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疯狂的住房

2025-02-15 学习 评论 阅读

疯狂的住房

1,商品房的建筑成本

2002年在中山开发区买过一套普通商品房(带电梯),价格在1800元/平方米左右;在2008年又在内地县城火车站附近买了一套普通商品房,价格在1300元/平方米左右。质量也还过得去;可以想象开发商也是有钱赚的,那么可以推测大多数商品房的平均成本在2000元/平方米以下,事实上一些自建住房的成本一般在800元/平方米以下,而且大楼盘开发走的是大批量采购和施工,成本控制更有优势。所以,不管是在怎样的大城市普通商品房实际建筑成本很难超过3000元/平方米。

2,房地产的功能

住房的自然功能是居住,但是在当下的中国,房地产被不同行为主体赋予了一些列附加功能:

首先是中央ZF,由于住房建设确实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并带动下游相关行业;加上2008以来的危机带来的外部需求即出口下降;同时也由于中央ZF对住房建设的拉动机制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导致中央ZF终止了2007年开始的抑制房地产疯狂游戏的举措,房地产受益于巨量放贷,不仅反转,并出现2009年的再度疯狂。直至成为众矢之的,民怨积聚之地。中央ZF才开始了对房地产的重新审视。另一方面,中央ZF在一段时间内对房地产的放任,可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形象考虑。

其次是地方ZF,自税制改革以来,地方ZF就面临财政收入的压力,同时地方(非垄断性国字号)集体企业的式微,面向私营,合资,外资企业的开发区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进一步压缩了地方ZF的收入来源;所以当地方ZF意识到可以通过卖出住房建筑用地,尤其是高价卖出住房建筑用地解决财政收入的时候,更兼财政收入(GDP)的提高还很可能有利于其官场前程,其动机,其荷尔蒙的分泌之多不亚于传说中的资本家看到300%的利润。

第三是银行,当银行面临中央的硬性放贷指标时,其选择是有限的,它的亲兄弟-垄断性国字号-从来都是不差钱,扶持性行业也消耗不了多少,而最急需贷款的一些私营小企业不入他们的法眼(这些小企业通常被逼去到香港等境外融资)(银行绝少雪中送炭,多是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而各个房地产在各种媒体的鼓噪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足够炮制出各式天花乱坠的财务报告;同时银行业者也可从中获得可观灰色收入;总之,房地产对于银行也有于私于公的多重功能。

第四是开发商,房地产对于商人的功能倒是简单明了的,和其他商品没什么两样,就是赚取利润,如果能赚取超额利润那就更好了;有了前面的成本分析,更加上可以进行的例如"楼翠翠""楼歪歪"等缩减成本的措施,开发商,鼠目寸光的开发商想尽一切办法推高房价。

最后是买方者,这房子就具有了居住功能,投资功能,户籍准入功能,优质教育资源选择权功能,以及由户籍延伸出来的一系列医疗,就业,福利等功能(对非本地户籍的歧视性),当然还有撑面子的功能。如果住房没有这么多附加功能,如果中国公民在中国的任何一地--哪怕租房--都享有一样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就业,福利等权利,相信很多人是没有必要去买一个"鸟笼"的。(以本人所接触的范围,相当一部分人的初衷是为了小孩的教育,爆炒的学区房现象是其极端。)

3,谁最获利?

曾一度疑问,这建筑成本不到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卖到1万,2万,这中间的钱到底去哪里了?目前的答案是,地方ZF和开发商得大头,部分炒房者得小头,银行及相关官员得灰色收入,买高价房自住者是冤大头,中央银行(全国人民)兜所有风险的底。这也比较合理的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有钱人如此之多,其中疯狂的房地产行业就制造出无数暴富的开发商,官员,部分炒房客;可以在媒体上关注"游迪拜,留学欧美,豪宅,名车,奢侈品"的新闻。本人一个朋友,月入约3万,倘不能轻松进行上述消费之一。(关于中国的富人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很值得研究,大概包括国企改制,私营企业,房地产,股票等金融游戏,上市公司股权,灰色收入,利益输送等方面;所谓高薪的金领白领都还算不上。)

4,高房价真的能拉动GDP吗?

