦,但那时是慢慢地进步的,而不是比解放前还不如。

我不认可故意“压低消费”的说法,我只认可“量体裁衣、看菜吃饭”的说法。“压低消费”给人一种“故意”的印象。有许多人可能会拿积累率来讲道理。说那时的积累率可能有百分之四十多,不知道这种说法可靠与否。但是,没有浪费掉是真实的,没有被某些人私自占有是真实的。

为了发展进步,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先有重型机器,有了重型机器才可以用来其它的生产工具,才能找石油,才能挖煤,才能慢慢搞化肥生产。没有石油,没有多少煤的情况下,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吗?不集中力量搞研究和重工业生产,就不能搞轻工生产。如果不集中力量搞研究和生产,去依赖外国吗?如果那样,那就请回被赶走的欧美列强吧,那就答应苏修的条件吧。话又说回来,要是走那一步,为何要革命呢?在底子极其薄弱的情况下,不靠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而去投降卖国换回一点儿东西来,那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和毛主席所能干的吗?

如果不想依附于外国列强,那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了。在自力更生的过程中,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要积累,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重要的事情,是正确的选择,而不能浪费掉。本来二十五斤就够吃了,偏要放开吃三十斤或更多,连吃带扔,那怎样才能尽可能快地建立起比较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呢?

所以说,那个年代的苦一些是历史的必然,而非什么“压低消费”。话又说回来,在所谓的XX年代,人民就真的是高消费了吗?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有敢高消费的吗?也只有那些当官的和能旱涝保收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才敢高消费吧?别说普通工农挣不了多少钱,就是挣个仨瓜俩枣的,哪一个不是口里攒肚里挪的。

另外,一听到“压低消费”就让人想到是用现在的消费状况与那个年代相比。用现在的有(些)钱的人所能享用的鸡鸭鱼肉,电视、电话、VCD/DVD,电脑等等与那个时代相比较,这是公平的吗?是正确的比较方法吗?还有,如果也把洗发洗脚等等之类也与那个时代相比较,二者有可比性吗?

在我们看来,现在的许多所谓消费需求根本就是浪费。比如现在的小孩子吃饭问题。按健康的饮食标准来看,小孩子们就不应该吃那么多垃圾食品。但是,许多小孩子就是喜欢吃那些东西,而不吃饭。我自己的女儿就经常吵着要到商店买那些东西。花两元多买一片面包,油烘烘的,甜沫琐的,并不好吃。吃完一个面包,你再让她吃饭就跟害她一样。她还会要这饮料那饮料的,要各种饼干和果冻之类。便宜的饼干一元多,也有两三元的。最近到了店里就去拿什么奥利奥,接近六块钱一包,里头有几片夹心的巧克力饼干,没有什么吃头。如果这也是消费,我宁愿它们不出现。如果这就是孩子们的幸福,我宁愿不要这种幸福。她们上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本一本的这书那书,买本子和铅笔,削铅笔的转笔刀都有好几份。难道就要这种消费吗?有人可能说孩子的成长得靠家长的教育,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你真的能教育好吗?你能一个劲地教训和打孩子们吗?还有,在家长有几个钱的情况下,都会让孩子学这班那班的。这一个班几百,那一个班几百元。这就成了消费了,但是,这种消费有多少是值得的?有几个能让孩子既快乐又能获得知识和良好的成长呢?

  

从现在的各种浪费来看,那个年代的“苦”不是更好一些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家委内瑞拉的查伟斯总统都能深深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应是过有尊严的纯朴的生活而不是成为百万富翁,也不是过过度消耗的生活吧。

  

我们还要问一问,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难道就表现在消费高吗?很可能不是吧。有不少学者是爱国的,也是党员。但他们却一味地鼓吹所谓的消费之类。更有甚至者,他们从消费概念出发,很自然地就会得出中国必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我们还能看出只要国家力量强了就要去掠夺更弱的国家的意思。

我的理解是只要你是注重消费,你必会走到老路上去。如果你的需求(比如说马斯洛所说的五种需求)大部分要靠物质,更进一步说是靠金钱,来刺激或满足的话,只能走到老路上去。况且,现在的中国并非仅是因为老百姓没钱消费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消费”话题的看法,对错不知,仅一家之言。

标签:消费   需求   压低   一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