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金融危机海啸扑袭全球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金融危机海啸扑袭全球康娟  2008年9月25日,伦敦,摊上的标语“Bush:we risk world meltdown(布什:我们的世界要崩溃了)”,预示着金融危机不断扩大为经济危机  

  2008年,整个世界突然间被翻了个底朝天,于今年夏天全面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升级为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联动的背景下,这场来势汹汹的“完美风暴”从资本市场蔓延到消费市场,从虚拟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遭受重创的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之后近60年来最深重的衰退。跌宕起伏、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令自诩有先见之明的经济权威们晕头转向、集体失语。就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忍不住提出这个让他们难堪的问题:为何没人料到?

  

  存亡之变:

  

  五大投行覆没

  

  第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华尔街金融版图的彻底改写。五大投行全军覆没于金融衍生产品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这种巨变的发生前后不过半年。《时代》周刊将有158年历史的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倒闭评为年度10大金融灾难事件之首,因为它“雷”倒了一连串金融机构并触发了一场灾难性的恐慌,最终导致整个发达世界对银行进行紧急资本重组和国有化。而占据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房利美、房地美两大机构和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集团等金融大鳄也是靠政府“输血”才勉强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

  

  随着金融危机全面侵蚀美国实体经济,美国汽车业也走到了命悬一线的生死关头。美国的起家,除了军火和石油工业之外,就是汽车业了。底特律是美国制造业的象征和荣耀;汽车,更是美国人圆梦的信心指标。有人说,对于美国经济来说,次贷危机是一场抑郁症,汽车城的沦陷却不啻大腿骨折。人们在追问,“底特律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雷曼?事实上,通用和克莱斯勒已经出现大面积停产,两个公司也都聘请了破产顾问。舆论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三巨头”的象征效应以及放任雷曼倒掉的悲剧迫使白宫无法对它们见死不救,至少即将“转正”的奥巴马不敢坐视不理。然而背负着高昂运行成本苦苦挣扎的美国汽车业事实上已经山穷水尽,恐怕再也难现昔日辉煌。

  

  正负之变:

  

  西方遭遇拐点

  

  不管是金融业告急的虚火,还是汽车业沦陷的实症,风雨飘摇中的美国经济可谓脉象相当紊乱。当奥巴马今年6月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他预计伊拉克和医疗将成为他总统任期内的首要问题。没有人告诉他,美国正面临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冲击。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12月认定,美国早在一年前的12月就已陷入经济衰退。此外,欧元区和日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在第二、三季度由正转负,连续下滑。

  

  随着三大经济体在二战后首次同时跳入衰退泥沼,世界经济走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世界银行12月9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再次下调预测,预计今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5%,明年则进一步回落至0.9%,均大大低于2007年3.7%的增速。全球贸易明年还将出现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滑。

  

  “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将从一个由强劲增长经济体带领的稳定发展时代走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而这个转变是由于高收入国家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造成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如是说。

  

  缓急之变:

  

  “金砖四国”减速

  

  在此背景下,某些“脱钩”理论也走到了终点,衰退压力不可避免地抑制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趋势。世行预测,发展中国家在2007年到2009年间遭受的经济增速减缓也将是二战以来最明显的,一方面,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导致其对外投资和援助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严重受阻,对外贸易急剧萎缩。林毅夫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1个百分点意味着大约2000万人口将失去脱贫的机会。

  

  证券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今年年初以来,被称为“金砖四国”的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股市市值总计蒸发约65%,资金外逃令股市从“提款机”变成“绞肉机”。除中国外,亚洲和拉美新兴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同时遭受本币大幅贬值的冲击。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曾被认为可以免疫的中国终究也无法独善其身。尽管受惠于封闭而结构简单的金融体系,中国在华尔街危机中遭遇的直接影响甚微,但来自于实业的真正风险才刚刚开始,而这比所有的金融系统风险更为直接和难以康复。从第二产业到第一、第三产业,从企业到普通百姓,从股市到房地产市场,从东部到中西部,逼人寒意无处不在。占国民经济比重近四成的出口对全球需求非常敏感,11月的出口增长7年来首次告负,强劲势头难以为继。中国截至第三季度的平均GDP增长率为9.9%,鉴于增速放缓的势头仍在持续,今年全年的GDP增长率有可能自2002年以来首次低于10%。

