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论道

2025-02-14 学习 评论 阅读

"无为而治"是治国之根本  


为什么"无为而治"对于国家来说是治国之本呢?我们知道,"无为而治"叫了两千年,历代执政者都把它奉若至宝,但他又要推行愚民政策,故意扭曲老子,就把"无为"改味了,对外解释成"什么也不做",以至于以讹传讹.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何为"无为而治"."无"是一种状态或过程,是事物出现之前的状态或过程,事物出现之后的过程和状态叫"有"."无为"就是在事物出现之前把功夫做足,事物会自然而然成长壮大.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在结婚之前找一个好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就叫"无为",结婚以后经营婚姻就是"有为".对于一个婴儿,在出生之前增加准妈妈营养,保持准妈妈的快乐心情就叫"无为",孩子出生以后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叫"有为".一个人,在走上社会之前努力学习,做到徳智体全面发展叫"无为",在走上社会之后,在工作中继续深造叫"有为".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无为"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一个农民很清楚这个道理,找一块好地,播上优良品种,庄稼会自然生长,收成还很好;荒坡地再播上差品种,无论怎样管理,收成都好不到那里去.教育孩子的都知道,从小灌输一个好的做人理念,比成人犯罪以后再改造要容易的多.所以古人的智慧是"无为而治".  

  

我毕业以后一直从事产品设计工作,产品在设计阶段找出问题再加以解决,成本假定是1元钱,到了生产线发现问题再解决就要10元钱,假如到了客户手中发现问题再解决就要100元钱.产品的设计就是"无为"的过程.  

  

"无为而治"的成本很低,等到"有病"再治就晚了.吴仪在离职前曾主持"治未病"中医理论研讨会,这就是"无为".很多人都有认识,保健的成本很低,也很有效,等到治病,那就要"病去如抽丝"了.  

  

"无为"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理论研究透了,它的应用自然会出来."无为"对于学生来讲,就是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民主社会的建立自然就水到渠成.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在1994年,世界上只有少数外国公司能生产变频空调,那时他们在我们国家的销售价格是7000元一台,要想让那些国外公司降低销售价格,简直就是与虎谋皮.1995年春,我们研制出变频空调,在“华宝”公司大焓差实验室做了实验,鉴定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了消息,那些国外变频空调在国内的每台销售价格马上应声下跌了2000元,这就是“无为”的结果.  

  

再举一个毛泽东做决策的例子,60年代初,我们有人提出我们中国要申请加入联合国,毛泽东大手一挥,果断地说:"不加入",当时台湾还在联合国安理会.我们的策略是“为无为”,经过我们埋头苦干,64年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并成功爆破原子弹,我们的地位就不一样了,事物就发生了变化,很多国家希望我们加入联合国,这样顺利将台湾驱逐出联合国,我们不费事就加入了,并且国际地位有较大提高.这正是"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的技巧.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式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参与全球竞争,加入“世贸”是早晚的事.假定为了"我们想"加入世贸而加入世贸,那我们就失去了争取我们利益的机会,假如我们就是“无为”,埋头做我们自己的事,创造有利条件,到了一定程度,事物就会发生了变化,别人就会要求我们加入,那时就是以我们为主,入世所得到的利益会更大,实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为入世花出了太大的代价.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而只要有想法就会有破绽的,很容易被对手钻空子.打个比方,我们“希望有二十年的和平时期,集中精力搞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种想法就是我们的软肋,西方国家现在发生次贷危机,掂记着中国的巨额外汇,敌对势力就在西藏和台湾问题上跟中国捣捣乱,我们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来换取和平发展的空间.较高明的应对方法则是毛泽东所提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自己没有想法,随时打出“不顶不丢”的太极招法.  

  

现在我们政府中"我们想"的这样类似事情还很多,这些“我们想”的事情我们直接去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假如想办法把“我们想”的事情变成别人求我们做的,我们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怎样做这种转变呢?最高智慧是"无为",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做好这些基础工作,事物会自然发生变化,假若在条件不成熟时硬要转化,那就犯了"揠苗助长"的错误.只要我们坚持"无为",踏踏实实地做事物转化的基础事情,"动善时","万物将自缤",事物自然会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这些年来我们在民主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电视上<百家讲座>和<海峡两岸>节目的开通,都为民主社会建立做了不少“无为”事情,但是还应该看到我们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很差,个人观点很容易受外部气氛的影响.我们还应该坚持"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继续“为无为”,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美好.  

