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价值原理
这是一本即将付梓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经济学价值论专著,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西方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谬误都作了较深刻的剖析,并认定人及其生活需要是价值产生和形成的根源,以之作为价值主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实用价值观点可以用来解释各种经济事实和现象,这里只是这本书的“导言”部分。
实用价值原理
科学以最广泛存在的社会事实和现象为研究对象,它必须全面地,深入地去观察和认识那些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和现象,才能发现其中那些具有实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反过来圆满地解释和说明这些事实和现象的存在,并指导这些事实和现象的改造及发展。只站在一定立场观点上的观察与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不全面的。
经济学研究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的生产与交换,其中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就是价值问题。什么是价值呢?它是怎样产生和确定的呢?看起来非常简单,平常。实际上是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问题,尽管它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尽管它在各个实用方面的研究很有成就,但对价值论的研究则是相对滞后的,经济学家们历来各有所见,各有所说。东方和西方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首先就在于其价值观念不同,对“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导致政治,经济体制也不相同了。
当经济学家们到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去寻找和研究价值的时候,却普遍发现和感觉到这个到处发生、到处存在的明明白白摆着的东西变化多端、摇曳不定,很不好捉摸。人们关于“价值”一词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就有些混乱模糊而不一致,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们根据自已生产或生活的需要,把物品(包括有形和无形的,精神的或物质的,以下同)在自己生产或生活中通过使用所能发挥的作用、效果称作该物品的价值。不用说,这也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使用价值,这样的使用价值是具体的、实际的。它既有具体的、有某种实际需要的使用者(称之为价值主体),又必须有具有一定特性特质符合主体需要的物品(称之为价值客观),而主体还须具有相应的获取、使用能力和条件,并且是通过使用来体现的,否则,人们会说这物品“没有用”、“用不上”、“没有价值”、“我不要”之类的话。人们在习惯、常识上称这样的使用价值为价值,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使用使自己在生产或生活中避免了多大损失、损害、妨碍以及在身体或精神方面解除了多大痛苦、烦恼、失望、不便、不快、遗憾等,反过来,也就是获得了多大好处,就认定该物品具有多大价值。
但物品的这样的价值对于不同人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的不同需要情况下也是不同的,不需要或用不上时会说它没有价值,需要得越紧急会认为它价值越大。总之,人及其需要是这种使用价值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人们不会认为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对自己有价值,更不会想方设法去获取和使用自己不需要的物品。——获取它用于交换或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的情况当作别论。
2。人们把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使用,仅是凭知识和经验了解和认识到的具有某种特性特定的物品在人们的生产或生活中某种通常需要和使用情况下可以或可能发挥的作用及用途也称作该物品的价值,这样的价值没有确定的需要者和使用者,只不过是把需要者和使用者当作它具有价值的不言而喻的前提肯定下来,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用于交换的所有物品(商品——用于交换的物品也叫商品,商品一退出交换领域,就又只能称作物品了),都只是这样的使用价值。我们通常所认定和命名的各种物品的价值,如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加速价值、调节价值,节能作用、缓冲作用等等。都是这样的价值,并且也只是这样的价值。
这样的价值作为物品的特性特质存属于物品体中,它本来是固定的,但由于没有确定的需要使用主体,它所具有的价值效果也就是不确定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不需要者可以认为它没有价值,紧急需求者会认为它价值很大,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它的特性特质可能发生变化的,它的价值会下降、变化、甚至丧失。如过期的物品、药品,长期搁置不用的设备、仪器、电器等。
