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场危机总清算
石油市场危机总清算
《环球财经》
管清友/文
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能源与气候项目主任。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
从基本面上看,20世纪80年代的低油价周期再一次到来。国际石油市场正在寻找一个供需基本面的平衡点,也在寻找金融市场多空预期的平衡点。只有这两个平衡点重合的时候,油价才能趋于稳定
宏大的故事往往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2008年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就是由一桩小事引起的。套用一个流行语就是:一场次贷危机引发的血案。石油市场亦是如此。
作为危机的一部分,2008年的石油市场可谓波谲云诡。这一年来,我们在这里领教了牛气冲天的暴涨,也见识了飞流直下的暴跌。如此宏大的场面,同样是“百年不遇”。这一年来,我写了很多文章,接受了很多采访,来解释油价的剧烈波动。但此时此刻总结石油市场年度形势,仍觉得心情复杂,感慨万千。
尽管有人说未来的油价只有上帝才能知道,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人类的心智极限决定了我们无法对油价做出准确的预测。但是,正确率为50%的预测总好过完全不做预测,因为那意味着我们完全在黑暗中前行。更何况,对市场趋势判断的正确率总算还高出了50%不少。
就我个人的研究经历来讲,记得2008年8月间在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黄皮书撰写石油市场的内容时,我就指出:
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表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是完全可能逆转的。目前我们尚不清楚次级债危机是否真正过去,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流动性出现逆转,对石油市场的打击是巨大的。流动性过剩可以产生泡沫,但流动性的逆转则会导致石油市场的动荡和油价的剧烈波动。
由于虚拟经济的膨胀,全球经济环境与以往大为不同。局部的金融危机很可能引发全球性的危机。而这种全球性的危机很难被补救和控制。正如理查德·邓肯所说,美国政府可以依赖支出来挽救经济崩溃的局面。在“经济大恐慌” 发生时,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这样告诉他的国民:“除了恐惧本身之外,我们无所畏惧”。时至今日,我们畏惧的唯一理由已不再是恐惧本身。衍生性金融产品市场的瓦解会导致全球银行体系崩溃,而这种可能性仍是没有一个政府有能力补救的。
应该说,这一结论还是充分考虑了次级债危机可能导致的全球流动性逆转和全球性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而且也认识到一旦爆发危机将给全球带来巨大治理难题,但也绝对想不到国际油价在2008年上半年从90美元暴涨至147美元,升幅超过50%;更没有想到会在2008年7月中旬以后跌至2008年底的40美元一线,跌幅超过70%
当时,许多专家普遍的看法是:
短期内油价需求并不是油价上涨的原因。但是中期内油价也很难再回归到所谓1990年代以前30美元、50美元以下的水平,油价仍然会维持在高位。同时,尽管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及次级债危机的冲击,2007年全球经济出现了降温,预计这种减速趋势在2008年仍会持续,但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非同步性,爆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油价不但暴跌了,而且确实回到了50美元以下;全球经济不但衰退了,而且还爆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仍然在延续,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回首五年的石油牛市,高油价确确实实成为全球通胀和世界经济衰退的重要推手。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但,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危机之中,我们需要清算。如若不然,依然会有人用冠冕堂皇的字眼互相推诿,而我们仍将在十年八年后再次经历惨烈的危机。
仁义不施,而供需之势异也!
