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香港中产向下流、贫富愈见悬殊

2025-02-25 学习 评论 阅读
  

  中产向下流贫富愈见悬殊

  

  学者指呈M形社会 统计处做专题研究

  

  2007年2月23日

  

  【明专讯】贫富悬殊成为本港严重的社会问题,在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间,收入最低及最高的住户数目双双增加,走向两极化,而中等收入住户比例却萎缩。收入少于1万的住户数目比例,由23.9%增至27.9%(62万户),4万元以上收入住户亦由15%增至17%(37.8万户)。有学者指出,本港明显出现「M形社会贫富悬殊」现象,若当局不小心处理「中产向下流」问题,会造成严重社会不稳定。

  

  鉴于市民收入差距拉阔,统计处将做专题研究,准备于年中发表专题告,分析收入分布的变化,届时亦会公布反映贫富悬殊的坚尼系数。

  

  统计处昨日公布2006年中期人口统计简要告,推算本港在2006年底人口有690万。调查发现香港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增长只有0.4%,是1971年以来最低。本港人口年龄中位数由1996年的34岁,增至2006年的39岁,人口10年间老了5岁,人口老化问题严峻。

  

  统计又显示,整体住户数目由10年前的185.6万增至222.7万,而每个住户人数由3.3减至3,小家庭数目激增。

  

  不同阶层的家庭住户数目皆上升,例如月入少于1万元的住户数目便由10年前的44.2万户增至去年的62万户,月入1万至4万元的中等收入住户亦由同期的113.5万户增至122.8万户。

  

  低/高收入增 年内公布坚尼系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若以各阶层家庭占整体家庭数目比例计算,却发香港已呈现「M形社会」的象。月入少于1万元住户占整体住户的比例,10年间由23.9%增至27.9%;4万元或以上的高收入家庭比例,亦由15%增至17%;唯独月入1万至4万元的中等收入阶层住户,则由61.2%下跌至55%。

  

  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周永新分析,从数据显示,本港早已出现M形社会,低下阶层及高收入阶层数目明显上升,显示贫富悬殊问题严重,令人更担心的是,中产阶层较多是向下流(俗称「下流化」),并非向上移。

  

  这可从比例中显示,中产人士比例减少了6.2个百分点,上流社会住户只增加2个百分点,下层社会住户比例则增加4个百分点,这印证中产向下流的说法。住户收入中位数亦由10年前的17,500元,减至去年的17,250元。

  

  学者:易令社会不稳 如七一游行

  

  周永新指出,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基石,若中产减少,亦会造成社会不稳定,2003年50万人上街便是最佳例子。他认为政府应重售居屋,为中产人士提供一个目标,可加强稳定作用;其次政府应加强中低阶层人士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可成功转型至其它行业,每月收入亦可增加,从而加强向上移的力度。

  

  统计处长冯兴宏认同现时社会经济结构改变,以往蓝领阶层收入差距不太大,但目前转型为服务业,同属经理的职位,不同行业不同公司薪金差距会很大。不过,他说低收入及高收入家庭数目及比例也增加,需要研究住户收入分布情,而统计处会优先做有关研究。

  

  他指贫富悬殊问题十分复杂,举例说,一个4人家庭,4人也工作,住户收入自然高,但当子女结婚迁出,该家庭收入便因人数减少而下降,但不代表该家生活的质素会变差。

  

  中期人口统计详细资料可浏览网址﹕

标签:收入   住户   社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