很显然,没有需要和使用主体的物品价值是不确定的,不稳定的,因而也是不完全的,我们只能把这种没有确定主体的不稳定、不完全的价值称做可用价值。
3.市场发展起来以后,特别是货币产生以后,人们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作为商品用于交换货币,由于货币在交换中具有万能的、神奇的作用,人们普遍把商品所能换取的货币叫做该物品的价值,把能换取的货币量叫做该物品的价值量。这也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交换价值。人们把商品的交换价值认作价值由来已久,在生活及生产建设中,计划、规划、预算、结算、审计、统计、会计等等,都是根据交换价值进行的。
使经济学家们极度困乏和苦恼的问题,就在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变化不定、时高时低、甚至暴涨暴跌,同一商品的交换价值在不同地域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对于不同人也可不同。常常有越便宜越没有人要,越没人要就越便宜,越贵越有人要,月有人就越贵的恶性循环现象。怎么来解释这些现象呢?它变化的原因在哪里呢?有什么规律可寻呢?要知道,交换是以双方都必须表示同意为基本原则的,人们在交换中是斤斤计较,决不会随随便便让自己得不偿失的。
以往的经济学研究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且都在这些问题上下了很大的研究功夫。经济学家们各有所见,各有所说,经济学各流派的不一致。或以我们前面所说的商品的不完全、不确定、不稳定的可用价值为价值,(客观效用价值论)由于他们忽视了人及其需要的价值主体作用,报以不能解释市场商品的价格变化,陷入机械论而不能有所作为。或由于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关于价值的观念,把商品的交换价值认作价值(劳动价值论)认定商品能卖多少钱就是有多大价值,不自觉地认定“价格是商品的真实的普遍的形式”。(晏智杰《经济学价值理论新解》)。
很显然,从交换价值的变化本身是不可能寻找到交换价值变化的原因和根据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始创者亚当·斯密的成功也就是他的滑稽之处,就在于他实际上把交换价值认作价值之外,同时另造出一个本质上不过是生产成本的“价值”来,造成一个价值两因素问题和又一个价值两重性问题。
把他们臆造的“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变动的依据而把作为物质财富实际价值内容的使用价值撇在一边,把市场商品的供求竞争抬到魔力无穷的上帝的地位,并且造出一个“等价交换”原则,认定商品的价格因供求竞争依据它们的“价值”作周期性的上下波动,形成动态平衡。至于市场商品的价格为什么会因供求竞争而波动的问题,他们就绝口不提,也不能提了。
劳动价值论最大的谬误,就在于它完全忽视了人及需要是价值形成的主体, 是物品价值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这一根本事实,没有人的需要,无论什么东西都无价值可言,也根本不会存在价值这一概念,因此,要寻找商品交换价值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就只能到人及其需要及与物的关系中去寻找,以商品的交换价值为"价值",是根本无法解释这个"价值"自身的变化的.劳动价值论另造的那个"价值",说穿了不过是商品的平均交换价值,以这个平均交换价值为依据的等价交换原则不过是一种循环游戏,什么也不能说明,即使借助自然科学的动态平衡概念和市场商品的供求竞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勉强应付和解释在固定生产力水平上某一固定市场范围内商品价格的周期性变化问题,不能用来解释和分析商品市场价格的突然变化,短期变化及个别差异,反而在价值两因素问题之外又形成一个价值二重性问题。致其缘由,是劳动价值论者把研究的目光只投在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者一方,而完全不顾使商品价值存在和形成的消费一方。用“劳动量”来确定“价值量”,又使得他们不得不认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如果说商品的价值中还包含有其它生产要素如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等的价值的话,劳动价值论就不成其为劳动价值论了。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奥国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等人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个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人及其需要是价值产生和形成的主体,认定物品在人们需要消费它时的使用效果为物品的价值,使经济学的价值论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被称为“边际革命”。此后,这种效用价值论也就成为了西方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价值论。
