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女大学生自杀日记,看吃人的应试教育
一、带着对生活的眷恋、无奈,对父母的愧疚,一个青春如华的少女走了。
在石家庄学院上大三的女儿刘伟今年即将面临毕业,这个春节她都没顾上回家和家人团聚,一直在为就业而四处奔波和焦虑着,没有和家人打声招呼,绝然地自杀了。
一本密密匝匝近10万字的日记,是刘伟留给世人唯一能搜寻答案的遗物。
“感觉好累,好累……每天都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总是没有信心,没有目标,过一天算一天,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何,就这样消极地度日……再这样下去,不知道将是什么样的恶果。”这走投无路的生命悲歌不是因为老迈残疾、赌博失意发出的,而是本该天真无忧、活力四射的花季少女!
刘伟是个要强自尊的孩子,对父母的愧疚一直深埋在心里。“每年花着高昂的学费,不但没有学到本领,反而变得郁郁寡欢,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一边花着钱一边受着罪,这是干什么呢?毁了自己也负了父母……当初就是因为想做个大学生,过过瘾,让别人羡慕下,虚荣心占据了上风,就为了面子,明知道家里穷,还硬要上学,全然没考虑父母的痛苦,然而现在却异常痛苦。唉,真的很懊悔啊。”
“我该怎么办?……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谁能救救我?……”刘伟在日记中悲痛欲绝,无数次地发出绝望的呐喊。
二、辛苦、疲惫、沉重、奴役的学习生涯。
“要毕业了,我却不知道如何主宰自己的人生,自己成不了自己的主人,而是奴隶,只在压力中度过,能不痛苦么?”
现在的城里小孩衣食无忧,但同样是极其辛苦的。每天六点半匆匆起床,背起沉重的书包,拎着教具奔向学校,下午带着大卷作业疲惫回家,九点洗漱上床,继续重复明天的课程表。
到了中学则进入了圈养的时代。一月回家一次,每天只有吃饭、睡觉的自由时间,准时起床、统一做操、然后周而复始的晨读、听课、做题。
在大学,没有了老师的严苛监督,但却有了庞大、繁复的必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普通物理、机械制图、电子电路、理论力学、马列政治成为各高校的经典陈设,陈旧落伍的教材,千篇一律的宣贯风格,乏善可陈的叙事腔调,让学生敬而远之,抄袭逃课屡禁不绝。
三、大学生的“三不”怪状。
现在大学生有“三不”。
一是不会做。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垮了他们稚嫩的肩膀,损害了他们的视力,降低了原本健康的体质。整日没完没了的功课作业,简单重复的生活路径让他们与社会相隔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变得五谷不分,四体不勤。9月13日刘伟写到,“本想利用十一期间搞促销,今天去商场学习,看似低级简单的活儿对我来说却是那么难,我连洗衣机的功能和型号都记不住,大脑完全迟钝了,连最起码的与人打交道都不会。一个大学生,最终却什么也干不了,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眼高手低,粗活不屑干,细活又找不到,结果是什么也干不成!这就是一个大学生的悲哀!”