No,答案是否定的。其一,住房建设对GDP的贡献,对相关行业的拉动是由其建筑实际成本决定的,也就是说,单位建筑成本不超过3000元的房子,就只需要相应价值的钢筋水泥等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它不会因为开盘卖到1万2万就拉动其他行业多一些,这个差价的多少只影响开发商,地方政府(土地)的分赃多少;其二,由于过高的房价淘汰了大量有自住需求的购房者,从而抑制了大量的装修,家具和家电消费,即国内需求,而这正是执政者正面临的头痛问题。

5,房价跌了,有人买吗?

这是某位牛人的似是而非的论调,只要想想:难道房价涨到8万10万甚至更多时买的人会更多吗,难道房价没怎么涨时就没有人买房吗,就知道其有多荒谬。其实答案很简单,只要房价在“拿地成本+实际建筑成本+20%的合理利润”的附近波动,就有人买,就有更多的芸芸众生买,同时也实现了拉动内需和得广厦千万间的社会效益。

6,不一样的市场化

为什么电视,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化带来了充分的竞争,甚至产生了价格战,给消费者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而房地产的市场化却导致了房价的疯狂?目前的结论是房地产并没有真正市场化,其一是土地这一主要要素被地方政府垄断,土地本是全民所有,这种公共资源,在使用过程本应以社会效益(即制订出公共资源的最高限价)--而不应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考量,但他们创造拍卖这种形式,使土地沦为在任官员的谋利工具,导致地价节节攀升,地王频出。其二是土地的住房建筑权被一批开发商垄断,普通百姓无权以各种形式取得土地并修建住房;所以无法形成真正的充分市场化竞争。可以想象,当个人或一些个人能够集资买地建房的时候(这中间有一个政府规划管理的问题,不过,这才是政府的真正职责所在),那些开发商不打价格战才怪。

7,通胀在哪里?

通胀在哪里?通胀在哪里?通胀就在那资产价格和奢侈品价格里。当所有人都在担心那4万亿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关注那跛脚CPI时,民生商品(柴米油盐等)的价格却还是蹊跷的表现得不温不火;其实2008年以来中央银行(包括国外)发行的巨量贷款,从来都只有很少一部分滋润到大多数老百姓,而绝大部分则如长江水流进中国的先富起来的商和官的口袋里,富人们额外进账的亿万资金是不会去囤积民生商品的,这就是到如今跛脚CPI还迟迟不涨的重要原因;富人们的亿万资金是不会躺在那里睡大觉的,他们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去疯狂购进各种预期保值增值的资产和商品,(高档)房地产,股票,各种金融证券,外汇,黄金,古董,艺术收藏,(转移资产到国外)......;谁说没有通胀,通胀就发生在各种只有富人才玩得起的市场中。

8,怎么办?

出发点方面:ZF要认识到住房是老百姓的最基本权利和保障之一,第一要考虑的是经济发展的公平而不是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心态造福于普通老百姓,而不是在此处与民争利。

需求方面:逐步剥离住房的“非居住功能”,特别是投资功能。控制二套房贷,打击非自住性买房。(由此衍生出投资渠道进一步缩小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如果将来开征物业税将进一步打击住房的投资功能;户籍和教育资源分配方面的改革。

供给方面:真正的市场化,形成充分竞争格局。清理土地囤积和捂盘现象,禁止卖期房(卖楼花在历史上有过正面作用),加快和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如果开放自建房或所谓的小产权房,将进一步加大供给,牛逼哄哄的开发商将面临真正的竞争,从而迫使其调低房价和提高服务。

本文部分为事实,部分为推理。阅者自备头脑,以辨是非。另外本人非专业人士,谬误不足之处难免,欢迎纠正补充。

标签:住房   功能   房地产   成本   开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