为了解决价值量的形成和变化问题,他们把价值解说为消费者主观上感觉到的商品对其欲望的满足,并提出一个“效用递减律”。认为人们为了需要在消费某一种商品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所产生的效用是递减的,最后一个单位即称为“边际单位”的效用最小,称为“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决定该商品每一单位的价值。
这样,在边际效用价值论者那里,价值的主体即人及其需要就完全变成了人的主观感觉,用对人的欲望满足的变化来解释价值的变化,凭人的主观认定的能动性的可武断性来确定商品的价值量。由于他们一方面没有认识到人们的主观欲望不过是客观需要的主观表现,因而使主观欲望失去了客观依据,另一方面,他们也没认识到并重视到价值的形成与大小还离不开人们消费使用的诸如环境、技能等客观条件,因而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被人们称为主观效用价值论。
从主观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到商品的市场价格,其间还有一段很大的经济学距离,尽管门格尔、杰文斯等及其后继者们笔走龙蛇,也休想轻易滑得过去。另外,他们的“效用递减律”也不适用于人们那些有严格临界量的需要,且不能解释功亏一篑之类的价值现象。
我们的研究还必须从仔细认识和分析人们的每一个具有价值意义的行为开始。
当人们发现自已有了某种需要并采取需求行动以后,其价值行为其实都有几个步骤:
第一阶段是寻找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必须凭自已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适合于自已需要的物品(或商品),确认并估算它对自已的使用价值;第二阶段是获取阶段,或用生产的方法去获取,或用交换的方法,到别人那里去获取。如果决定用交换的方法,就必须准备付出自已有且别人需要的物品去进行交换。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已付出的物品与需要的物品对双方来说就互为交换价值;第三阶段,是使用阶段,即对已获取的物品进行使用,以解决自已的需要,自已的需要解决了,物品的使用价值也就实现了。
三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都不过是价值的准备阶段,到第三阶段才是实际的目的阶段,在整个价值行为中,综合我们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出:
1、人的实际需要是物品价值存在和形成的根源,没有具体的人的需要,任何物品或行为都谈不上价值,且不存在价值问题。
2、作为价值客体的物品在不遭遇到需要它的主体之前,处于价值的自在状态,只能称为可用价值,因为主体的需要与使用不同,它的价值作用也不会相同,所以可用价值是不确定的且不稳定的不完全的使用价值。
3、交换仅只是获取有使用价值物品的一种方法,双方物品交换的单位比例,并不完全由双方的实际需要所决定,市场供求竞争也在交换中发生作用,它可以迫使一方让价,从而改变交换比例,但绝不能改变由物品自身的特性特质所决定的可用价值,更不能改变已有确定的主体的物品的使用价值。
4、从人们的价值行为中可以看出,在人们关于价值一词的三种涵义中,只有使用价值是真正的、实际的、完全的价值,它根源于人的实际需要并由人们在解决需要中通过使用实现,可用价值的根据是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根据又是可用价值,交换价值只表示两种商品相交换的单位比例,只是一种商品量而绝不是一种价值量。它与使用价值的关联是随和的、可变的。
5、我们必须提醒读者注意价值现象中使用价值的两个重要特点:①人的需要的满足,或如主观效用论者所说的人的欲望的满足,一般的不能用一个量来测度,也就是说,使用价值并不具有一定的量,这里不得不举个例来说明,如某人吃了三个面包就饱了,这其中“三个面包”是商品量,“饱了”是欲望的满足,这种满足并不具有量的内涵,且于不同人不同时候会不同,如果每人发给三个面包,有的人吃不饱,有的人吃不完,如果每人每次都发三个面包,同一个人也会有时嫌少,有时又不需要这么多。这就是说:②主体及其需要情况不同,物品的价值会不同。
认定人及其需要是价值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以人及其需要作为价值的主体,以具有一定特性特质适合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作为价值客体,把客体通过主体使用所发挥的作用、效果认作价值,是本书最基本的价值观点。没有确定的主体的物品价值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至于交换价值,他本来不是具体的实际的价值,而只是用它能交换到的一种商品的量。货币原来就只是一种商品,货币量当然只是一种商品量,用货币额来表示的价值量,只是一种信用价值量而绝不是物品的真正价值量。---在严格的价值论研究中,我们必须也只能这样来认识商品的交换价值。
以人及其需要的不同和变化来解释和说明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化,比之劳动价值论的“无形的上帝的手”与边际效用论的“效用递减率”来似乎要切实、自然并明白得多,既能用于对商品市场价格的长周期变化的解释和说明,也能对短期的、局部的甚至突然的个别的变化作十分精确的分析和说明,读者如果有兴趣,尽可以去亲自试一试。