生产的不稳定是石油市场的“顽疾”。从历史趋势上看,世界石油日消费除了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过短暂的下降外,大多数时间都保持上升态势。生产也是如此,但是其波动幅度要远远大于消费。而产量下降是2008年上半年油价暴涨的重要原因。
BP的统计显示,全球石油产量在2007年下降0.2%,即13万桶/天,是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受到2006年11月以及2007年2月连续减产的叠加影响,欧佩克2007年的产量减少了35万桶/天。但是安哥拉和伊拉克的增产部分抵消了其他欧佩克国家更大幅度的减产。而欧佩克以外的产油国石油生产增长也比较疲软,仅仅增长了20万桶/天。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产量连续第五年下降,前苏联地区的产量则略有增加(图2)。如果说OECD国家的产量下降是资源禀赋所决定的产量自然递减,那么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下降完全是政治决策的原因。
美国能源部信息署(EIA)在2008年3月11日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指出,几个重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基础设施投资紧缩,剩余产能不足,石油市场供求紧张的缓解主要依靠非欧佩克产油国产能情况。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月度告,2008年全球原油供应三月份下降了100 kb/d千桶每天至87.3 mb/d百万桶每天,其中主要来自欧佩克、北海和非欧佩克非洲国家的产量减少。欧佩克13个成员国3月每天原油产量为27.3 mb/d,较2月减少了300 kb/d。1月份欧佩克13个成员国每天原油产量为27.8 mb/d,欧佩克原油产量已连续三个月出现下降。告认为原油开采量的下降是由于欧佩克成员国产能维护工作和尼日尔、伊拉克两国油田出现的问题。欧佩克中原油产量最大的沙特阿拉伯自1月起已大幅降低原油产量,2月份的每天原油产量稳定在9.2 mb/d的水平。
实际上,从EIA的统计来看,沙特的原油产量在2005年就已经达到高峰,2006年和2007年原油产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图3)。由于担忧世界经济出现衰退,全球原油需求也开始下降,下降了310 kb/d(千桶每天)至87.2 mb/d(百万桶每天)。但当时需求的下降还没有引起市场的重视。
从经验上看,油价与石油投资、油井进尺和产量变化率呈同周期变化趋势,油价形成收入再转化为投资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原油投资和生产的周期一般都需要几年,因此产量在短期内相对固定,产油国对于石油消费国需求的变化反应也相对滞后。所以,当需求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或下降幅度不是很大时,价格就会走高。同样,当需求出现明显萎缩或者经济前景黯淡,已经投产的项目并不会停止生产,价格会在短期内持续走低。
随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银行纷纷提高借贷门槛,流动性过剩的景象一夜之间变成了流动性短缺,世界经济重新陷入通货紧缩时代。根据IMF的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由去年的4.9%大幅降至3.7%。日本、欧洲和美国已经相继宣布陷入衰退。作为世界经济的另一架引擎,中国经济也出现增长放缓,悲观的预计认为2009年中国的GDP增长将在8%以下。需求下降,特别是金融市场对需求下降的预期给原油市场致命一击。
上半年还牛气冲天的石油市场如今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头栽向谷底。然而底在何方?除了惊讶,已经没有几个专家有勇气和能力说出哪怕是一个模糊的数字。是什么导致了2008年石油市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凄惨景象?正如西汉时期大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言: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在石油市场上,中东产油国几近“富有四海”。依靠丰富的石油储量和巨大的产能,身处僻壤的产油国们跻身世界政治大国行列。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60%以上集中在中东地区(1987、1997、2007年该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62.2%、63.9%、61.0%),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等中东欧佩克国家,仅沙特的石油储量就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欧佩克石油储量目前占全世界的77%,其中沙特、伊朗和伊拉克三国的石油储量又占欧佩克的56%。,这些产油国的生产对国际油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这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石油大国却没有尽到其应尽的政治责任和国际义务,为全球石油市场的良治(Good Governance.)做出些许贡献。除了假惺惺的做出增产和减产计划外,他们考虑的从来都是本国或本集团一小撮人的私利:尽管最新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可以预期的是,油价暴跌之时他们必定假作减产之名行增产之实。尽管此行为极其符合经济学中多重均衡模型之解释,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最终是无法得到世人的谅解。如今,仁义不施,供需之势迥异于前,脆弱的产油国必然难逃“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的宿命!
金融市场,诡道也!
