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谁动了我的利润-

2025-02-26 观点 评论 阅读
  

   谁动了我的利润  

  

   竞争与协作  

  

  三鹿等22家奶业企业毒奶事件的暴发,我如同内心里深埋的一颗巨型炸弹被引爆爆炸。虽然我清楚这系列的巨型炸弹中不知哪一颗迟早会爆炸,但今天奶业产业这颗炸弹的爆炸还是令我感到恐惧不已。  

  

  三鹿事件暴光后,中央电视台又于9月中旬暴光了22家涉嫌问题奶的企业,其中不乏那些全国知名的品牌企业。这足以说明,涉嫌问题的社会现实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至少成为奶产业中普遍的企业行为。那这样我们不妨作出这样一个结论,问题行为已远不只是企业黑心的牟取暴利行为,而是至少奶业企业普遍面临的生存问题,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道,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刻反思。今年是开放改革30年,发生如此严重事件,不能不对发展本身进行怀疑。可能会有人指责我对此类现象的危害无动于衷而去追究那些空泛的话题,但本文要阐述的是,这种现象的背后所反映的整个社会的一种事实恐怕比这种危害更严重、更恐怖,暴光和未暴光的企业黑心行为只不过是这种社会事实下一种必然的、典型的表象而已。  

  

  三鹿集团等企业“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之类等同于自杀的决策,如此在现代信息机制下(现代信息机制在我国不是常态机制,但有时作为非常态机制跳出来却具有充分的杀伤力)必然暴光随时引爆随时导致整个企业死亡的决策,如此由企业领导集体作出,由几乎所有中国知名奶业品牌企业领导集团作出的决策,再用追逐暴利,用黑心、罪恶、无良、无德等概念恐怕都不能解释,那么,只有用企业生存之道才能解释。也就是说,“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不仅是企业的黑心、罪恶、无良、无德行为,而且是追求企业的正常生存,是每一个企业不得不作出的决策。毕竟黑心、罪恶、无良、无德行为再普遍,仍然是偶然行为,只有成为企业的生存之道时,各企业就不得不作出如此决策,“追求企业的正常生存之源”——即正常的利润。  

  

  那么,是谁夺走了企业正常的利润?是谁极端挤压了企业应有的、健康的利润空间,而迫使企业不得不追逐尿素——三聚氰胺下的利润空间,来追逐这个现代信息机制下随时引爆整个庞大企业、整个庞大国家奶业产业死亡的利润空间,是谁逼迫一个大国堂堂正正的知名企业去玩这种必死的游戏?这已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极端畸形化、扭曲化,因此,对此次巨大的毒奶事件,我们要用一种终极的眼光来作彻底的认识。  

  

  网上有人说2005年安徽阜阳“大头婴儿奶粉事件”暴光时,就有三鹿等几家著名企业的问题同时被暴光,只是有关部门如何如何竟然被掩盖过去。这只是信息反映以及社会处理问题而形成的时间概念,至于这种社会现实的存在从何时开始,大家不要相信专家,不要相信官员,仅凭自己的记忆和感觉去思考判断一下。至少二十年前,我就知道在奶业界“牛奶加尿素能增加(量和)浓度”已成为普遍知识,至于奶业企业决策加尿素——三聚氰胺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决策,决不是谁教坏了他们。大概在十年前(各城市不一致),随着大型超市在各大城市出现,引发了国民大众消费的平价革命。君不见很多大型超市的广告名就叫平价超市,口号是天天平价。那时期中央政府正面临高通货压力,极力追求低通货。各大超市正好扮演了最得力的贯彻者、冲锋队、操。中央政府引进大型超市也正看中了它这一功能。听说各大型超市对供货商的价格打压十分残酷、血腥。  

  

