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艺、余华作品以及头发下的钉子
毛泽东文艺、余华作品以及头发下的钉子
我小的时候看过一个故事,多年以来深深地映于脑海,不能忘记:有一对恩爱夫妻,男耕女织。女的年轻貌美被赵员外看上了,就数次趁男的出去干活威挟利诱,均被女的严辞拒绝,怀恨在心!这天赵员外请男子去喝酒,男的很感激,妻子劝也不信,就去了。女的整晚未合眼,天亮向赵员外家寻去,看到的却是丈夫的尸体……醒来后就一心要替丈夫伸冤!可几次验尸并未发现中毒迹象,也无他杀的任何证据!姓赵的使银子告女的诬陷,下狱受诸般酷刑.女的出狱后已是面目全非、形容枯槁!可她仍要乞讨申冤,这一年换了个清正县官,开棺验尸。已化成一具白骨,细细地查验终于看清:一颗大钉子从头顶直贯下去!不露分毫……
现在,当我再一次接触到它,接触到这颗杀人于无形血淋淋的钉子,依然觉得震撼!依然觉得一种沉重的压抑!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提它呢?因为它让人死亡却又不露痕迹!在生活里,究竟什么是让人死去而又不露痕迹,让人的另一半面目全非形容枯槁,什么是让人死去头发下的那颗钉子呢?涉及死亡时,与之相关的就是时间!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年里,每一年每一天劳动、睡觉、娱乐!劳动睡觉的时候要么全神贯注要么什么也不晓,人要生存就要劳动休息,我们经常讲:“忙活了一天、睡了一晚上。”在这个过程中岁月流逝有迹可寻,那么娱乐呢?一般说来,它正是不露痕迹的,人们享受其中忘乎所以,所谓乐不思蜀!它的主要内容是文艺,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的内涵是什么呢?在哲学上,无产阶级文艺延缓了时间或它是时间的逆方向消解了时间么?
我善良的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去世前两年秋天的一个中午,天空清澈高远的让人心慌,四下里寂静无声,她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树叶湛蓝的天空,缓慢说道:我小时候和小香小玉最要好了,一起念书、一起去挖野菜,小香后来嫁到济宁去了,再也没见过,小玉成了家也没见过了,听说后来为了给儿子盖房累的不到四十岁就死了……她说的时候很平静,只听见窗外风吹过……此时此刻,无常令人心里阵阵疼痛,时光恍若一场梦!这样的感觉其实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藏在每个人的最深处!用毛主席的话说:主观和客观永远是矛盾的!
自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行至今,已过去了六十多年。这期间,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就对精神生活有了需求。现在,怎么认识讲话,无产阶级文艺是否只是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内容,怎么结合阳春白雪,它的高级形式是什么样呢?需要我们在新的高度把握讲话的哲学思想。
文艺主要有绘画、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等,它的主要特征是形象思维,表现感觉,这就是文艺的特殊性。人对世界的感觉各不相同,敏感甚至麻木,因此文艺作品也纷繁浩淼,良莠不齐。艺术家面对着世界,面对江山如此多娇,本质上就会被其感动,山河万物,阳光云影会象催眠曲像母亲一样地呼唤他。看到母亲与幼子嬉戏,遂心里温暖,这就是乐自然!在一篇世界名著里小主人公对自然界的着迷让人惊叹:云雀的呜叫,风掠过树林的声音都让他着迷,甚至浑身颤抖。帕斯捷尔纳克写道:“瓦蓝的天清明无风,有时是感到幸福,不禁流下欢乐的泪!”我们说一部作品越能表现大多数人的感觉,越能表现大多数人的真实,它也就越好。什么是人类最本质的感受呢?余华说:“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这里讲的回家是要回到哪儿?倘若我们每个人也不在家,我们又在什么地方游荡?