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因为石油市场结构的变化,石油贸易的定价权转向期货市场。实际上,最早的石油期货品种是1978年在纽约商品交易所推出的取暖油(heating oil)期货合约(NYMEX)。1981年NYMEX引入汽油期货交易,1983年引入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交易。布伦特(Brent)原油1988年开始在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进行期货交易。2007年5月21日,洲际交易所(ICE)上市中东高硫原油期货合约;2007年6月1日,迪拜商品交易所(DME)上市阿曼原油期货合约。目前,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新加坡交易所(SGX)、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等都是石油期货运作比较成功的期货交易所。目前WTI原油期货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为全球原油价格的风向标。 2001年以来WTI和取暖油原油期货交易量直线上升,2007年WTI原油期货更是创下了年交易量1.2亿多张的历史纪录。2006年以来,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原油期货合约成交量突然加速上升,巨量的资金涌入期货市场。
期货交易是旨在规避风险的衍生工具交易,石油期货市场的产生是对产油国定价机制的修正。应该说期货市场的产生总体上反映了供需关系,消除了不确定风险。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期货市场,147美元绝对不是本轮石油牛市的峰值,产油国定价的垄断定价机制会让油价高到难以想象的位置并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石油危机。
但是,也必须看到,在石油期货市场上,油价的波动完全成为一种货币现象、金融现象。油价的走势根本不可能用传统的经济学眼光去看待,而应该以金融学的眼光去看待。只要投资者预期价格有进一步攀升的可能性,做多就有利可图;只要投资者预期价格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做空也有利可图。因此,石油成为一种金融市场上的资产,完全可以脱离供需基本面所决定的价格,而成为被炒作的标的。
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对冲基金投机不同,这一轮石油牛市的最大投机者是指数投资基金。商品指数基金是期货市场的一种新型参与者。历史数据表明, 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具有正的相关性, 与股票和债券具有负的相关性。因此, 投资基金可以利用商品投资来有效地对冲通货膨胀风险和增加投资组合的有效性。
商品指数基金的行为方式同传统投机者有所不同,它们只做多头不做空头,并且像持有股票一样长期持有期货合约。在期货合约快要到期时,商品指数基金转换(Roll)头寸以保证其长期持有(指数投资者购买第二近期合约,并一直持有直到其变成最近期的合约。此时,将其卖出并购买当时的第二近期合约。如此循环推进的过程被称为转换,通过这一过程,指数投资者相当于购买了商品并长期持有)。
目前, 商品指数基金主要跟踪的商品指数有高盛商品指数(GSCI)、道琼斯—AIG商品指数(DJ—AIG)、路透CRB商品指数(CRB)、德意志银行流动商品指数(DBLCI)、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标准普尔商品指数(SPCI)。 其中跟踪资金规模最大的商品指数为高盛商品指数,高盛商品指数包括24种大宗商品,其中能源商品的权重最大,为78.65%。在其他商品指数中,能源所占权重也较高。对于此,Masters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组合经理Michael W Masters2008年5月20日在美国参议院作证时说,正是机构投资者推动了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我们正在经历的是来自新类型的商品期货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剧增:机构投资者。而指数投机者带来的需求增加几乎等于中国需求的增加。传统的投机者通过买卖期货提供流动性,而指数投机者从不出售,但他们吞噬流动性,对期货市场的好处为零,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而货币和金融的背后不但是大国经济实力的反映,也是大国政治的博弈。这就为某些国家、某些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操纵价格实现经济和政治意图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这一轮石油牛市的背景就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其本质是美国过度地透支了美元的信用,美元发行泛滥。根据上海学者陆军荣的测算,美国境内美元存量的统计口径包括了M0(流通中的美元现钞)、M1、M2、M3(广义货币),截至2007年底,美联储发行的流通中的美元现钞有7743亿美元,加上活期储蓄以及旅行支票后的M1为1.4万美元;同期公布的M2数据为7.5万亿美元,最广义货币统计口径M3总量约在16万亿美元以上。注意,在2006年3月以后,美联储停止公布M3数据,至今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要害的问题在于,外国政府和居民持有的绝大部分美元又重新回流到美国市场,其中大部分为有价证券或银行存款。这就是所谓的美元回流机制:美国人输出美元,产油国和亚洲国家向美国出口产品,而出口所得又几乎悉数回到美国市场。美元回流机制的背后是美元的硬通货地位,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以失衡为常态的全球经济体系。
于是,美元发行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和源头,美国人控制着整个世界经济的阀门。这一次,美国人可能也没有想到,美元之水太多了,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不停地寻找出口,于是股市、房市等资产异常繁荣;当一些先知先觉者感到股市、房市的风险时,资金纷纷默契地撤出,重新寻找投资机会。机会的到来是美国次贷危机在2007年8月全面爆发之后,美联储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救市,美元大幅度贬值。于是这些先知先觉者抛弃了以往惯用的“中国威胁论”转而以美元贬值为题材大肆炒作大宗商品。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之后,期货市场上的粮食品种、能源品种轮番暴涨。轰轰烈烈的商品牛市持续了长达一年之久。而随后又是长达半年的暴跌,股市、房市、粮市、油市无一幸免。
