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动车撞击脱轨事件令我震惊,时隔几日的几点思考
7月23日发生的铁路撞击脱轨事件已经过去四天,过去的四天中,耳边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从未停止,质疑、问责、批评、感动、同情、恐慌……各种思绪在交融升华,不断有热点出现,不断有真相揭露,当然也不断有谣言曝光。在这个事件中没有人可以安稳的做一名看客,它似乎预示着历史的转折,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过去的几天,这一事件一直吸引着我的注意力,品阅各家评论之余,我自己也试着分析过其中的一些疑点,作了几分肤浅的思考后斗胆冒昧的写了这篇文章。
事情发生在7月23日20时30分左右,当晚九点多我从微博新浪头条新闻第一次得知了它的的消息,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必定将是件引起世界瞩目大事,于是便持续关注。果然,此后各家媒体都开始将目光聚集到在这场事故上,关于这一事件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到了十点左右,我的整个微博页面几乎全部是此事件的播了。相伴着消息的流传,各种谩骂、指责、恐慌也逐渐蔓延开来,并且随着救援行动的开展,这些情绪不断沸腾,不过仅就网上看是这种状况,要摆到现实中可能不是如此。要说我潜水网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近两年来,我一直在网络上留有踪迹,自然对许多公共事件的网友反应有一定了解。凭着我的经验,我可以毫不夸张的确定,此次事件从发生到救援行动的开展,所受到的指责与短期聚集的关注都是前所未有的,凭我的记忆,从没有任何事件政府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受到指责,也从没有任何一次事件中网友对官方的怀疑达到这种程度,更从没有任何一次事件积聚网友如此多的义愤,此前的奥运会事件、李刚门事件、钓鱼岛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都不曾有过,所以,我认为,无论如何,这一事件都会成为我国网络发展的一次转折。
本次事件所承载的内容很多,可供参考的视角也很多。下面我就选用几个视角谈论下这个事件。
首先我们看铁道部如今的处境。可以说,从事情发生的当晚开始,铁道部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指责,不过,对铁道部的指责早在若干年以前就开始了,远的不说,就凭近年来春运中铁道部的拙劣表现受到的普遍不满,到陈志军任部长掀起的高铁热引发的忧虑,再到08胶济线铁路脱轨引发的质疑,可见,人民对铁道部的不满已经积蓄已久,但如果说此前是恨铁不成钢的充满怀疑,那么现在地地道道是失望透顶的情绪总爆发了,现在已经不是要铁道部换几个人走走过场来平民愤了,而是明明白白指出要彻查铁道部的问题,甚至有些人在高呼更换体制了。
要说铁道部在事件中处于如此被动的地位,责任毫无疑问全在它自身,首当其冲便是它的内部不透明,前几日看到一篇加藤嘉一文章用赞扬的口吻分析中国高铁发展的文章,我从中看到的是陈志军一手遮天,瞒着国家用欺骗实现个人的“雄伟蓝图”,正如孔庆东先生的一问“这铁道部究竟是人民的铁道部还是它几个官僚的铁道部呢”,由此看,答案应当是后者,我们不妨思考一番,这样由几个人控制的铁道部能干净吗,显然不会的。其实近段时间来铁道部落马的这么多高官已经应证了这一结论,而近几年又是高铁的黄金时期,联系下这二者,高铁出个大事几乎是必然事件,只是不料竟来得这样快。其实不光铁道部内部管理缺乏透明,即使作出兴建高铁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值得人把玩。我国的高铁建设计划大概是五六年前开始实施的,当时动车计划的口号是提速,于是也没有太多人反对,老实说,现在扯着嗓子抵制动车的都是事后诸葛亮,他们当时并没有干预。但是高铁计划是从胚胎初期就受到非议的,但高铁方案最终还是在争议中拍板了,并且一建就是全国上下一股脑。08年金融危机高铁跟风似的都上马了,这其中国务院的端倪很大,铁道部也涉嫌无视公众意见暗箱操作,这么不透明的决策能没有消极后果吗?