  

綦学尧  

2008年4月14日  

"师法自然"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先从一则大家熟知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说起.东郭先生从晋国大夫赵简子手下救了狼后,狼反过来要吃东郭先生,东郭先生于是请三老仲裁.问老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只费一颗杏核种我,20年来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享够了财利。尽管我贡献很大,到老了,却要被他卖到本匠铺换钱。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问老牛,那老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拉车帮套、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却想杀我,从我的皮肉筋骨中获利。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最后问老人,老人主持了公道.我们在这里不去评论东郭先生和狼的是非恩怨,只是问一下,<东郭先生和狼>的作者为什么要安排问老杏树和老牛的情节呢?  

再看一下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老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一个精明的商人不显露自己的财富,盛德的君子就要容貌若愚呢?它们之间逻辑上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出自<易经>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老天愿意行健就行健去,与我们有什么相干?我们为什么要自强不息?  

从逻辑上讲以上例子中前后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我们先人只是使用了"师法自然"的一个学习思维方法.只要利用"师法自然"的方法,我们就会理解我们先人的智慧,打开中华文化宝库.  

  

首先介绍一下"师法自然"这个学习思维方法的科学性.通过考古我们知道:在7.5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胚胎动物,这些胚胎动物经过数亿年的进化适应,在2亿年前演变成哺乳动物,又经过数亿年的学习适应,在数百万年以前,进化出人类,仅仅1万年前,人类才会说话书写,进入智人阶段.在长达数亿年的进化史上,自然界各种生物,无论是动物或是植物,经过不断地适应环境,优胜劣汰,集累了相当多的生存智慧,我们先人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学习,仿效自然界的生存智慧,才集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我们先人就使用仿生学原理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大桥拱顶尺寸设计和房物屋穹顶尺寸设计,非常符合优化学原理.我们知道,优化计算是近代科学才出现的一种计算方法,古代没有这样的算法,那古人又是怎样得出如此精确的设计尺寸呢?答案就是使用了"师法自然"的科学思维方法,向自然界中蛋壳蜂房等学习,才有了现代科学都无法逾越的结果.  

  

在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师法自然"的例子不胜枚举,已经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融入我们的血液中.例如,老子观察舌头,有了"以柔克刚"的论断,李斯看见老鼠,感悟到"老鼠哲学",任正非看狼,领略到"狼道法则".发明家从自然界获取灵感的事例就更多了.  

  

老子<道德经>的最高智慧是“无为而治”.何为“无为”?“无为”的狭义概念是性交或播种,引伸的广义概念是:在事物出现之前的作为叫“无为”.这就是我们先人在观察自然界基出上得出的智慧.我们的先人在看到天上之水下到地上,树木就自然发芽出苗了;男女两个人亲热一番,一股“水”射进去,十个月以后,“羊水”一破,娃娃就出生了.我们先人就发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赞叹.将历史镜头再向前推进,便是远古时代的“生殖崇拜”.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悟"的学习方法.有别于西方的逻辑推理方法,我们是用"心"来感悟事物,而不是用头脑的逻辑思考去看待事物.我们人类的头脑开智才仅仅1万多年,脑袋再发达也不能和数亿年自然界万物进化所集累的智慧相比,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是"师法自然"的思维学习方法和象形文字的文化传承方式的结晶.正因为"师法自然",我们向自然界万物学习,向先人学习,向他人学习,中华文明才一步步延续到现在.通过象形文字和口口相传来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私塾戏曲音乐民俗等教育方式来传承中华文化,自古及今,我们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并不比西方国家落后,仅仅是在近300年来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了.那些片面把定理作为文化,把学校看作教育的人当然看中国什么也是落后的.  

  

最后说明一点,本文"师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概念与现代自然界的概念一致,不同于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定义,对"道法自然"在以后的文章中再介绍.  

  

  

綦学尧  

2008.4.20  

论道  

  

小说中常有"华山论剑,崂山论道"之说,何为"道"?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到了马克思那里,放弃了"形而上"之说,代之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道"就成为"规律"的代名词.  

  

老子是怎样看待"道"的呢?老子的道德经有如下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意思是说:在天地出现以前,就有这样一个混成的东西,它"周行而不殆,"产生了天地.老子无法描述它的形状,只好给它起个名子叫"道",勉强把它形容为一个不断长大的东西.这个道不断地壮大消失,周而复始.所以说,道是在一个不断长大的过成中,天也是在一个不断长大的过成中,地也是在一个不断长大的过成中,人也是在一个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宇宙中有四样不断长大的东西,人就占了一样.人是受大地的制约,大地受天的制约,天受道的制约,道受自然的制约.  

  

从前后话所描述的意义上我有一个推测,后面几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估计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他人后来加上去的.  