对于人们为什么会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当作价值,以及信用价值量的产生与确定,本书将作切实明白的说明,这里能预先告诉读者的是本书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形式的交换,包括买和卖,其目的和内容都是使用价值的交换,但由于使用价值不能用一定的量来测定且于交换者各个不同,在交换中不可能把握和比较。所以,在交换时,形式和方法上总是也只能通过计算商品体的单位和数量来进行,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可把握可确定的量是不同的,商品体天生就是有单位和数量的,所以,用商品体的数量来表示的交换价值也就天生是有单位和数量的,并且是人们的三种价值概念中唯一可把握和计算的价值;另外,在市场社会里,商品生产的目的本身就只是为了赚取具有信用价值的钱,生产者不需要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只需要它的交换价值。实际上,作为商品交换价值的商品体的数量——货币量与商品的价值量完全不是一码事情,遗憾的是,已往的经济学研究都没注意或强调这一点,因而把表示交换价值的商品量当作了价值量。尤其到了纸币时代,它除了社会信用价值之外没有了任何别的价值,所以,它的面额标量和它具有的信用价值量就完全重合起来,面额标量也就是它所表示的信用价值量。这就值得人们习惯上都认为商品能卖多少钱就是有多大价值,“价格是价值的真实的普遍的形式”(引用)了。劳动价值论的偏颇主要就在这个地方,它只看到商品生产中必须不断地计算产生的使用价值,产品的实际效用,竟然被它撇开了。
综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价值的形成和存在,必须具有三个基本条件:
1、有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某种实际需要;
2、作为价值客体的物品的特性特质必须符合主体的这种需要;
3、主体必须有能力获取和使用客体。
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的价值,才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习惯、常识所认定的物品的最基本的真正的价值。没有主体的价值只能是人们凭经验和知识估料的不完全的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只不过是一种具有信用价值的特殊商品的数量,即货币量,它必须通过再交换才能使所有者获得实际的价值。一个物品是否具有交换价值,除了它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这个自然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下面两个社会条件:
1、它必须能够被人们占有,并因某些自然和社会的原因已被占有。
空气和水无疑具有很大使用价值,但因为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储量丰富,
人们取之容易,不能被人们占有,所有一文不值,其它如天上的飞鸟,森林中的走兽,在被人们捕获之前,都是没有交换价值的。
2、它必须具有市场需求。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人们即使凭知识和经验已了解到它的使用价值,但由于获取和使用尚有困难,因而在这样的时空范围内它没有市场需求,因而也就没有交换价值。
运用这些基本的价值观点,能够解释和说明人类社会经济中各种各样的价值现象,本书在价值论的研究中提出并强调这些基本价值观点,所以就名之曰:《实用价值原理》。
本人曾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一个笃信者,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生活了几十年,由于大锅饭严重束缚了人们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总是一有客观或主观障碍就不能按计划完成,加上计划也不可能妥贴和全面,物资供应紧张和缺乏成为长期的、经常的的普遍的社会现象。计划分配又常常使供给与人们的实际需要脱节,越是供应紧张,在平均主义支持下的人们就越是把获取分配份额看成自已的权利。即使自已并不需要也会与急需者争得面红耳赤,而且是非争到手到不可,以备自已不时之需或转手交换出去。结果是真正急需者得不到满足,生产和生活大受阻碍和影响。物资的不合实用分配造成巨大的价值浪费,并使得国家统购或统销价与黑市价(后来叫议价,因为黑市已公开化、普遍化,并获得了政策允许)并行,其差异成倍甚至几倍。正是对黑市价与统购统销价巨大差异的思考,使本人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产生了怀疑,几十年来潜心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得出了前面那些关于价值问题的结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和本人自身各方面条件限制,可供研究的参考资料极其缺乏。可笑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处处有市场,谁又能不熟悉市场,不参与市场交换?这个复杂的庞大的活生生的社会课堂,一旦用思维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比起那些大部头的经济学著作来,要生动明白得许多许多,尤其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察和分析,要获得一些发现和成果是并不困难的。牛角尖里钻不出血来。那些从前人或别人的经济学理论中引用或推导出来的定理、规律,倒常常不及在自已的亲身经历与思考中得来的明白可靠,这就是本人不揣冒昧,敢斗胆写这本《实用价值原理》的出发点。
