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铁矿石涨价再一次敲响警钟

2025-02-25 学习 评论 阅读
  

  铁矿石涨价再一次敲响警钟

  

  2008-6-28   中国有色金属

  

  
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近十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年度谈判,6月23日终于尘埃落定。谈判结果以中国钢厂的无奈让步、力拓的大获全胜告终。以宝钢为首的中国钢铁企业,接受了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公司粉矿和块矿分别上涨79.88%和96.5%的协议。分析师指出,这一结果意味着中国钢厂将多支付7~17美元/吨,吨钢成本额外增加约11美元~26美元。国际矿业巨头再一次利用自己垄断资源的强势,在国际市场占得上风。
近一段时期,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达到历史高位;铁矿石价格再一次涨破纪录……上游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再次绷紧了我们矿产资源短缺这根神经,国企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众所周知,我国矿产资源现状不容乐观,资源保障状况堪忧: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第一大制约因素是国内铁矿资源的不足。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铁矿资源可支撑生铁产量1.054亿吨,这与我国钢铁产能3亿多吨产生的需求极不匹配。而作为继能源、铁矿之后最短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我国有色金属中的铜、铝、铅、锌四大品种(占金属总量的95%)和以前曾具有资源优势的钨、钼、锡、锑的储量保有年限都不高,有的品种如铜、铅、锌、锡、锑的储量保有年限已经很低,作为电解铝生产的主要原料,氧化铝半数需要从国外进口。国内主要有色金属矿山实际保障能力不断下降,面临资源危机。有关部门评估,大多数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保证年限只有10~20年。

  

  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日益加大,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的丧失。国际矿业巨头利用资源优势掀起的涨价狂潮使我国几无还手之力:国际氧化铝价格从2002年底开始的一路狂涨,直接危及到了电解铝企业的生存;铜精矿价格连年上涨严重挤压了我国铜企的利润空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可以说,谁拥有了资源谁就拥有了国际市场主动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对外资源依存度的不断加大,将成为中国企业心中永远的痛。对于正广泛融入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来说,此轮铁矿石涨价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程度,不再受制于人,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沉重课题。

  

  宝钢第五次铁矿石谈判“失利”内幕


:中国经营 :索寒雪 2008-6-30 23:17:17


编者按:6月23日,据双方合同到期已经仅剩七天,宝钢与力拓才艰难达成下一个年度协议,但协议价格的涨幅高达96.5%。据有关方面计算,这意味着国内钢厂每吨钢材的平均成本将增加150元左右。在质疑宝钢为什么“五连败”之际,同样需要反省的是,作为一个资源出产大国和资源需求大国,我们为什么在国际资源定价上屡屡失落话语权?


6月24日晚,一则从国外发回国内的群发短信,向国内所有大钢厂的董事长和钢协高层通了宝钢与力拓的谈判结果:宝钢与力拓达成2008年度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协议,PB粉矿、杨迪粉矿、PB块矿将在2007年度价格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和96.5%。
此时,钢协对外的表现异常低调,谈判结果没有在网站上公布,网络上充斥着对“宝钢谈判五年连败”的指责,钢协无人出面平息。
6月25日中午,钢协铁矿石谈判负责人陈先文打回越洋电话,与国内少数几人沟通,他说,这一谈判结果“双方都作出了艰难的让步”。
在传统的定价机制已经破裂之际,铁矿石卖方必和必拓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定价规则。而中国钢企和必和必拓签订的大部分合同将于9月30日到期。
显然,中国钢企面临着更为不利的谈判局面。

  