事实证明,这些决策的合理性论证并不够,7月15日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接受采访华夏时时表达了对高铁的忧虑,他无奈的说出了“让时间去检验高铁”,现在我想知道的是高铁项目究竟多大层面上是得到论证的,那些参与的专家代表性如何,专家意见有没有得到尊重呢,院士的语气恐怕只能让我们得出忧虑的答案了,譬如钢轨的采用,当时的新闻媒体大肆宣传无缝的优势,但院士却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揭示了为何法德等国家多采用无缝钢轨,可见铁道部门的许多决策并不令人满意,其中充满着不透明。
铁道部门不透明体现最直接的还是本次事件的处理,我把它归结为第二点,就是可疑的行为,仔细想想,铁道部在这次事件中的一些行为太可疑了,从事发后赶到现场匆匆忙忙搜寻几个小时就急着宣布救援结束,到第二天挖大坑把车厢往里面送,到急着切割车辆粉碎车子拖走碎片,到忙着清理现场恢复通车,到记者采访的拦截限制,到约谈家属后的奇怪反应,再到新闻发布会的断断续续,还有现场描述情况的几番更改以及事故解释的敷衍了事,没有一处不令人生疑,我想所有网友的冒昧猜测都不是没有原因的,铁道部支支吾吾闪烁其词,它理应成为万矢之的。我不禁要猜测铁道部一定正在极力掩盖什么,因为近年的高铁发展与高官的落马很显然其中是有很多文章可作的,并且这次事件中铁道部的这些行为都是反常行为,对照着国外事故处理经验,哪有对事故现场处理这么急冲冲的?换句话说了,你就真的能确定此次只是偶发事件,你就真的能确定这样的事故不会再有么?如果把这些措施看作是正常的应急措施完全不成立,如果果真正常,为何面对大众的质疑铁道部不能作出及时的回应呢,为何在民怨沸腾之际依然支支吾吾我行我素呢,他们就是不敢面对质疑吧,他们就是要消灭了证据再来接受审查吧,真是好妙的一计啊,由此可见,铁道部是多么的黑暗。当然它的黑暗还不止于此,郎咸平先生7月24日发文对中国高铁作了评论,他提到了铁道部的管理落后,因为按照铁路运输效率算,我国的铁路运输效率还很低,对比国外经验,至少还有15倍的提升幅度,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春运那么严重完全不是兴建铁路能解决的,如果不将运输效率提高那么新建再多铁路也没用,譬如高铁极可能是资源的浪费。想来也是,高铁建成服务对象主要是上流社会以及中产阶层,高票价对于春运大军的大多数恐怕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承受力,这对于缓解铁路压力不见得有显著效果吧。并且,郎先生还形象说明了一点,我国高铁一直宣称的自主知识产权完全是经不起分辨的李鬼,非但发动机核心技术是向国外购买的,就连许多重要零部件也需要国外支持,所谓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集中在管理系统、运行控制等方面,铁道部把买来的技术摇身一变宣传成自己的技术,一到关键时刻就露馅了,现在出了事故,具体情形如何一定会有更深的剖析,只是这辆已经交了向国外8000万费用的西门子的动车又来祸害国人,这苦果谁来承担呢!败家的铁道部!
现在铁道部腐败已经完全是公开的秘密了,面对公众的指责,他们从来不敢否认这一点,不过,撤掉三个局长根本是治标不治本,其中的腐败魔角触及了多少地方依然需要彻查。我倒不想在意有多少人会在这次惊天动地的问责中落马,我关心的是这腐败源头究竟在哪,范围多大。据我看,腐败根源还在于资本,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资本有着神奇的魔力,能瞬间将人变成可怕的商品拜物教。当今中国腐败的导演依然是资本,官员受他诱惑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商人为它驱使走向了损人利己的泥潭,资本带领下的官员商人在高铁相遇了,官商勾结成了一次巧合的必然。官商勾结下是不可能有大众的,他们眼中除了利益还是利益,官是服务商人的官,商是依附官员的商,此中,行贿、窃取机密、暗箱操作、潜规则个个粉墨登场,并且堂而皇之的合法了,大众的利益也就这样合法的被侵占了,而我们即使是在不合格的材料被确定偷工减料的豆腐渣被拍板的时候也没有机会了解其中的丝毫真相,这是多么悲哀。现在,我已经不再丝毫怀疑官商勾结的横行了,但我疑惑的是,这腐败行径究竟始于何时又止于何处,请问,它是何时开始的,始作俑者是谁,从哪里开始的,到哪层才停止,到何时才停止?