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水暖:大批失业农民工返乡
大批失业农民工返乡
[ 云淡水暖 ] 于2008-11-07 上帖 于强国论坛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先生有力而坚定的语气,给草民很深刻的印象“中国经济是目前世界上最稳健的”,这是晚上在央视谈经济形势的节目中听到的。当然,草民理解这位专家的解读,就是说,西方主要经济体目前都因为美国金融风暴而焦头烂额,中国即便再怎么样,“增长率”也在8%,“又快又好”着。但是,姚景源先生显然是站在一个极为宏观的角度看问题的,如果联系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这一点,“最稳健”虽然依旧成立,但是中国未必能够独善其身,在某些局部,可能还会颇为严峻。比如,东莞的港资企业,员工多达6千多人的合俊玩具厂,老板失踪,香港《文汇》道,厂内中层和保安半夜三更将原材料偷运一空,政府为破产买单,垫资2600万补发民工工资。
工信部的统计表明,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8.3%,同比扩大2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纺织、有色行业亏损情况严重。珠三角、长三角及西部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CCTV道,20%的温州中小企业停产、倒闭,温州生产打火机的一位老板估计,中小打火机厂关了8成以上。
所以说,“最稳健”的躯体之中,也有局部“阵痛”。而“阵痛”最直接的承担者,一是企业的老板,二是打工的,从谋生角度说,打工者的“阵痛”最深切,老板们尚有老本可吃,也基本不影响住别墅、开好车,打工者就茫然四顾了。于是,消息传来,民工只好返乡了,而且还形成了“返乡潮”。《每日经济新闻》道,广州火车站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0月11日至27日,广州站共发送旅客117.4万人,同比增长了12.9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量就来自返乡民工。安徽新闻网说,合肥火车站现民工返乡潮。《重庆晚》说,300万农民工重现返乡潮。《楚天都市》说,已经有30万湖北农民工回家。四川、重庆、安徽、湖北都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可以说这种现象具有很大代表性。
农民工无“老本”可吃,或者说“老本”不多,回家后怎么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呢?草民想起了前段时间风靡论坛的一个热词“土地流转”。人民网还特意请社科院的“农村问题专家”党国英先生来与网民讨论过一次,按照党专家们的设计,农村的2亿“剩余劳动力”是被土地使用权给“害”的,拖住了后腿,一旦把土地使用权流转出去,特别是“永包权”出让给资本“集约化”者,拿一笔钱就可以“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了,到城市当寓公、做老板而“后富”了。
就在这个前景即将付诸现实的时候,美国金融风暴吹起来了,中国虽然“最稳健”,但那60%的外贸依存度的软肋经不起全球化经济衰退的一击的。还有“内需”,也被绑定在高房价这个怪物上,动弹不得。再有国民分配的畸形,也表现出来,占人口千分之四的群体,拥有社会金融资产的60%到70%,他们的消费拉动力已经达到极限海参鲍鱼吃不完,香车宝马坐不尽,也无能为力了。生产出来的向外东西卖不掉,向内买不完,压力最终当然转化为失业和返乡了。
草民以为,返乡的农民心里可能还是有那么一丝“底气”的,吃饭嘛,靠一两亩薄田种出来,花钱呢就只好委屈一阵再说,等“外向型经济”因为欧美经济的回暖而回暖的时候,再作打算,虽有些无奈,但还算有口饭吃,小农经济,过得去就行了,找钱还得往外跑。也许有人会建议,农民工当地提供就业机会,但是,如果当地能够吸纳如此多的农民工,那这么多人还跑出去干什么。
但是,这样一来,等于给准备轰轰烈烈干起来的“土地流转”将了一军,如果,这些农民工都已经把土地“流转”了,无地可种,土地使用权几十年都回不来,而集约化农业又不需要他们,他们怎么办,哪里可为“返乡”?这就表明,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实实在在地“进城”,国家的经济运行不会因为别人的风吹草动而随鸡起舞,农民工们把土地使用权一次性“永包”给别人后,真的可以到城市安营扎寨,当寓公、做老板,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转”成功了。
设想一下,如果现在就大力、全面地,轰轰烈烈地将大部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到“能手”、资本的手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捆绑在外向型经济这辆马车上的农民工的就业出路问题,不时会随着欧美经济的周期性抽风而前路不定,一旦有风吹草动,“乡”怎么返?
但愿这一次“将军”,对一些发热的头脑泼下一瓢冷水,也不失为经济调整中一个有意义的副产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