  
两拓力主改变谈判规则
2008年的铁矿石谈判注定是一场艰难的谈判。
2007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参观澳大利亚的力拓工厂。后来,这张照片成为力拓在中国市场炫耀的照片。
亲睦的表面之下,力拓和必和必拓向宝钢提出了一个严酷的要求:2008年的铁矿石谈判需要改变规则,“以到岸价格对2008年的铁矿石进行交易。”必和必拓的提议,无疑是希望铁矿石价格再次上涨。
“如果真的以到岸价格成交,那么只有两种方式,并且对宝钢都不利。”一位宝钢贸易部门人士透露,“一种是铁矿石卖方把澳大利亚到中国的运输也负责下来,到岸交货;另外一种是宝钢承担运费和价差。”
对于第一种方式,宝钢将不得不打破每年都与特定的国际海运企业签订的海运长期协议。由于现在的运费价格上涨很快,破坏已有的海运长期协议,利用澳大利亚铁矿石卖方的海运船队,显然对宝钢不利。
而让宝钢直接从口袋里掏出真金白银交给铁矿石的卖方,“更是不可能”。
转机发生在今年2月份,巴西淡水河谷与蒂森克虏伯达成协议,淡水河谷南部粉矿价格上涨65%,卡拉加斯粉矿价格则仅上涨66%。这也是历年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第一次针对不同品位的矿石上涨不同的价格。
按照以往约定俗成的规则,淡水河谷、必和必拓与力拓是目前参与铁矿石谈判的三大卖家,他们与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的买方分别展开谈判,一旦有最先达成协议的买卖双方出现,那么其他谈判将立即停止,并接受所达成的价格。
在淡水河谷率先打破规则之后,力拓自然更有理由坚持对规则的改变。
力拓中国首席执行官路久成告诉记者,由于澳大利亚的矿是富矿,应该比巴西矿更贵,力拓将不接受淡水河谷已经谈成的价格,并继续与宝钢谈判。
然而,随后,宝钢迅速与淡水河谷达成了价格协议,按照淡水河谷的涨价要求,涨幅65%。
此时,力拓的首席谈判官开始感到,很难“一口吃成胖子”。“力拓也放弃了“到岸价”,并修改了自己的涨价幅度,即不同的产品涨价为85%到95%不等。”知情人士说,这一修改加快了谈判进展。
中国钢企当时的一致意见是拒绝。

  

  
威胁减少供应
3月底,由于中国钢企的坚决拒绝,力拓开始改变方式逼宫。
“现在是铁矿石3家卖方正在以不可抗力为由,威胁减少对中国长期协议买方的供应,并将把铁矿石集中到现货市场高价卖出。” 近距离接触铁矿石谈判人士向记者透露。
而对中国不利的是,卖家的这一威胁并不会损害双方的法律合同。按照铁矿石长期协议的规则,由于不可抗力的影响,供应量减少10%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如2007年,上述铁矿石3方卖家中,便有一方供应量只达到协议规定的87%,但是该供应方表示,可以在2008年补足3个百分点的供应量,达到90%。
有国外分析师统计,中国2007年铁矿石进口量达到4亿吨,钢协承认的数据约为3.7亿吨。
平均计算下来,按照协议,如果三个大卖家每一方都将减少10%的供应量,将总共有3000万吨以上的铁矿石进入现货市场。
这显然将极大地损害中国钢企的利益:现货市场的价格几乎是长期协议矿价格的两倍,而且,铁矿石卖家根本不愁没有市场。按照钢协的统计,中国目前现有大小钢厂6799家,贸易商有15万家,除了十多家大钢厂外,这些企业都是铁矿石现货市场的主要买方,国内不断扩充的产能与贸易投机的冲动让他们极容易接受现货市场上的价格。
而此时,力拓不断放话,“许多合同赋予其选择减少供应量的权力。”

  

  
勉强接受新规则
此时,中钢协和宝钢召集了“外脑”进行了缜密的计算。
在与钢协铁矿石谈判负责人陈先文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并充当智囊的首钢研究院副院长戴国庆的“账本”上,有这样的记录:按照PB粉矿、杨迪粉矿、PB块矿将在2007年度价格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和96.5%的幅度来看,以中国到岸价计算后,澳矿杨迪粉和含铁量大致相当的印度矿的现货价相比,涨价后的性价比仍比印度矿便宜10%以上。
“与谈判破裂、长期协议取消、完全转入现货交易的最坏结果相比,目前的解决对双方都是一个可以勉强接受的结果。”戴国庆与陈先文达成了共识,“钢厂产品的涨价幅度足以消化这一增加的成本。”长沙钢铁大市场信息中心的分析说,澳洲铁矿石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没有超过25%,按预计粗钢年产量5.5亿吨摊平算的话,全行业每吨钢增加的成本将达到150元左右。
让中方更“痛心”的是力拓争得了高于巴西矿的涨价幅度。“这对于过去长期以来铁矿石三巨头统一涨价幅度的惯例是一个突破,对今后各年矿价谈判将有巨大影响。” 戴国庆说,这是澳矿今年取得的最大胜利。
而同时,戴国庆和陈先文又得知,为了创建新的定价规则,必和必拓已经组织了一支几十人的团队,希望为铁矿石价格制定一个新的定价公式。未来三个月,中方与必和必拓的谈判将更为艰难。
6月26日,日本新日铁拒绝力拓出价,这意味着全球铁矿石谈判机制已经瓦解。



