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高房价与交通拥堵

2025-02-25 学习 评论 阅读
  

   《2009福田指数——中国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研究告》指出:在各调查城市中,北京的拥堵经济成本为335.6元月,依然居各城市之首。“道路畅通时北京市居民平均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为40.1分钟,道路拥堵时62.3分钟。每月北京居民由于道路拥堵产生的经济成本为335.6元。”   

  

   最近北京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分别体验了五号线、八通线以及部分地铁换乘站情况,乘坐被认为是绿色出行、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的地铁反而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很多人不得不重新开车出行。天通苑和望京地区的居民甚至地铁14号线的首发站展开激烈争夺,从盼地铁通过到盼地铁首发站说明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亦非解决出行难之治本之策。  

  

   为顺利举办奥运会,缓解交通压力,北京在道路建设上投入了巨资,路越修越宽,立交桥越建越多,奥运会后甚至实行了每周一天的限行措施,但道路却越来越堵。  

  

  在北京,很多人可能越来越向往那种“大院”生活,隔一道栅栏门或者一条马路,步行或者骑车只需几分钟就能到办公室或工厂,现在很多住在“部委”、“医院”、“高校”、“大型科研机构”、“部分大型国企”老房子里的人还依然享受着这种快乐,他们可能是唯一体验不到上下班交通拥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拥挤的人。  

  

  上个世纪末,国家进行房改,停止了实物分房、集资建房,实行了向开发商购买住房的单一住房模式。百姓到开发商手里买房的同时,住的越来越集中,离上班的地方也越来越远。在北京,更是集中建了回龙观、天通苑特大型居住社区,为了解决出行问题,政府又投巨资修建地铁、道路等,百姓不得不通过购买私家车解决上班远的问题。近几年,随着房价的节节攀升,普通百姓逐渐在五环外、通州、甚至燕郊才能买到负担的起的房子,住的离单位是越来越远。于是,在北京等大城市里便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壮观景象,上百万人需要每天来一次乾坤大挪移,有车的开车,没车的坐公交、乘地铁,早上顶着星星出发,晚上顶着星星回来,少则每天来回十几公里,多则上百公里。  

  

  近日,又有媒体道北京市在地铁沿线储备了大量政策性住房用地,不难预测,随着这些住房的建成入住,百姓乘坐公共交通难的问题将雪上加霜。  

  

  进入2010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因为2009年房价成了脱缰的野马,不仅形成了严重的资产泡沫,百姓对此积怨很深,众多为民呐喊的有识之士不断撰文抨击高房价,呼吁政府有所作为,切实为民着想。  

  

  但是,在目前住房体制和供应模式下,只要内外部经济环境不发生变化,降低房价几乎成为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虽然政府不断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但从政策的出发点看,政府对降低房价是没有决心的。回顾05年以来的房地产政策,政府每次调控基调几乎都是旨在“稳定房价”,从05年至今,房价几乎翻了两倍甚至更多,不知道政府到底想把房价“稳定”在哪个水平?如果希望政府的政策执行,那么,请请政府先把05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到位,把房价稳定到05年水平,那可能实现吗?中央政府历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地方政府手里变成了“空调”,地方政府从此再也不惧怕全球“变暖”还是“变冷”了。  

  

  最近,部长、市长买不起房子的叹声时时见诸端,实际上,即使不是作秀,这也是在给普通百姓灌的迷魂药(暂且不说他们到底有没有房子住),因为连权势人物都买不起房子了,无异于告诉百姓高房价是全人类的“无形敌人”,既然是敌人“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所以作为部长、市长也无能为力。即使在现有房价已经使大多数真正需要房子住的百姓买不起的情况下,政府还是继续“稳定房价”,而不是让房价降到普通百姓买得起,普通百姓对如此调控政策只能是摇摇头,都懒得搭理了。  

  

  曾经,“房价将永远上涨”、“北京房价将长至30万元一平米”等看多房地产的叫嚣声不绝于耳,目前,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推出的情况下,开发商仍预期房价上涨,继续高价拿地,“地王”仍不断被刷新,通过新“地王”的制造,继续推高着周边房价。  

  

  房价长至天价并不断上涨,曾经有有识之士提出对现有住房制度的质疑,甚至提出“二次房改”,但很快遭到“住建部”在内的诸多利益集团的反对,因为只有现行住房供应体制保持不变,才能维持甚至继续推高房价,因此,“高房价”不是什么“无形”的敌人,是现行的住房制度,只有改变现行的开发商供应住房的模式,才能真正让普通百姓住上房子,才能不让更多普通人沦为房奴。在改变现行开发商供应住房的模式的同时,如果能探索出绝大多数人在工作单位就近居住的模式,在北京等大城市里交通拥堵、乘坐公共交通难的问题同时会得到缓解,而且将节省大量资源。  

  

  现在以北京为例算一笔帐:北京常驻人口约1700万,假设1000万人在各自单位附近居住,交通拥堵成本每月降低300元,每年节省的费用为1000万×300元×12个月=360亿元,由于1000万人减少了道路资源和公共交通资源占用,其余700万交通拥堵成本按每月降低150元计算,每年节省的费用为125亿元,两项合计为485亿元,因为上路行使的车辆减少,空气污染的治理成本也将减少,政府公共交通支付的成本也会相应减少,这还没有计算节省的时间成本。  

  

  2009年,北京出让土地收入近930亿元,这属于一次性收入不说,开发商将来要把土地变成房子,百姓住在这里需要出行,政府需要拿出930亿元中很大一部分投入道路、公共交通和空气污染治理建设,政府真正的实际收入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开发商通过高价拿地带动的周围房价上涨攫取了巨额利润,因为周边的地是以前花很低的价拿到的。  

  

  “刚性需求”几乎是开发商鼓噪房价上涨的主要理由(还有一个理由好像是可用来盖房子的土地越来越少),既然连开发商也认为确实有“刚性需求”,那么盖房子满足百姓的这种需要是必要的。如果百姓是“集资建房”,暂且不算土地成本,开发商建和百姓集资建所需的钢材、水泥、玻璃、装饰装修等建筑材料数量难道会有区别?不照样拉动房地产上游产业的发展吗?假设在北京全部实行集资建房,房子又建在百姓上班的单位附近,每年节约直接拥堵成本近500亿元。现在北京商品房近2万元,均价按房屋建设成本2000元计算,每套房按 100平方米 计算,百姓每个家庭将省下180万元的购房支出,按北京需要新建200万套住房计算,将节省3.6万亿购房支出,即使需要上交政府的各种税费有6000亿元,还将节省3万亿。  

  

  如此这般,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住房有“刚性需求”的百姓集资建房既能拉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又有钱用于扩大内需的消费,何乐而不为?但在现行住房制度下,这只能是幻觉。  

  

   2010年1月10日 ,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国十一条”),有人戏称这次来了房价稳定的“解放军”,其实百姓需要的不是来维持高房价秩序的“解放军”,而是需要打碎高房价赖以生存的制度的“解放军”,只有百姓需要的“解放军”到来之时,才是百姓不受高房价压迫之日。  

  

  百姓之中不乏藏龙卧虎之人,希望有识之士从高房价产生的制度根源寻求解决困扰百姓的住房之苦,大家群策群力制定出“百姓十一条”,想出高房价和交通拥堵等综合顽疾的治理方法。  

  

  期待着……  

  

  (其中一些数据只粗略计算,不准确之处请见谅)  

标签:房价   百姓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