  

在这里,我们要问:老子在这里叙述的"人""地""天""道""自然"是什么概念?人是指每个人个体还是人类总体?地是指大地还是指大地上的万物(即今天所指的自然界)?天是具体天象还是指一个抽象的概念?"自然"是指今天意义上的自然界吗?  

  

首先解释一下"道法自然".老子在这里使用"自然"二字,并不是今天字义演化而成的自然界的意思,而是"自己本来要那样"的意思.近代有人解释为"内因",认为事物发展有内因外因,内因起主导地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个人认为这个解释不妥,其主要理由是:内因外因之说是把两者放在同等的地位去考虑,而"自然"是本质上的东西,与外部因素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我认为"道法自然"较合理的解释是:"道受其自身发展内在动力的制约".  

  

我们再看"道"的概念,在这里我先给出我的观点.我认为:"道"是事物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属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它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它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说来,"道"是一种不断长大消亡周而复始的东西,在"道"长大过程中,它可以产生"形",在产生"形"之后,它又向"逝""远""反"的方面发展.我们打个比方,一个物体,我们把它举高,它在半空中,就具有势能,这个势能就是"道",这个过程就是"道"长大的过程,在降落时,势能转化成动能,"道"转化成"形",这个"形"就是变成我们看的见的速度.物体的"道"的大小受物体高度的限制,它本身有向下运动的内在动力.  

  

事物的状态分为"无"和"有"两种状态,事物的"道"伴随事物终生.事物在"无"这种状态下,通过"无为","道"是不断变大的,当事物的"道"长大到一定程度,事物将从"无"这种状态变成"有"这种状态,事物的"道"便开始变小,此时的作为叫"有为",随着事物不断壮大,"道"便越来越小,以致力于逝.所以老子提倡"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指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道"有一个长大的过程,"道"长大以后,就变成"形",事物就从"无"到"有"."道"的大小与"无为"有关,"无为"的过程越长,"无为"的功夫做的越多,"道"行就越大,事物就越长越久.一旦事物从"无"到"有",其"道"就越来越小,就"逝""远""反"了.所以老子讲:"道生之,徳育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为"是最高智慧,它是一个让"道"长大的过程或作为.  

  

老子还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老子描写了由"道"到"形"的过程,"道之为物"中的"为"是动词.老子讲:从"道"到"物"的转化,只有通过"恍"和"惚"这个途径,通过这个途径,产生了有形的物体,也产生了真实的"精华",在"精华"中有物体的密码信息.在这里老子所说的"精"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精子,而是泛指产生精子的最原始的东西,我们姑且称之为"精华".  

  

有人会说,你这是机械论.我们就看一下自然界.首先看一下我们人类自己.男女两个人从小到大,就是"道"修练的过程,而一旦发生"无为",一个新的生命边产生了,我们的"道"就发生了由"道"变"形"的变化,我们的"道"便走向逝.从道家阴阳鱼图上,可以很清楚看到这样的思想.  

  

谈到这里,肯定会有人反驳,现代科技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而精子和卵子是由DNA组成,这与你说的"道"何干?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精子和卵子为什么结合?一个精子一旦和卵子结合,其它的精子就再也失去了结合的可能,为什么?现在我们认为我们一层层深入认识了微观世界,但在微观世界它为什么会这样依旧没有答案.现代科学更是进一步证实了老子的结论.  

  

有人还会问,仅仅这几个例子就能抽象出世界万物的规律吗?这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老子担任周朝国家挡案馆的馆长,可以说阅尽天下文章,集上古智慧之大成.老子的结论,我是对此深信不疑.当然,由于科技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也会有一些常识性错误,比方说,远古时期人们对精子的认识不到,就把它看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后说明一点,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黄老思想,其代表人物其一是原始天尊轩辕黄帝,黄帝作<易经>,其二是灵宝天尊周文王,周文王作<周易>,其三是道德天尊老子,老子做<道德经>.黄老思想是积极的思想,是以"师法自然"为认识世界的方法,以"无为"为最高智慧,以"小国寡民"为对人类最有益的忠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黄老思想对现代社会依旧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綦学尧  

2008.04.22  

再论"天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多处论及"天道",老子讲:"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损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是这样描述天道:"天道,不就是象那个拉弓的动作吗,对于举高的弓,把它压一下,对于举低的弓,帮他台高一下.拉弓的力量大了,就让它小一些,拉弓的开度小了,就加它一把劲.那个天道,就是损有馀而补不足;而人道就不同了,人道是损不足以奉有馀.谁能把自己的有余奉献给天下万物呢,当然是那些有道之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所提倡的是一种为社会为天下做贡献的精神.  