因为自已对经济学的研究是从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开始的,所以,本分两部分。第一篇名为《经济学研究与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在于以劳动价值论的质疑、分析的批判;同时提出了一些市场经济事实和价值现象,以及自已的研究结论,但并不系统和全面。为了系统和全面阐述自已的研究所得,写成了第二篇《实用价值原理》,对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价值事实和现象作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有些结论来之于太普遍、太明白的人尽皆知的事实和现象,为了缩小篇幅,就没有举例来说明了,即使举例,也只是类似事实中一两个明白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或现象,读者尽可以根据自已的亲身经历和知识联想开去。
《实用价值原理》对市场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润如生产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息、地租等的价值来源也有自已独特的认识,这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理论基础最根本的分歧,就在这个地方,利润对它的获取者来说虽然只是货币,但这些货币通过交换就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的使用价值。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者认为,这些价值(上)只能来源于商品生产中由劳动力的超值劳动所提供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剥削、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则是通过利息、地租等形式从生产资本家那里瓜分而得,血淋淋、汗涔涔,说来令人毛骨悚然,道理激动,义愤填膺;工人愈来愈苦,资本家则愈来愈富,挥霍无度。要解决这个社会大问题,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公有制,建立理想社会。西方经济学家们的价值理论,怎么也解不清这个利润的价值来源,他们为资本家们辩护,说利润是“经营业务的报酬”,是“风险回报”等等,归根结蒂,无非是说资产家自已也参与了利润创造,冒了风险,是他们应得的报酬,萨伊把资本也看作生产的一大要素,但钱只能用于交换,根本不能用于实际的物质生产,又怎么能生出钱来呢?
利润应该归谁与利润的价值来源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西方经济学的庸俗主要也就表现在这个地方。《实用价值原理》认为利润的价值来源既明白自然,又简单切实。
1、前面已经说过,商品(包括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没有一个可把握和计较的确定的量,它由需求者的需要与使用去确定,交换价值与它的关联是随机的、可变的。
2、生产资本家在为生产准备各要素的时候,都是用交换的方法去获取的,和别的交换一样,付出的都是各生产要素的交换价值,所取得的却都是那些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
3、资本家在通过交换获得各生产要素之后,按照生产的要求进行组织和管理,对各生产要素进行使用,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使用价值只与产品的生产有关,而与它当初的交换价值无关,因此组织管理得愈好,生产的环境条件愈好,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愈高。
4、既然大家都认定在市场社会里劳动力及其技能也是一种商品,那么,根据劳动合同给付的工资也只不过是劳动力及其技能的交换价值,取得的也就是劳动力及其技能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价值。
5、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通过生产被熔铸成新产品的使用价值,在新产品的使用价值中,各生产要素都失去了独立的价值意义,它们当初的交换价值,就耕成新产品的生产成品。
6、资本家是新产品的所有者,但不是产品的需要者,他组织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交换,获取新产品的交换价值。
7、资本家的生产必须看准市场需求,产品的市场需求者愈多愈急切,也就是产品的社会使用价值愈大,生产者所能获取的交换价值也就愈大,超过生产成本的部份,就成为生产利润,如果销路不好,甚或产品积压变质,资本家就要亏本。
8、商业是人类社会价值生产和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商品在未遭遇其价值主体之前,其价值只是我们前面已说过的不完全的可用价值,长时间找不到主体它就要被弃置,发果其特性持质有变化,就有可能废弃。商业活动的全部内容,就是只具有可用价值的商品寻找价值主体,以求得价值的利用和实现,因此,商业活动也是一种价值生产活动,它也需要成本,也增殖利润,不需要去瓜分生产利润。
9、资本不是生产要素,但它是市场社会组织和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它表现为资本家本人在获取各种生产要素时的市场需求力,银行贷款也是起的这个作用。诚然,钱本身是绝对生不出钱来的,但是,用钱交换到的物在急需者手里却确实能发挥出较大的使用价值。信贷本是一种帮助,利息当然化以后,就变成利润分成了。
…
读者如认为有不明白或谬误之处,恳请指教批评,本人绝不会不虚心接受,但也绝不会去接受那些非学术性的斥责和批判.
如有疑问或有兴趣与鄙人共同探讨,请联系本人:
QQ:252636759
邮箱:[email protected]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