这腐败行径是过去式现在式还是将来式,请问到底哪些建成工程被腐败侵蚀了,哪些在建工程被侵蚀,哪些工程即将被侵蚀?这腐败行径是铁轨上的变态发育还是实验室的变异胚胎,请问这腐败是单一现象吗,只有铁道部存在吗,其他部门存在吗,我们的科研单位有没有沦陷……一连串的问号,归结到后来还有一问——我们能得到答案吗?现在腐败已经变为人们内心深处深恶痛绝的万恶之首,已经成了可以轻易挑动社会神经的过滤词汇,但是这里我胆敢冒昧的推测本次事件所反映的铁道部无论如何都将成为全面反腐的试验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关注本次事故还有一个视角,那就是它引发的新一轮民营化思潮。许多人将矛头直指铁道部的产权问题,新京25日撰文对铁道部进行了批判,认为铁道部集公检法一身是个独立王国,它的国有垄断性质危害了市场竞争,助长了自身蛮横心理,计划管理体制使之不进反退,更直接指出铁道部缺乏市场化是自身积弊甚深的根源所在,变革刻不容缓,这一论断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许多媒体如财经网、南方网等也有类似文章发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认为中国铁路理应迅速进入民营时代,这句话讲得很含蓄,所谓的民营实际上也就是私有化,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中国必须彻底进行私有化改革。不过这一意见我十分不赞同,我的想法是中国决不能进行铁路的任何私有化改革,细细分析他们私有化的理由是立不住脚的,铁路是一国战略要地,无论如何不能放手,它的垄断是必要的必须的,所以谈铁路垄断本身就不切实际。退一步讲,其实这种垄断并没有扰乱市场竞争,首先这一领域不需要引入民营资本,其次铁路掌握的战略地位可以起到调配市场无序竞争的作用,另外铁路不是个别的经济行为,它需要的资源量是极大的,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调配主体优化整合,也就是需要计划管理。而引入民营会因为民营的资本力量不够强大而缺乏优化整合,这非但不是市场竞争优势,反倒是市场无序竞争祸害无穷,何况国营状况下的铁路可以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而民营状态下的铁路则只能沦为追求利益的私人场所。再退一步讲,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若进行民营化,究竟是怎样的民企才能经营铁路呢,非得是那些综合实力强大的企业吧,这些企业其实很少,大多民企根本无力与那些行业巨头竞争,那么所谓市场竞争根本是个伪命题,而那些行业巨头控制了铁路,如果发生里通外国的阴暗勾当,那么这些铁路与当年的沙俄、日本控制的中国铁路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据商务部统计,我国现在重要行业已经六成以上被外资控制,那时外国耍一些阴谋诡计简直是必然的。被大资本家控制了铁路这一国家命脉,人民便毫无招架之力,那么势必要受二茬苦、遭二茬罪。何况现在铁道部的腐败如此严重,私有化后国有资产会不会被这些领导私吞呢,我恐怕那时国有铁路会变成官僚私有的赃物吧。再退一步讲,其实放眼全球,真正铁路私有的国家几乎没有,发达国家不存在,即使有的也是那些跨国经济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他们现在正处于怎样的被动地位呢,明眼人都看得出他们一定不能为我们所仿效。我们切再退一步思考,实际上我国近几年来的铁路改革动作一直是市场化发展,而这里许多改革行为被那些媒体有意无意忽略了,从铁路建设招标,到车型的市场竞争,乃至许许多多举措都留下了市场的身影,而这些改革动作现在看根本就是失败的,铁路的工程质量遭质疑,车型的关键技术出问题,铁路管理不力,真是市场带来的问题无穷啊,我们不妨对比铁路外的一些行业市场化成果如何呢,桥梁坍塌,食品安全隐患,大楼工程问题,这些领域都是几乎完全市场调控的,却丝毫不能令人省心。那么不进行市场化就一定是逆流吗,我们且看,茅以升五十年代的大桥至今完好无损,七十年代的南京长江大桥依然通行无阻,过去的铁路尽管有事故,但工程质量不会出问题,安全隐患更不会有如此严重。由上文可见,现在的铁路问题根本不是要不要私有的问题,此时讨论民营化不是恰当的时机,搞不好会令人民遭殃,国家灭亡。