  可想,面对平价革命引起的国民大众消费疲软,对平价、低价的疯狂、病态追求,各奶业集团只得与狼共舞,戴着脚镣跳舞,最后到了不择手段降低价格的地步。可以想想,各奶业集团固然可以出让一定利润来迎合消费者,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企业毕竟不是慈善事业。那么,降低成本,又要欺骗住社会面,奶业界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加尿素——三聚氰胺。以前他们是否添加我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但敢肯定的是他们大规模制造毒奶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以前制造毒奶是黑心、无德行为,而今却是企业不得不作出的选择,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回顾一下这几年来在中国大地上食品方面出现的系列骇人听闻的事件:潲水油、假木耳、假腐竹、硫磺燻银耳、假驴胶、注水猪肉、瘦肉精、掉白块、苏丹红、陈化粮(上市)、毒大米、毒蔬菜、毒水果、陈馅月饼、大头婴儿奶粉,到非食品方面的黑砖窑、黑煤窑、血汗工厂、儿童工厂、大规模拖欠农民工资,这一切事件和现象贯穿着一个主题:突破底线地压低成本寻求企业的生存之道。有学者对黑砖窑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给予了关注,黑砖窑事件出现的地区制砖业的利润已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也就是说,制砖农民的生存空间已被挤压殆尽,生存环境已极度荒漠化。据有关学者调查,经营黑砖窑的业主并非财源滚滚,而不过是利润薄如纸、生活紧巴巴的状态。整个社会追求低价到了疯狂的地步。我们的食物为降低价格而失去的不仅仅是淳厚的自然味,我们的生活失去的也不仅仅是品位!我们的民族前途失去将不仅仅是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什么企业和小经营者要突破道德底线缺德地(这远非商业道德范畴)降低成本以降低价格?是为了满足人们近乎病态的对低价的追求!那么,人们又为什么近乎病态地追求低价,却放弃对消费品品位也是生活品位正常的追求呢?国民大众对消费品品位的追求推动商品质量提高和商品品类创新、丰富,从而推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是工资收入的低下水平如豺狼一样追赶着大家,使大家不得不捂紧口袋。1992年到1996年期间,中国物价上涨较快,人们消费也强劲,为什么?当时全国企业不管效益好与坏,都大发奖金、补贴、福利,人们敢消费。但自那以后,国家大力实行通货紧缩政策,转向另一个极端,广大国民的收入如铁公鸡就是不涨,人们的消费潜力就迅速地萎缩了。十几年来,大多数国民的实际收入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处于不升反降的趋势。更为严重的是,国家实行所谓产业化、市场化,将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大负担推卸掉,转嫁到国民头上,对广大国民本已微弱的消费潜力更是雪上加霜,给予了致命打击。  

  

  有一种分析认为,中国近十几年来人民币应该随着巨大出口而逐渐升值,但国家为了保持强劲的出口贸易和国际投资,大量购买外债(主要是美元)以维持人民币的低汇率水平,结果造成大量货币的发行,在中国国内形成巨大的购买力。我得强调指出,这种巨大的购买力并没有体现为广大国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潜力,事实是,十几年来,广大国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潜力呈现为迅速地萎缩。也是这方面的理论批评中国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后,实行日本国和“四小龙”走过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以致造成今天中国的经济危机局面。这种批评恰恰忽略了一点,中国就是没学这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国在1960年代实施的“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国民的收入和国民消费力。这是造成中国诸多问题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正是这一问题酿成了中国今天的诸多危机。  

  

  此次危机上升到几十家全国知名奶业集团及整个奶业产业,此次危机毁灭的是一个产业,众多全国性大企业,下一步……。其实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危机已经发生!只不过是此次“三鹿事件”受到大众高度重视,因为它涉及的是婴幼儿健康和生命,牵连着一个民族未来,让千家万户惊恐,所以成为一个一触即死的危机,而那些更严重、更致命的危机,可以让国民大众麻木的神经获得片刻的苟且,甚至让国民大众心情舒畅,所以在舆论媒体上的暴发要疲软些,而且政府也得以不负责任地掩盖,于是让我们水煮青蛙般不知不觉地、舒舒服服地死去。  

  

  比如,汽车产业。这几年汽车雪崩式地降价并提高服务,以屈就迎合国民大众,难道是汽车厂商及相关社会领域有如此巨大的利益出让给消费者?不可能。那么,降价最大降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属于国民大众的汽车质量、安全、寿命等因素形成的成本,对社会,对国家失去的是什么呢?是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民族经济、社会长久的发展进步。在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汽车气囊生产问题就可以导致上百万辆汽车的召回,更不用说制动问题、发动机问题。可想而知,那些社会对生命、对国民尊严是多么尊重,而我们呢,对生命是多么的不尊重。如果将一款汽车十年前未降价时与现在价格降到不到一半时作比较,你就明白降价降掉的是什么?是不可思议的质量下滑和偷工减料,是多少国人自从买了国产汽车开上两年后就成了车的奴隶,多少国人因汽车质量而在交通事故中失去生命和健康。在欧美日等国家作为现代生活标志追求舒适、安全、尊严的汽车,到了中国却沦为手工作坊产品。这又昭示了什么呢?作为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汽车产业由于我们这种危机而极度稚弱化、寄生化,它导致的结果是整个国家国力的削弱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掣肘。  