二是不用做。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家庭的未来,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的梦想,为了分数,为了高考,你什么也不用做!这是家长的无悔宣言。
三是不愿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观念让文人远离庖厨,不事生产,轻视劳动。只待甲子登科,鸡犬升天,懒得动弹。
四、忙碌的老师
学生考试分数是考核老师的标尺,论文发表的数量是评定职称的关键,课外有偿辅导是额外收入的源泉。
为了提高分数,老师不惜挤占学生的假期周末,布置永无止境的作业,重复抄写百遍的体罚。
更高的职称意味着更多的工资、福利,在知识分子聚集的校园,对它的争夺尤其惨烈。曾记得当年我的两位女导师为了系里唯一的副教授名额,而拉帮结派,恶语相加。论文抄袭、造假在今天的高校已经司空见惯。
升学辅导、课外辅导、高考辅导、英语辅导、奥数辅导让老师忙得充实,忙得实惠。清华总裁培训门事件把典型的名牌大学收钱盖章的行径大白于天下。拉项目、争课题是导师的生存功课,是做老板的资格证。
五、大学官衙
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扩招,高大气派的大楼是征服成千上万的农村父母的无言铁证,大学间相互攀比不是大师,而是大楼。
大学校长是一个令诸多教师眼红的职位,它可以决定个人升迁,福利奖金。它不是用发现、呵护大师来衡量的,而是向上要钱、拉赞助的能力。
在大学体现知识分子成功的,不是学术上的成就,而是行政级别的高低,这个扭曲的价值观让大学机关臃肿,对科长、处长趋之若鹜。
六、现代瓷器——廉价过剩的工艺复制品
在北京的街头,你总能遇到拉平板车的老汉,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工艺瓷器,然行人匆匆,问者寥寥。
在写字楼的某一角落,你也许能看见铺天盖地的廉价黄纸,上面用猩红的大字拼出的跳楼甩卖景德镇名瓷。
好的瓷器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欣赏收藏,然而,如果工艺材质粗糙,品相庸劣,那么它既没有艺术观赏价值,也没有一点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工艺品,无人问津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学生就是当代大学煅烧出来的工艺品瓷器,既浪费了材料与人力,又做不成艺术品,最后连基本的功能都失去了,还不如一个瓷碗有用。
我们的大学培养目标是大而全的研究型高端人才,殊不知,大学扩招已经达到了全民普及的程度,不再是精英教育,大部分学生是普通的社会成员,需要有基本的生活技能,谋生手段,只有少部分才需要专门特殊培养。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出售方式,沿街贱卖的如同普通大学,写字楼包装打折的形似名牌大学,命运都是形同的,因为他们都出自一样的流程工艺。
温室里的花朵无法经历风吹日晒,严重脱离实际的应试教育产品——当代大学生一遇到现实生活,就好像在寒冬里用滚烫的热水倒进冰冷的玻璃杯,只有精神分裂,生活破碎。
七、因材施教、自主发展
个人禀性、兴趣、志向迥异,一刀切的粗暴做法扼杀了人的潜能,成就了一大批粗制滥造的鸡肋,这既是对青年的严重身心摧残,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对社会的集体犯罪。
刘伟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内向的极端者,相反,她是个很自信很坚强的女孩。2007年9月6日,她写到:“如今我已是成年人了,按理说不应该再向父母要钱了,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解决……以前我曾抱怨命苦抱怨贫穷的双亲,上天不公,现在,我不再抱怨什么了,甚至要感谢贫穷,是贫穷让我变得坚强,成熟……”。
因材施教,自主发展,让一个正常的人能正常地学习、活下去,是教育当权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铲除吃人的应试教育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八、全民免费高等教育计划
我们实施老幼扶助计划,央行每年给不满20岁的年轻人和高于60岁的老人5000元,帮助他们解脱基本生活需要,同时可以解决经济周期。
废除高考势在必行,教育规模的扩大化和我国的财力已经能够保障每一位中国公民接受免费高等教育的权利,劳民伤财的高考已无存在必要。
精简教材,缩短学制,是提高教育质量效率的必由之路。学制共有十年,小学五年,大学五年,教材由浅入深,删减一般知识类,增加探索类、方法、思想的比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更新知识内容。
多样化选择。从小学即开设多学科选择,文学、数学、科学、艺术、体育、道德、心理、生活、生存并重,没有必修课,灵活选择。
激发兴趣、发掘特长。学习是陶冶情操、精神升华的美好过程,浓厚的兴趣是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专注与特长让社会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探索与创新。创新催生的飞跃质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它需要宽松开放的学术氛围,与应试教育的封闭禁锢教条格格不入。
大器与实用。一个人接受十年的教育,应该具有基本的生存技能,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素养,这样他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他的某一禀赋超常,那么可以继续五年的博士教育,这是大器之路,是有针对性的有效选择,从而避免了社会的巨大浪费。
[email protected]
二寅于2009-2-27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