媒体是本次铁路撞击脱轨事件的一大主角,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的重要力量。从第一时间向社会告知事故的发生到不断向外界传送事态的进展,媒体始终充当了信息与公众互动的桥梁。播信息本是媒体的分内之事,无可关注,但是本次事件媒体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是不得不提的。首先是微博这一新新平台在信息传播的作用日益凸现,微博直接沟通现场与大众,总能将实时的信息传播到大众手中,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成互动,对事件的评论可以随时开展,任何人都可以发表对事态的评论,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媒体家庭正式迎来了新成员,而当今的人们如果还依然生活在无视微博的空间,那么他将注定只能成为一名网络时代的看客。媒体视角必须关注的还有当今媒体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不过与其说这种倾向性越来越为人所发觉,不如说是这种倾向性越来越无法掩盖,这个信息流通的时代,任何掩盖现实的企图都将成为徒劳。随着媒体言论的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能够品读出媒体的指向,同时嗅到的媒体间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烈。现在中国参与政治评论的媒体大概有这样几类,本次动车事故的表现令它们的界限划分越来越明显:一类以人民日、环球时为主的官媒希望将舆论注意力引向对事故的救援上,用人们对救援的满意来平息事故造成的愤怒,他们战战兢兢的吸纳人们的呼声,但对事件的评论总以不引起人们对国家的批判为底限;而以南方、财经网等为代表的第二类媒体则与之截然相反,他们极力迎合民众的愤怒,有意转发一些未经证实的爆炸性新闻,并且适时把人们的愤怒集中到对国家的批判上;第三类由民间左翼及一些独立人士组成,他们愤怒声讨铁道部的恶劣行径与政府救援的失当行为,同时又指责那些引入国家批判的媒体是上纲上线的别有用心,只是这种作法显然是背离了大众的愤怒心声,于是他们遭受的炮火是极其猛烈的。但是我不必羞于承认,我是支持第三类的,对于官媒的畏首畏尾我万分不快,对于政府在整个事件中的胡乱行为我万分痛恨,但我也坚决抵制一些媒体煽风点火的虚伪宣传,更痛心网民们盲目追随的幼稚举动。
作为一家媒体,主旨大概都是向公众传达准确信息,而上文所说的第二类媒体,那些号称追求真相与客观的媒体却总是在民众情绪激动的时候添油加醋,最终将人们引向它那不可告人的深渊。我们看一看有些媒体多么虚伪吧。譬如南方周末、新周刊,我清晰的看到他们在年初的日本大地震中是怎样发出对日本人性崇高的赞扬的,我也清楚的记得他们对中国人性那震耳欲聋的一问,转眼四个多月过去,就在对他们中国人性的思考依然萦绕读者耳环的时候,7月23日晚间不幸发生了动车撞击脱轨事件,这一事件从周围群众自发营救受险乘客到温州人排队鲜血以及全国人民共同的祈愿与愤怒,处处体现着人性的光辉,本来这已是这些媒体考察中国人性的宝贵机遇,可现在我却看不到他们对中国人性的丝毫探索。
他们只关注铁道部在现场的所作所为,并且每一个行动都会提出一连串疑问,但他们毫不关心合适的处理应当如何在现场开展,他们只关注那些遇险旅客的生命最后一刻,并且每一时刻都有着煞有介事的联想,但他们毫不关心每一位伤员脱离现场的接连后续,他们只关注人们对政府无穷无止的愤怒,并且总以“未经核实”为名转一些最终都证实为谣言的胡乱揣测,但他们从不关心人们在无穷的远方传来对事故现场的美好祈福……这种选择性道绝非我热昏的胡话,这几日我一直带着最好的心愿试图了解更全面的现场,但这些媒体却全然不能带给我接近真相的信息,他们只是在玩弄“真相”,他们造谣有理,被推翻前的谣言就是真相。充斥整个媒体版面的全是愤怒!声讨!某官员说了怎样幼稚的话、某旅客在事故中痛失了几位亲人他们总是各色写法无所不用其极,仿佛事件还不够荒唐非得把这些细节让所有人发笑似的,仿佛这些旅客还不够悲痛非得将这些数字向所有人宣布似的,仿佛大众还不够愤怒非得用这些言辞使所有人沸腾似的。我实在不能明白这种道究竟安着什么居心,我更不能理解这些媒体究竟需不需要真相!