  

  
铁矿石价格谈判供求关系论暂时失灵

  

  2008-6-28   经济观察

  

  
余德 万晓晓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国际投行就纷纷预测,2008年铁矿石价格将上涨。瑞士信贷投资银行预测2008年铁矿石价格上涨25%;麦格里银行预测上涨17.5%或更高;花旗集团预测上涨10%-20%……

  

  但谁也没能猜对这样的一个结果,最高涨价达96.5%!

  

  今年的中国钢铁行业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国内钢铁行业大钢铁企业整合收购风起云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声声急的背景之下,国外铁矿石巨头却再次掀起铁矿石涨价风潮,结果是再创铁矿石价格涨幅新高。

  

  这对中国钢铁企业甚至中国经济的影响终将体现。交通银行(爱股,行情,资讯)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甚至指出,铁矿石价格上调的协议将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角逐中的蓄力

  

  两拓合并,印度铁矿石出口关税增加15%,中国铁矿石需求增长强劲,大背景下,两拓提出了更高的利润诉求。

  

  首先是必和必拓决心合并力拓消息的刺激。因为这必然涉及资产、价格、人事等一系列变动。在两家企业的股东看来 “合与不合要看是否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直接导致了力拓强劲加码要高价的动力。“这意味着更高的估值,更高的利润,更好的人事安排,毕竟,力拓并不愿意看到自己成为必和必拓的一部分。”一位熟悉国际钢铁市场的行业专家对记者分析道。

  

  于是,澳洲两拓异常强硬地提出了“到岸竞争力”问题,要求根据其与巴西矿之间巨大的运费差价,按照到岸价的水平来“倒推”,获得一个“运费补偿”。

  

  导致铁矿石价格高企的另一原因是中国铁矿石散货船运力的严重不足,资料显示,尽管中国在船运方面位居世界第四,但是铁矿石运力却90%以上依赖国际海运企业,这也导致了受制于海运费的波动。现在宝钢、首钢等国内大型钢厂正在与造船企业进行合作购买船舶或者运力,以期改变被动。

  

  “涨就一个字!但涨多涨少总得有商有量吧?”一位钢铁业内专家认为,中国作为铁矿石最大进口国,理应获得一定的话语权。

  

  一系列形势的发展,使得中国钢企渐渐远离了当初的美好初衷。其实中国钢铁企业们也在做着种种的努力。  最先祭出的一招是限制钢铁出口。从去年开始,国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限制钢铁产品出口。我国钢材出口去年 4月份同比增幅达146.48%,8月份回落到39.52%,9月份再回落到9.14%。预计2008年全年钢坯、钢材折合粗钢出口合计,较2007年最少下降2000万吨。

  

  6月初,国家发改委工业司下发《关于对港存进口铁矿石进行疏港的通知》,抑制铁矿石大量进口囤积行为,国内部分港口开始上调铁矿石港口堆存费。这一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铁矿石谈判做准备。

  

  这当口又迎来了铁矿石海运费暴跌,从4月以来出现的海运费狂飙之势得以扭转。招商证券交通行业研究员姚俊表示,近日海运费骤然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钢铁企业暂停租船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在6月13日发布的一份告中提到,中国钢铁生产商此前一周中止了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运往中国的铁矿石货盘租船业务。

  

  国内精心做的这些准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宝钢在今年的铁矿石谈判作铺垫,赢得控制涨价幅度的空间,也使得铁矿石最终谈判一直拖到了6月份。

  

  中国式未来

  

  但中国所固守的按国际惯例进行铁矿石定价的底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07年获得的首发定价权也成了昙花一现。

  

  “这背后是国内铁矿石需求的旺盛,中国早已成为铁矿石进口第一大国,但需求并不意味着供给不足,相反的是目前铁矿石是供给超过需求的。”一位钢铁业的分析人士说。

  

  基于上述事实,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6月13日公开表示,“虽然有很多贸易商看涨铁矿石价格而有意囤积,但他认为铁矿石的价格已不可能再上涨”,“即使进口矿数量不增加,我国自产铁矿石的增量已能够满足生产增长的需求”熊认为,国内铁矿石供给超过需求,加上进口铁矿石激增,供需关系已出现失衡。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铁矿石供给超过需求618万吨。

