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领导的讲话及表现让人生疑——学习三联领导关于“读书换帅风波”讲话心得
三联领导的讲话及表现让人生疑——学习三联领导关于“读书换帅风波”讲话心得
作者:嵋的文鱼
网上有不少反对《读书》目前风格的人说:三联要换主编是三联内部的事情,三联有权按自己的方式处理书店内部的事情,别人无权多说。我读了三联唯一一次公开讲话“7月10日中华读书报对三联的采访”,谈谈我的读后感。
一、就三联讲话传达出的信息,我充分了解到三联要换人想了些时间,只是当事人不知道。现在换人条件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换人。那换呀,三联不。可能是三联觉得这样的内部事情内部解决困难多多,必须形成舆论压力,而作为领导在书店内部真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风险很大,很难形成需要的舆论,怎么办?不是有那么多的人都觉得现在的《读书》有问题,不好读,索性形成社会舆论压力,这样处理起来更容易。或许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京报》的读书换主编的新闻刊登出来了。没有想到的是有些网民(凡是不喜欢现在《读书》的人,都把支持汪黄的人视为是匿名的编辑)不买账,在网站上议论这事。当然三联也看到了不少有“正义感”的网民对三联和《新京报》大力支持,不容乐观只是支持者主要是些不读《读书》的人,一想也对,既然现在《读书》的读者不多,主编一换,这么多潜在读者不就全回来了,说不定《读书》会成为三联的盈利大户。所以在《新京报》新闻出来后的几天正式接受采访,在有了舆论引导之后高调宣布换人。
但换人的理由我看不懂,其中有“避免刊物编辑工作与其他工作特别是经营工作脱节”,经营工作无非就是赚钱工作的学名,好像是三联的领导不满意《读书》的不赚钱,可这样的说法让我感到整个三联的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因为他们虽然知道《读书》对三联意味着什么,也不希望这个摊子的亏损大到三联招架不住,也就是说自己的招架能力不行。有人当然不相信这样的说法,好多人要三联把这些年读书的发行量公布一下,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即使公布的你能信吗,何况亏损本身是托辞,那么几个人的编辑部能亏多少?发行量在我们这儿一直属于商业机密。还有一条新闻总署的规定,不知道这样的规定是什么时候出的,这也是托词。托词是什么,不就是给大家一点面子。
二、因为是局外人,我也不会明白所谓的“优化管理方式”,我很疑惑,在一个不满十个人的编辑部里谈管理是否可笑,编书的又不是流水装配线,这样的说法超出我对管理的理解,我只知道现在社会上有的是几十个人的公司,哪家这样的公司是因为管理出问题而垮掉的,不要说十个不到的编辑部,是否把管理看得太崇高了。况且对《读书》团队管理负有指导责任的领导也不该最近才同二位先生多次协商,你最近才看出在这些方面有问题其管理水平是否低了点。另外本月初决定要某某出任执行编辑副编辑,这对杂志和某某也太不负责了。这样的事情在许多小企业经常发生,突然有个岗位的员工要走了,稍有些管理经验的领导一定知道,这样会有问题,所以通常会尽可能把交接时间延长,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
我老想是不是三联是国家的我们就草率处理。其实不管对谁的草率处理,别人都会觉得突然的哪天自己也会受到那样的待遇。何况,突然要某人承担此任,位子是升上去了,这个人都准备好了吗?说不定哪天也会被同样的无理抛弃。
三、三联当然只能说点原则的,但是这样的原则等于没说,或者是又重新回到了起点。三联一句话,就是要全面否定现有的编辑方针,什么叫“一个刊物,只有创新求变,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让人觉得根本是不懂管理的人来主导三联面上的工作,只能说空话以表示自己的与时俱进。很多年前我看展览,一位老者和我大谈创新的重要,我就是不明白什么叫创新,要知道我们的倒退都是在创新的名义下进行的,而真正在从事创新的人是没人知道他在干什么的。创新不是对外宣称的,不是自以为是。
四、我总觉得做领导的能否说些别人能听懂的话尤其重要,“当然”之前的话,可以读出三联对汪黄的评价很高,即使“当然”之后套用汪的话也说明不了真正的问题,那明显的文人应付领导的客套话,成为“理想的完美的”杂志本身是“乌托邦”的问题。三联真正要表达的是“也注意到一些读者对《读书》的意见”,就才是问题的关键,换人的关键。
其实当领导的有太多的苦衷,又不能如百姓随便说说随便想想,领导有太多的工作要处理,要转制这个任务是很重。然而这样的处理换人的事,让人们看到三联的什么呢?起码不够大气,怀疑当领导的缺乏处理这些日常杂事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么小的一件完全正常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事情,弄得沸沸扬扬,使三联处于被动的状态,更使新执行主编和其他编辑产生隔阂。
除非汪黄二人有很大的政治问题,这个就不是现在能讨论的事情了。对待历史我们总要有客观的态度,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你尽可以设想未来应该是这样的那样的,但历史不能无视,或用简单的换人来否定历史。用现在的方式换人就是在否定这十年《读书》的历史,难怪有那么多人参与来讨论。其实《读书》对大部分人来说,只不过一本杂志,大不了不看罢了。痛心的是现在仍然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真让人怀疑我们的民主制度怎样建立。
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个过程,需要时间,我们现在不光需要速度,更需要质量,为了能持续的发展。提高透明度很好,与这件事情来说,就是说在做的之前,让相关的人有个思想准备。假如能冠冕堂皇的开几个研讨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给汪黄划上句号,这样不虚伪,更有利于《读书》的发展。人都是需要尊敬,哪怕意见相左,人与人不同的仅仅是我们的部分思想,其他的都一样。尊敬员工尊敬读者,这样三联的品牌美誉度会上升,读者也能接受,新主编也有领导认可的方向。三联也让人看到是理性的一面。
再想想三联这么大的一家书店,连换个又不是自己员工的人这样的事情也处理不好,怎么进一步扩大 “三联”这个大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我真有些怀疑,我想负责这些日常工作的人应该是专业的,也就是说,不是只会编书的读书人,而是善于经营管理的专家。
其实关键都不是这些,不是三联不懂方法手段?就不喜欢汪黄,他们二人给三联添了太多的乱,弄得当领导的整天很烦,烦到不想认真的考虑怎样来对待他们,哪怕因此影响到三联的品牌。
三联和读书这二个品牌是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果。不敢想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