  

  涨跌之变:

  

  油价高空蹦极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句话是以石油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大宗商品市场上半年疯狂上涨而下半年又飞速下跌的绝佳写照。国际油价从不到100美元/桶攀升至7月11日147.27美元/桶的纪录高位,上半年上涨了47.45%,然后下半年掉头俯冲,并在12月18日击穿37美元/桶,创4年来最低水平,如此沉重的悲怆转身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

  

  如果说油价在上半年的疯涨给原本就负债累累的美国汽车业以致命一击,那么下半年的一泻千里则令复兴中的俄罗斯受到重创。作为目前原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10%的世界头号产油大户,俄罗斯过去8年的经济数据都随油价一起“油涨船高”。如今油价每下跌1美元,俄罗斯财政收入就会缩水20亿美元。由于投资者疯狂平仓,俄罗斯股市一年内累计跌幅达76%,位列全球股指跌幅榜第二位,仅次于濒临“国家破产”的冰岛。巴西等大宗商品生产国也与俄罗斯情况类似。

  

  急于稳定油价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9月、10月和12月先后三次宣布减产,与欧佩克拴在同一根绳上的俄罗斯也表达了共同进退之意。但从后市反应来看,国际油市仍是一声叹息。事实上,“卖油翁”们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要想刺激油市就必须大幅度减产,但是,过度减产将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更无从提振油价。美林证券近日发布的告估计,如果经济衰退蔓延至主要新兴经济体,国际油价有可能在明年跌至每桶25美元以下。

  

  分合之变:

  

  全球响“集结号”

  

  2008年留在历史上的不仅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经济危局,更有“你方唱罢,我又登场”的救市行动。10月份之前,欧洲大陆还在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幸灾乐祸,还在为美元霸权走向没落暗自窃喜,并在9月下旬的G7财长会议上一口回绝了美国提出的联手救援金融市场的倡议。然而,正如巴菲特所说,只有当潮水褪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当众多金融机构如“多米诺骨牌”般倒下,政客们才大梦初醒般地赫然发现———欧洲比“震中”美国受灾更甚。

  

  10月8日,是一个应该被载入现代金融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北京时间19时,美国、欧元区、英国、加拿大、瑞典和瑞士六大央行发联合公,携手降息。中国人民银行也同步追随,宣布了降息和免税的举措。这次空前大胆的联合作战为接下来一连串集体行动打响了第一炮。面对持续恶化的经济形势,各国在降息方面都下了狠手,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去年9月的5.25%高点到12月17日降至史无前例的最低点0-0.25%区间,利率工具基本用尽。

  

  在降息的同时,各国央行还在向金融体系直接大量“输血”。以法德英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对金融体系的总注资金额已近2万亿美元。美国政府承诺投入的救市资金已达7.4万亿美元之巨,约为美国去年GDP的一半。“美联储正向外界发出这样的信息:在经济开始增长以前,它将无限量地印刷钞票。”自去年9月以来,美联储累计已向市场增发了1万亿美元的货币。

  

  许多国家还陆续出台了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一年三变,从“防过热、防通胀”转向“保增长、控物价”再进一步转向“保增长、扩内需”,11月9日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内需计划让国际社会为中国的“大手笔”拍手称道。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12月6日公开了他将主推的“经济复兴”计划细节,估计至少耗资5000亿美元。12月12日,欧盟峰会顺利敲定了2000亿欧元的刺激计划,试图为成员国携手拯救实体经济提供统一框架。日本当天则推出了自8月份以来的第三套经济刺激计划,规模达到2615亿美元。

  

  被称为“布雷顿森林第二”的首次G20全球金融峰会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尽管会议的最终成果令不少人失望,但其历史性的象征意义却是无法抹煞的。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当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凸显了改革的必要性。在G20金融峰会之前,要求对现行世界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就已成为时代的呼声。从长远来看,此次峰会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对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位达成了普遍共识,拉开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序幕。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美国   经济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