  

  但是,以淡水河谷和两拓为主的世界三大铁矿公司控制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资源量70%以上,处于垄断地位。“供方主导,需求拉动”,这一铁律使得两拓有恃无恐,依然提出大幅涨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力拓铁矿集团首席执行官山姆·威尔士(SamWalsh)表示,“这个协议反映了市场对哈默斯利铁矿石产品的持续而强劲的需求”,继而其表示,皮尔巴拉地区铁矿原计划今年产量约为2亿吨,现在正欲扩产,向年产量3.2亿吨至4.2亿吨的目标迈进。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一经济学原理似乎?时失灵了。

  

  光大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赵湘鄂,计算了涨价后的行业直接影响。涨价后澳矿的粉矿和块矿离岸价将分别达到92和128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1和63美元,至少增加行业成本65.6亿美元,比原先预期65%涨幅至少多增加12.8亿美元成本。

  

  同样,在钢铁行业内,铁矿石连续数年的涨价也正在改变中国钢铁行业的布局。国内钢企并购重组整合正在加速,宝钢、武钢、复星系钢企、河北钢铁企业等等,正在时不我待地进行整合。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多年来也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一政策正在显现成效,需求正在被慢慢降下来。

  

  “铁矿石关系到钢材价格,钢材价格会传导到汽车、家电、机械、航运等领域,这会导致国内PPI(工业品出厂价)的继续上升。”上述钢铁业内专家直言。

  

  跨越大洋的博弈——“中国因素”之铁矿石样本

  

  
2008年06月25日  :中国证券

专家认为,钢铁产品价格的上涨完全可以覆盖成本的上涨,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基本与去年持平。

  

  跨越大洋的博弈

  

  6月23日下午6点左右,一则震惊业界的消息开始在市场盛传:宝钢与力拓正在进行最后一轮铁矿石谈判,谈“崩”的可能性很大。

  

  四个多小时后,宝钢与力拓突然宣布,已就2008财年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一致:一方代表至关重要的需求方,一方代表不可或缺的供应方,显然双方都意识到,在“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中国因素”面前,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自2004年中国首次参与铁矿石谈判以来,长期协议铁矿石价格连年暴涨。其间,中方与三大矿山也围绕长期协议市场、现货市场、海运市场展开了跨越大洋的大博弈,铁矿石市场在钢厂、矿山、贸易商、海运商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波史无前例的大牛市。

  

  而铁矿石市场的牛市,只不过是“中国因素”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一个样本而已。过去几年,无论是石油、煤炭,还是有色金属、谷物,均在中国市场需求的冲击下涨势如虹。

  

  长协市场:中国钢产量争议

  

  “以前是我们求着钢厂买矿,现在是钢厂求着我们卖矿。”一家大矿山公司的一位中层向记者表示,长协市场矿价连年暴涨主要是因为过去十年来市场低估了中国钢铁产量增长,矿山产量扩张跟不上中国需求增长的步伐。

  

  力拓集团CEO艾博年(Tom Albanese)也曾表示,中国钢铁产业的实际增长,不仅远远超出了矿业能够扩产的速度,也超过了钢铁专家们最乐观的预期。2003年时人们预测中国钢铁产量最高能达到2.5亿-3亿吨,但2005年末时中国产量已经达到4亿吨,“全世界的人都感到很惊讶”。

  

  在“中国因素”尚未出现之时,全球矿业曾长期处于不景气周期:1995年至2002年,长协矿价累计上涨仅10.2%。当时中澳合资的洽那铁矿已经投产,中钢负责全部销往中国。中钢集团一位中层还记得,矿特别不好销的时候,中钢只好求着钢厂,一家一家地“推销”。

  

  中钢澳大利亚公司总经理崔小飞介绍:“2002年以后,中国的钢铁产量上来了,铁矿石市场需求开始热起来。”2003年至2007年,中国粗钢产量从2.2亿吨增长到4.9亿吨,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从5.2亿吨增长到7.7亿吨,其中中国进口占42%,并自2003年起成为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与此同时,2003年至2008年,长协矿价累计上涨397.8%,全球矿业步入高景气周期。

  

  力拓铁矿部门CEO威尔士(Sam Walsh)表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占全球的50%,其中需求增量占全球的90%。

  