  

老子在这里认识到人的一种倾向性,但是并没有对这种倾向性作出"好"与"坏"的是非判断,而是客观地指出来.修道之人能够把自己的"有余"奉献给天下万物.为什么修道之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这要从老子的道德观说起.老子认为:通过"无为",事物的"道"行提高,而事物成"形"后,事物的“形”朝大,朝多的方向发展,而"道"就要向变小的方向发展,最终归于"逝".因此,要修道,就要对事物的"形"损之又损,这就要"损有馀以奉天下".老子曾形象地比如:"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学习的人,知识会越来越多,修道呢,就要让有"形"的东西越来越小,当有"形"的东西越来越小时,就趋向于"无"这种状态了,在"无"这种状态下,事物的"道"行最大,所以没有做不到的.  

  

那么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现代人又是怎么看的呢?国外研究者有一个理论叫"马太效应",就是说社会发展会穷者愈穷,富则愈富.从另一个方面很好理解,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是"用进废退",当一个人长期从事于一个方面的事情,他就会成为这个方面的人精,能力就特强.所以“天道”要损不足而奉有余就是必然结果.  

  

我们还注意到一种结果,就是天下万物,没有不受制约的,当树木茁壮成长时,冬天出现了,一场暴风雪让树木枯萎;当草木茂盛时,羊群会增多,草会被吃光;当羊群增多时,狼就会来"损之";当狼增多时,狼的天敌老虎又会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老子归纳为"天道".在老子看来,天道就是维持自然界平衡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天之道,利而不害",虽然天道会有一些"损之"行为,它最终是有利于长期发展.  

  

中国古代为什么称皇帝为天子,就是因为行的是"天之道".当统治者草菅人命,百姓实在生活不下去,就会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起来造反.  

  

最近几年,有几种外来动植物对中国危害较大,一种是"水葫芦",一种是"一枝黄花",还有其它等等,这几种动植物来到中国,原来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不见了,它们就疯狂繁殖,以致成灾,这就是确乏天道的影响.  

  

我们按照"师法自然"的思维方法会发现,社会也是这样,每一种制度,都有其文化背境,这就是其天道,如果离开了这种文化土壤,强行推行一种制度,也有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綦学尧  

2008.04.23  

  

参"蝉"礼佛  

一看到题目,有人会说作者是错别字大王,应该是"参禅礼佛".别着急,先问一下,造字的时侯对佛教的参悟为什么发音叫"参禅"而不是"参牛""参马"呢?这要从古印度的"蝉"教谈起.  

古印度在远古时间有一只部落崇拜"蝉",这个崇拜图腾还影响到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在人死后口里要放一块玉,雕刻成蝉的形状,现在称之为"口含",就是希望人死后能够转世,能够得到重生.  

为什么是蝉这种动物,而不是其它动物呢?这是因为蝉这种动物有一种特性,就是在地里生长期特别长,一般为7年到8年,美国还有一种蝉在地下生长多达十年.蝉来到地面,时间非常短,也就是二十来天就结束了.  

蝉这种动物,在民间又叫"知了",几千年传下来,人们就这样叫着.意思是说,你只要参考蝉这种动物,你就"知了"世界万物的来龙去脉.  

这与佛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下.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什么东西能启发其想象力呢?就是这个小小的从地下爬出来的小生灵--蝉.联想到十年前掉落到脚下的蝉尸,被泥土埋了,不想十年后又爬了出来,佛祖脑中灵光一闪,悟到佛教的"轮回"之说,创立了影响后人的佛教.后来人们认识提高了,认识到蝉是由树枝上的蝉卵长大而成,佛教在印度就逐渐衰败了.由于佛教的传承是通过悟性来的,在本土之外很少是口传心授,传到中国的佛教并不知佛教的起因,加上佛教在中国又增加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佛教在中国反而传承下来,由于佛教所宣传的"慈悲为怀"的思想对社会教化有益,有些朝代佛教还很兴旺.  

那么佛祖在由蝉悟到佛教时,就把领悟佛理叫参禅,就是参考蝉的意思,只要这样做了,你就"知了".可见蝉这个小生灵很有意思.  

蝉这个小生灵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把二十天作为一个时间单位的话,蝉的一生有100个时间单位在地下准备,有一个时间单位在地上生活.整整一百倍,两个数量级,100:1的比例.  

这个一百比一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看一下考古发现:在数亿年(100个数百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单细胞生物;在数百万年(100个数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脯乳动物;在数万年(100个数百年)以前,地球上出现智人;在数百年(100个数年)以前,地球人类的科学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可能在今后的某一天,我们会说,在数年前,我们又会.......,会发生什么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感谢这只小生灵,小精灵.我对佛教并不了解,佛教讲先知先觉,我很好奇.  

  

  

綦学尧  

2008.04.23  

标签:我们   老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