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国进民退”利大于弊

2025-02-26 学习 评论 阅读
  

  “国进民退”利大于弊

  

  姜汉超

  

  自从08年年底中央财政拨出4万亿巨资用于经济发展,有关“国进民退”的言论就不绝于耳,由于资产重组后民营资本在某些行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部分学者和企业界人士便以此为据质疑我国的经济结构在“开倒车”。

  

  近来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局部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意味着“开倒车”。目前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期间,我们旨在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而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总量中,国有成份比重的提升不仅没有违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目标,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所谓“国进”并非是政府介入资本市场,而是国有企业在经济规则的框架内与民营企业展开角逐。既然此类竞争以相关制度为准绳,而我国的市场又是自由开放的,那么民营资本得以涉足的领域国有资本同样可以进入。

  

  对“国进民退”持批评态度的主要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因为国有企业压缩了他们的市场份额,冲击了固有产业链,使得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也使企业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判断“国进民退”是否合理,应当参照三个是否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看来,国企与民企之争正是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体现。

  

  以山西的煤炭产业为例,在资源整合以前,频繁的矿难常常掩盖了其对于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巨大贡献,小煤矿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由于中小煤矿的运营资金有限,减少甚至取消安检环节的投入,成了某些企业主削减成本、牟取暴利的惯用手法。简陋的工作环境时刻威胁着井下矿工的人生安全,部分煤矿业主在投机心态诱导下漠视个体生命价值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地方形象。

  

  除安全事故频发外,中小煤矿存在的另一个普遍性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低。有关数据表明,中小煤矿对原材料的平均利用率不足四分之一。高能耗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当地煤炭产业的长远发展。与资源不合理利用相伴而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煤矿开采过程中容易产生硫化物和重金属形成的废水,由于中小煤矿缺乏相应的环保设备,从而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山西境内季节性扬尘天气就与自然生态的被破坏密切相关。

  

  针对煤炭行业的种种弊端,由省内国企牵头,对中小煤矿实施兼并。重组后的煤炭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整合中小煤矿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机制,有效遏制了官商勾结的不正之风,净化了官场风气。

  

  公有制经济的壮大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层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它的发展并不以挤占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为前提,“国进民退”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从某种意义而言此类现象应被称为优进劣退。

标签:煤矿   经济   中小   煤炭   是否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