《楞严经》说:本妙明真心,因妄想故,颠倒向外驰求,不舍昼夜,为生死根本。《金刚经》云: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大海从海底深处奋起波涛万顷,万物运转不停,讯速,不可思议的讯速!真正的艺术家在生活中深刻地体验到这种感觉,他越是对亲人爱的真切,越是留恋那街头匆匆行人,爱他们那一张张脸孔,他就越对无常刻骨铭心!鲁迅的心灵是清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每一个字都是那样的纯净,像秋季的天空。余华自八七年《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一发而不可收,《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后来的《世事如烟》,《死亡叙述》,几乎篇篇脱离现实,把对世界的感觉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仅从列举的篇名就可以隐隐地闻到血的气息!他自己说到他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汪晖在讲到余华作品的语言时说:“他对句子的穿透力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含混却又精确,模糊却又透明。”余华写了许多随笔,回忆阅读世界众多文学大家的感受,可以看出,余华自身的感觉在他们那里得到印证,他的写作也愈加宽广,把真相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他也就把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悲伤刻画了出来。现在,精细分工大规模的资本生产将人变成一部庞大机器的零件,人的精神越来越受制于生产,失去其特性,这就是人普遍的的异化。影响的焦虑愈深,艺术家在作品里因这种焦虑刻画的愈加深刻,以此来缓解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得以贯彻,提倡大公无私的品德,推行公有制,人的心灵渐渐回复到宽广的本来面目,文艺在诸多领域抵达新的高度:民歌、李可染潘天寿的绘画、京剧的再创作。在这一过程里,影响的焦虑得到消解,也就使因为焦虑而激发的对无常的感觉部分被减弱。亦或许它本质上是无常的逆方向?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变革,向私有制转移后,“我”的感觉愈加明显,同时影响的焦虑愈加突出,成为人们的普遍情绪。我们说文艺应真实地反映生活,今日的文艺一片歌舞升平,不要说那隐秘的真相,就是浮于眼前的表象可有丝毫的反映么?余华作品以其杰出的感觉,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近年来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没有阶级性等论点甚嚣尘上,余华作品非但不能成其佐证反而恰恰证明了《讲话》的正确!若说那句著名的“人的一生其实只有童年”,余华六零年出生,在他形成艺术感觉的时期,正是在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天空、“阳光里伸向天空的树梢”、正午、街上的人、才呈现它们各自的本真状态!“艺术家应该深入生活,深入到群众中去,去感受他们的痛苦。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余华写道:“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喜欢喝农民那带有苦味的茶水,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话。”谈到《许三观卖血记》,他说:“大概是在九十年代,我在王府井的大街上,突然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泪流满面地从对面走了过来,我当时惊呆了,这情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猜测是什么使他如此悲哀?”余华就是这样,在普通人呼吸的地方呼吸,因为此,他的文学语言象土地一样自然质朴。诚如汪晖所说:只要读上一两小节,你就知道文章出自他的手笔。
乐自然,观无常,悲天下,是人生的三境界。也是一切文艺作品的三境界。感知一切皆幻,属智与识。仍是向外驰求。狂心不歇,歇既菩提!简言之狂心既私心。若除去一分私心,心的本真浩瀚无际才会显现一分。到这里大公无私正是无产阶级的根本思想,正是就路还家转凡成圣。以最上乘法论,各心既一心、各境界既一境界。无产者是一家,世上那么多的普通人为生活,在生老病死的苦难里挣扎。如果对这些没有什么很深的同感,甚至熟视无睹那他的无怜悯心是流转生死的根本!因此悲天下,它的高尚源自于它让生命更加纯粹,源自于它让他人和自己真正的走向光明。我们说一个文艺作品的价值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善良高尚的心灵,既悲天下。无产阶级文艺不但应具有人对世界的敏锐感觉,既乐自然观无常,它天然的还具有悲忧天下的菩提心!只有三方面都具备的文艺,才是真正好的无产阶级文艺。由此看来,无产阶级文艺,它确是超出于一切其他的文艺,换言之、最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必然是无产阶级文艺。列宁说,新文化是在吸收继承以前一切文化的优点上而产生的。
杰出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有意或无意,承认或不承认,他都已经亲身躬行了《讲话》的精神,但倘若没有“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崇高心灵,他就到不了最高境界,到不了无产阶级境界!那么其作品也就不是伟大的作品,这里,不禁想起这句著名的话来:每当我听到又一个人去世,我都觉得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死去了。这也是余华同鲁迅的差距。在后来重新阅读鲁迅的时候,余华说道;“我看鲁迅小说全集,读了第一篇《狂人日记》,我吓了一跳,等读到《孔乙己》的时候,我马上给我的朋友打电话,告诉他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余华近期也流露出对那些伟大作家的仰慕赞叹,但他若不在当下复杂的政治影响下的社会中看清真相,也就不能在光明的路上继续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能否相信自己?或许他正置身于一个十字路口。
让我们一同来聆听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声音吧!——“真正艺术家永远不象我们惯于想象的那样,安然高踞奥林匹斯山巅;他必须和人们共忧患,以寻求解救,他之所以感到痛苦,因为他每时每刻总是惊惶不安,因为他原本可以解答,说出使人们获得幸福,得到安慰的话,可是他还没有象应该做的那样说、那样描写;他完全没有解答、没有说出,而明天,也许就晚了——他会死去。因此,痛苦、忧患和自我牺牲永远是艺术家的命运。”
今日的文艺现状,可以说是一言难尽。由政治发韧个体的人为金钱不能片刻歇息,大众文艺愈加商业化、庸俗化,愈加反映权贵的审美情趣。非但不能陶冶性情,而且没有丝毫的教育作用。西川说;我们可以写资产阶级的、可以写无产阶级的、就是不能写小资产阶级的。什么是小资产阶级的?就是完全陷入在个人的享乐中!自私而又低级。因商业的魔力庸俗化的文艺无处不在,眼里本已无光十色,它让人更加头晕目眩;身体本已奔波劳累,让人更加心跳急速。它窒息真正的艺术,像兴奋剂,短暂的亢奋后迎接空虚寂寞;像麻醉剂,让你忘记痛苦、只有感官的刺激。梦变得缥缈,缥缈变得坚固。以为拥抱世界,却离世界愈加遥远!使短暂生命愈加短暂,让人死亡而又不露痕迹,这种虚假的庸俗文艺正是那颗头发下的钉子!
越如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越显现它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它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不断地艰苦学习,敏锐地把握艺术灵魂,深入到生活里去领悟世界,在群众那里在他们的痛苦那里感同身受,澄清内心,只有这样,他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毛泽东文艺的作品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