  

  危机危害的社会领域远远不只是食品、汽车等几个方面,其实它早已广泛地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极端地扭曲着我们社会,致命地崩解着我们社会。沿海地区工厂为典型、遍及全国的大一统工厂,在“发展便是硬道理”的口号下,公然置法律于无效,取消劳工与厂方就工资、劳动保障、工伤疾病赔偿等进行谈判的合法权利,不要说什么工会、协会、乡会等维护打工仔权利的组织,就是工人受伤、死亡与厂方协商临时集合几个人都受到暴力镇压。政府完全站到资方背后,任凭其压低工资、延长工时、买卖童工。全国宏大的工厂生产领域,只见厂主与政府的暴利,哪见广大劳工因辛勤劳动而生活提高。中央政府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厂主固然贪婪,地方政府固然黑暗,我们还是要进一步问:为何造成如此逼近绝路状态的发展?是我们高调炫耀“世界制造大国”和“国际投资第一”的心态,是政府极力追求为其奠定基础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而疯狂打压劳动力价格的社会发展战略。对劳动力低价的追求制造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及农村极端贫困。但是,据说,今年和明年这些追求廉价劳动力的工厂也将面临几十万家的倒闭。看来如此的发展方式也并非畅通无阻。  

  

  是什么因素挤干了奶业企业的正常利润?是什么因素挤干了以上畸形现象所涉及商业的正常利润,逼迫它们不得不突破不仅是行业道德、商业道德,而且是社会道德,当然包括已触犯刑事法律责任,去追求死亡的生存之道呢?以死亡的生存之道来侵害广大国民、整个社会的利益呢?是极端的低通货政策,是极度扭曲的低通货政策,是极度扭曲的社会发展战略。  

  

  极端的低通货政策下,各奶业企业被挡在低售价前,它们的终端售价只能以极低的姿态迎合消费者大众,迎合各大超市,也迎合国家的低通货政策和精神。但是,各奶业企业得承受任何风吹草动都将导致成本提高的压力。事实上各奶业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干着打落牙齿往肚里吞的事,多少因素导致最终成本提高都只得表面装着平静,私底下又不择手段也得将升起来的成本削平。十多年来,就奶业这一产业中,万千种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冲击面前,各奶业企业只能不露声色地埋单,然后装出风平浪静的样子。这些因素既有暗涌的波涛,也有滔天的巨浪。如电价、水价、煤价、工人工资、工人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三金)、运输成本、税收等法定费、“行政例费”等等,其中只有极少数是各奶业企业可以抵挡或打压的,大多数都是无能为力的。十多年来,这些成本支出、成本提高已大幅度增长,企业固然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效率提高化解掉一部分,但仍必须通过适度的通货膨胀来释放一些压力。然而,奶产品售价就如同高压线,触动不得。长期的极端低通货,把各奶业企业的利润挤干殆尽。  

  

  汽车产业也一样。前几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猛涨,舆论也宣传汽车价格将上涨,同样的风声也出现几次,有的是汽车成本客观提高,有的是汽车价格已降至谷底,然而,这一切竟然没有阻挡汽车价格继续下降的事实。恐怕我们没有信心、义气认为这是好事!决定这一现象的因素至少有这两个:一是汽车厂商和经营商不敢冒犯国民大众极端追求低价的心理;二是中国汽车厂商具有世界各国所绝有的胆量裁减汽车质量和安全基本具备所需的成本。  

  

  一定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这是几乎所有的后发达国家都经历的共同路径。日元、韩币与美元汇率是上百、上千比一,可知道二战前它们汇率是多少?松下幸之助创立松下公司用了一百日元,就相当于五十美元。在之后日本国、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他们也经历了多么严重的通货膨胀。一定的通货膨胀,就如流动的河水,社会产业体系得以不断再调整,一些有创新活力、有生命力的产业或企业得以迅速成长,一些产业、企业则被迫不断地再次洗牌、不断整顿,有的被淘汰,这样,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一定的通货膨胀对国家、社会经济还具有一种保护作用;极度的紧缩政策就如一潭死水,航船倒一时平稳,但没有活力,能发展成长的得不到发展成长,该淘汰、调整的不被淘汰、调整,广大国民的财富和生活水平也得不到增长,这样的航船有一天总会陷入沼泽或搁浅于沙滩。  