  但自2005年以来,中国钢铁业开始屡次警告中国钢产量增长将放缓;中钢也认为,到2010年以后,新产能释放将平抑铁矿石需求的紧张状况。对此,三大矿山并不以为然,威尔士依然宣称:刚达成的协议结果反映了市场对力拓铁矿产品“持续而强劲”的需求。

  

  现货市场:短兵相接

  

  本轮铁矿石价格谈判启动之际,正值现货进口矿与长期协议进口矿差价创新高之时,因而谈判价格暴涨65%-80%也在情理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届相比,本轮谈判中现货市场的推波助澜更为明显,谈判双方在这一市场可谓“短兵相接”。

  

  “我们中小钢厂买不到长协矿,只能买现货矿。”唐山宝业实业集团副总裁刘志涛表示,宝钢仅代表国内十几家大钢厂,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的其他中小钢厂涌入现货市场买矿,造成的结果是现货矿涨价,从而增加下一年度长协矿价格谈判的难度。

  

  正因为如此,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独一无二的现货铁矿石市场,中小钢厂、贸易商混迹其中,甚至大钢厂也通过在现货市场上倒卖多余的长协矿牟利。据统计,截至5月15日,全国主要港口港存铁矿石7922万吨,达到历史最高位,比正常港存量(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高炉生产需求量)多出了3922万吨。

  

  香港兆恒钢铁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总经理车建伟认为,目前国内港口铁矿石囤积的现象,固然有国内钢铁产能增幅较铁矿石供给幅度小的因素,“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则是大批贸易商看好后期价格,待价而沽造成的,目前许多贸易商不急着出货,因为矿石价格正在趋稳,后期可能看涨”。

  

  这样的后果助长了现货市场进口铁矿石到岸价的飙升行情,并形成了与长协矿到岸价的巨大“鸿沟”,从而加大了铁矿石价格谈判的难度。

  

  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凯表示,年度铁矿石谈判锁定全年长期协议矿价格后,影响其到岸价格的惟一因素就是海运费。而即期海运费上涨将推动长期协议矿到岸价上涨,并引发“跟风”的现货矿价上涨;现货矿价上涨,又会作为标尺推高下一年度长期协议矿价。

  

  在长协矿离岸价——即期海运费——长协矿即期海运到岸价——印度现货矿到岸价——长协矿离岸价的循环链条中,三大铁矿石巨头通过左右其中的某一个环节,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制造上述“鸿沟”的目的,从而在谈判中精心营造出“事实涨价”的氛围。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自5月份以来,接连下发三份文件:5月15日,中钢协要求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力拓认真履行供矿合同,并首次公开呼吁国内企业联合抵制力拓在华销售现货矿;5月20日,中钢协要求,各会员单位要控制铁矿石进口总量和进口节奏,对港口存放铁矿石进行一次清理,以缓解港口存矿严重积压的情况;6月18日,中钢协要求,各会员单位要掌握进口铁矿石的数量和进度,防止过量进口给企业带来损失。

  

  海运市场:资本豪赌

  

  首钢国际贸易公司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首钢船务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曾拥有11艘船用于铁矿石运输,后来由于市场不景气一直亏损,最终卖出9艘船。“没想到仅有的两艘船去年一年就把此前的损失都挣回来了。”

  

  这正是近几年海运市场“火爆”的真实写照。2001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比重不过20%左右,但到2004、2005年已相继突破30%、40%,去年更是接近50%。自2007年以来,澳大利亚、巴西至中国铁矿石海运费更是迭创新高。

  

  而澳洲矿山在本轮谈判中以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提出了“到岸竞争力”问题,要求中方给予海运费补偿,以抹平巴西矿与澳洲矿离岸价的差距。因此,海运费的涨跌也成了谈判桌上的一个重要筹码,双方对此展开了艰苦的拉锯战。

  

  中远集团有关人士曾向记者透露,三大铁矿石巨头深度介入运费远期合约(FFA)市场,通过期货来拉高即期海运费。而中方也多次出招试图打压海运费,按区域划分进行企业间海运协作就是其中之一。上周,由于中国钢厂突然中止铁矿石货盘租船业务,巴西、澳大利亚至中国海运费分别暴跌14.89%和31.53%。

  

  此外,众多金融资本、航运商也豪赌“中国因素”,一旦发现中国的铁矿石需求有猛增的迹象,立即掷金豪赌FFA市场。 (高建锋 董文胜 王进)

标签:铁矿   中国   谈判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