事后看来,终结这场闹剧的无非有三个背景:
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实体经济出现衰退。没有经济增长和需求的支撑,金融炒作只能在短期内制造泡沫。而泡沫,总要破裂的。当临界点到来之前,所有的资金只有一个字,跑!并在出逃的过程中反手做空,继续盈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金融危机发生在了美国,并导致很多大投行自废手脚甚至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于是,为了弥补次贷带来的连锁亏损,石油市场上积聚的大量资金被迅速抽走去填补其他业务亏损的窟窿。
二是国际投机资本的行为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利益。首先是石油危机增强了反美产油国的政治地位,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国公开与美国叫板。其次,石油危机引起的粮食危机,带来全球治理的难题。这些事情让美国人发现“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投机资本从与美国政府的默契转向了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威胁。于是,美国人很生气!所以,我们也看到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在6月份开始调查石油市场的投机,美元指数也在2008年7月之后出现大逆转(图7),而美元的走向是美国政府经济政策和政治意图的最直接和最明显的体现。
三是中国题材的淡化。这个问题之前没有人关注,但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商品市场的几乎所有品种都是在2008年7月中旬以后出现趋势性逆转,无论是石油,还是粮食、金属。国际投机者很清楚,奥运会之后的中国即便不出现经济衰退,但也无法长期保持10%的经济增长。而金融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形成巨大影响。一旦预期发生变化,那些曾经以中国需求为题材炒作的金融品种必然掉头向下。于是,奥运会召开在即,国际资本便争相出逃了。这即便不是某些国家背后的操纵,也是国际投机资本对经济和政治现实的敏锐判断。
无独有偶,7月中旬一些西方重要的媒体几乎异口同声地叫嚣“中国泡沫催生创纪录油价”,为资金出逃制造舆论。但愿这是杞人忧天!回首往昔,11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正是发生在香港回归后的第二天!
实际上,如果说2003~2005年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确实是油价暴涨的支撑,那么2005~2008年的需求增速下降无论如何也无法支撑油价的再次暴涨。等国际投机资本发现需求已然出现明显下滑之时,惨烈的抛售和动荡随之而来。这也让我们在有生之年见识了石油史上最短时间最大波动的壮观景象。
事后看,在暴涨和暴跌当中,一批投机机构死去,但这次他们没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该来的总是要来,该清算的总是要清算。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机构“死得其所”,因为他们死了,有些人的目的实现了。阴谋者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但阴谋却会无处不在。《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而金融市场,亦诡道也!
就在我撰写此文的几天时间内,国际油价马不停蹄地从50美元一线跌至40美元一线。即便单从技术面上看,国际油价已经跌入无底深渊。而从基本面上看,20世纪80年代的低油价周期再一次到来。国际石油市场正在寻找一个供需基本面的平衡点,也在寻找金融市场多空预期的平衡点。只有这两个平衡点重合的时候,油价才能趋于稳定。对于未来,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谁又能保证石油价格不会在经济复苏和市场信心恢复的基础上,借助各国向市场中注入的过多流动性而重燃上涨的火焰呢?
从理论上看,油价再创新高仍然将会有现实的经济基础。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在低油价周期的间歇,做好我们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再因为我们自己的愚蠢和犹豫而耽误时间,惟其如此,当我们在未来几年下一个高油价周期到来之际才能不至于措手不及。
鲁梁之君不可为
管仲劝齐桓公穿丝料的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穿丝。上行下效,齐国丝价大涨。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丝。一年后,鲁、梁几乎全部放弃了农业生产,改行织丝。管仲于是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百姓再穿丝。鲁梁的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但为时已晚。于是,鲁、梁谷价腾飞,三年后,由于无粮不稳,鲁、梁不得不归顺齐国。
这是《管子》里面记载的一则故事,这是典型的大国经济战争,其逻辑关系并不复杂。作为金融危机的一部分,石油危机同样也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必然结果,是美国过度透支美元信用的必然结果,是全球生产-消费链条不可持续的必然结果。我们看到,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必然带来石油危机;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为基础的美元体系不可持续,必然带来金融危机。如果我们被锁定在全球生产—消费体系中,就必然受制于人,甚至成为别国的附庸。远者如鲁梁之于齐;近者如日本之于美国。
从这一点看,金融危机和石油危机清算的不仅仅是不可持续的全球经济体系、货币体系和财富分配方式,而且清算的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大国战略和发展思路。危机之下,我们不应该好好检讨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战略和思路吗?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