  

  主张一定的通货膨胀是得到主流经济理论支持的。但我这样一说,可能仍立马招致很多人的批评,因为通货膨胀具有一个国家、社会掠夺国民大众利益的无可辩驳的特征。通货膨胀是国家、社会掠夺国民大众的通常手段,这不假,但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是否掠夺,而在于国家对受到通货膨胀掠夺、对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国民大众是什么态度。国家对国民大众被通货膨胀掠夺而牺牲的巨大财富作什么交待,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同时也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纵观日本国、韩国、台湾、俄罗斯等后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普通国民大众享有较高经济收入和基本国民福利,他们国民大众受到的通货膨胀掠夺早已得到政府补偿而消弥于无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国政府实施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结果到1970年日本国国民收入达到1960年的2.7倍;日本国政府还制定严格的措施,要求各企业切实提高工人收入,其成就就是日本国国民消费潜力强劲提升。国家既要努力抑制和防止高通货,但也需要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国家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康慨地转化为国民收入的提高,国民承受通货膨胀的能力增强,因此受到的通货膨胀伤害就得到不断治愈,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这如同大家吃饭可能会噎着,那国家是引导大家正确吃饭同时积极发展医疗技术,让被噎者得到迅速治疗,还是废除吃饭。一个国家不管经济发展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但大多数国民仍享有不了基本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没有一定水平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国家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发达和现代文明的国家!   

  

  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高增长中,并长期处于经济过热状态。应该说,一定的通货膨胀是必要的,但是,中央政府却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已到了极端的地步。十多年来,国家实行严厉的紧缩政策,不惜一切手段严厉打压日常用品价格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对电力、石油、煤等能源产业不惜巨额的补贴以换取能源价格的“低水平”。更为残酷的是,国家成功地将广大农村的生存资源荒漠化,将广大农民成功地赶进屠宰场一般的工厂,为国家庞大的出口贸易的“中国工厂”和国际投资提供了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迅速膨胀的外汇储备。我们像中东国家出卖石油一样出卖廉价劳动力,只是中东国家对石油采取保护性提价等措施,而我们唯恐劳动力价格不够低廉,还不断残酷地打压。因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能源价格是低通货的两大最重要支柱。  

  

  十多年长期的极度低通货政策,广大低层国民和一般企业(即除非垄断企业之类)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条用广大低层国民和一般企业的血肉之躯铺就的低通货发展道路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呢?  

  

  “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压倒一切”,不知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巧合,还是这确确实实是我们追求的结果,我们社会真的只剩下了发展。准确地说,只剩下了GDP的增长,只剩下白骨生生的发展——没有创造活力,没有品牌企业和产品,没有国际竞争优势,只能靠出卖低贱劳动力的发展;没有社会公正,没有政治权利保障,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广大国民处于贫困无天日状态的发展;环境极度污染破坏,大量消耗能源矿产发展;所谓高速发展30年,GDP也飞上了天,至今却仍有两亿农民只能如浮萍般飘零于城乡之间,不知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在何处的发展,另七亿农民则生存资源日益枯竭,九亿农民被残忍地拒绝在现代发展成果之外,不知前途何在。  

  

  遍布我们这个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型炸弹已深深埋下,今天是这颗炸弹爆炸,明天可能是那一颗或几颗的爆炸。如果不拿出大智慧、大战略眼光坚决排除这些炸弹,迟早的全面爆炸不仅仅是危机、危害,而可能是崩塌。  

  

  如果我们继续实施如此低级、低能、残暴的发展方式,继续将社会发展战略继续定位于“巨额的出口贸易”和“国际投资第一”,残忍、血腥地打压劳动力价格,打压广大农民的劳动力价格,打压全国低层国民的劳动力价格,继续实行极端的低通货政策,残酷打压农产品价格和基本资源物资价格,而不将社会发展战略定位到增强民族创新活力上(中央政府所提出的提高民族创新活力是假的,拒绝民主政治改革决定口号的虚假本质),实行民主政治改革,藏富于民,拒绝让广大国民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将广大农民以二元制户籍制度拒绝于现代化之外,整个社会的发展只能是畸形的发展,只能随着时间推移,整个社会整个民族被完全蚀空、虚化!  

标签:企业   国民   国家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