但是我27日上午看到财经网推荐的一篇韩寒博客,内容摘录赫然写着“中国体制”四个大字,也就是随着“体制”在事件中的公开亮相,霎那间我一切都明白、一切都理解了,他们终于是按捺不住了,终于在事故第五天迫不及待的揭开了谜底——体制批判。有了引子其后的行动都是名正言顺了,近日来他们开始一方面继续玩弄“真相”一方面大量发文拷问体制,他们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问责。只是这么严肃的字眼放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让我觉得比摆在这些文章中更令人发笑,他们居然能把谎言编造得如此拙劣,在明明白白吼出了体制有错之后,还来假惺惺的说一声向政府问责,要真是问责为何还念念不忘体制问题呢?没有了体制哪来什么问责啊,如果你理解的问责不是指向政府而是整个体制,那么你既然是要问体制的责又何必来什么向政府“问责”呢,直接革命了这体制得了。现在退一步讲,就假设这些媒体真是在问责,是为了包含了政府能力提升与体制建制优化的问责,是为中国寻找更好得生活方式的问责,但我思考后发现这一假设根本不能成立,我满眼看到的完全是双重标准,日本地震、台湾水灾、美国飓风、德国铁路、韩国游行、法国罢工、冰岛破产、北约轰炸、英国窃听……所有这些发生在西方社会下发生的事件中我看不到他们对体制的丝毫追究,相反大量的是对官方行动的赞叹。最具可比性的要数近日挪威发生的爆炸与枪击事件,一位嫌犯杀害了七十多人,我们的这些媒体一点也不关注对嫌犯行为社会层面的思考,一点也不愿意对体制有丝毫让人联想的问责,相反的,我们的这些媒体详细描述官方在行动中处置,颂扬挪威人对死者的哀悼,赞叹政府举行烛光晚会表达对生命的尊重,要知道在现在的中国,一旦官方纸有任何赞颂人们互帮互助的道,这些媒体立刻就出来高呼——请不要转移话题!多么清晰的脉络啊!一切言论都是为了批判我国的体制,这就是他们的居心!
本次事件中的视点还有与媒体切不断联系的大众,我想怎样华丽的言辞都无法描绘我心中对他们的赞美,这是一群善良而又可爱的人们,无论是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送到现场的祝福,还是自发组织起来对事故乘客的救助,无论是对救援事态的关切,还是对政府义愤填膺的声讨,甚至是对我“缺乏良心”的责骂,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事故的关注、对受伤旅客的关心,他们的关心是单纯的、无私的、伟大的,起因于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关怀、对国家恨铁不成钢的忧虑、对事故现场真相的探寻。“爱”驱使下的大众在这事件中提出怎么样指责都是应该的,即使是一时失态的谩骂也是无罪的,但是,“爱”尽管无罪,却不能因此而免受质询。我们的大众或许是太关心了,因而显得不够冷静,我们的大众或许是太激愤了,因而显得不够睿智,我们的大众或许是太渴求真相了,因而显得不够深刻。就从得知事故消息的那一刻起每个人都开始关注起事态的发展,人们担忧这些旅客的安危,于是每个人都想着到第一现场去提供帮助,但这却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譬如妨害专业救援,人们迫切希望得知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恐慌,于是责备铁道部与政府机关,人们迫切想了解事故的真相以及救援的信息透明,于是不断的怀疑不断的指责,这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想问的是,难道铁道部真的就值得吸引我们大众全部的注意吗,难道铁道部真的只是本次事件中的唯一焦点吗,据我看,关注公共事件本应有多重视角,而如今却陷入了无限谩骂无限怀疑的单向循环,这不能不说是一次悲哀,既是国家的悲哀,也是我们大众的悲哀。不过这只是小小的不冷静罢了,出发点总是爱,现在网络上对事件的各种关注正逐渐以不同视角发生,现在许多人正在为事故伤员祈祷,比如对小伊伊的关怀,这正感动着许多人。
看到这么多可爱的人们,我必须充满希望,我必须坚信美好未来的降临,当今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丝毫不黑暗,这并不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而是”一汪希望的泉源“,是变革前的黯淡、是分娩中的阵痛、是异化后的复归...这个世界历史的转场、文明社会的玩笑定会令人留恋,因为它盛势凌人的定格了我们的青春,轻而易举的占据了我们的记忆…最后,我要再次为本次事故中的所有伤员祈祷,为我们这个国家祝福!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