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吴仁宝:华西的高度“要与北京保持高度一致”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李克勤(jixuie)题记:从1960年代开始,华西村就是农业样板村,吴仁宝也当了几十年的“先进典型”。与他同时代的许多风云人物或者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或者为历史风尘湮没,但吴仁宝却奇迹般地数十年“红旗不倒”,背后的力量是什么? 这里我们从红色企业家的高度、广度与深度,来做个探讨。


吴仁宝就华西的高楼也是328米高,讲过这样一句话:“北京最高的高度是328米,我们要与北京保持高度一致。”

我们说的红色企业家指的是在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也就是说红色企业家走的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

那么,像吴仁宝,还有南街的王宏斌,刘庄的史来贺,周家庄的雷金河,大寨的郭凤莲,洪林的叶昌保,等等一批共富村的领导人,都是名符其实的红色企业家。

就华西的吴仁宝而言,首先看他的高度。

人们曾经议论过华西建的高楼,74层,328米高,目前是中国村落里的第一高楼,再次创下“天下第一村”的新高度。

然而,我们这里说的不是华西物质层面的高度,而是讨论精神层面的高度。

主要看吴仁宝和他所领导的华西在精神层面的超越。

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超越,集体与国家关系的超越,也就是私与公的关系的超越。

从吴仁宝的实践可以看到他对此有过认真的思考,他是读懂弄通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对“国家 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的论述的,毛泽东1956是这样讲的:“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

吴仁宝自己在公与私上,还要超前一步,也就是进到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地步。

比如他家住的房子不是华西最好的,他应得的奖金也没有要,留给了村集体。

这是他站得高的表现。

其次,看吴仁宝的广度。

如今的华西村下辖60多家企业,集冶金、毛纺、化纤、建筑、旅游等十余种产业于一体,形如巨型“经济航母”。

  

  2001年,在将周边13个行政村兼并后,大华西村的版图从0.92平方公里,扩张到3.5平方公里,人口也从近2000人增加到了3.5万人。周边13个行政村被依次编号为华西一村到十三村,原来的华西村被称为中心村。

  

  合并后的大华西实行“一分五统”模式。所谓的“一分五统”是指: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这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典型,也就是华西的富裕是向广度延伸的,让更多人分享华西的富裕与幸福。

华西建设高楼,其中有个重要考虑,也是节省土地资源。 

按照华西人的勾画,大楼可供2000多人居住。

  

  “我们要建一个空中华西村!”吴仁宝对媒体宣称。

  

  华西村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这座占地50亩的大楼将为华西村节省近400亩土地,相当于三分之一个华西村,能有效缓解华西村产业扩张所带来的土地压力。

  

  这样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自问世之初就彰显着华西村特色。摩天大楼被命名为“增地空中新农村”,从字面不难理解高楼的成因,一则是为了节省土地,再则是新农村建设。

虽然吴仁宝80多岁了,我们还是明显的感到他的能量远没有完全发挥,他发挥的空间很大,他是一个睿智的人,地盘小了,就从空中发展,这也是广度的扩展。

至于他在华西创造的奇迹,早已经广为人们传颂和学习,张家港的长江村郁全和学过,湖北的双丘村学过。

下面再来看吴仁宝的深度。

吴仁宝就华西的高楼也是328米高,讲过这样一句话:“北京最高的高度是328米,我们要与北京保持高度一致。”

吴仁宝在工作中没有写过专著,但是他的知与行完全可以形成一部独特的“实践论”。这就是他的深度,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对社会的独特思索,对经济的独特思辨,对企业的独特思虑。

5月18日上午,在华西村民族宫会客室,83岁的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的专访,对建摩天大楼等一些外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他侃侃而谈,毫不回避。

  

  有些人喜欢跟风不讲实际

  

  《瞭望东方周刊》: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请问老书记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吴仁宝:我个人对幸福定义是,人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人民的健康就是我的健康,人民对我们党的信任就是我对党的信任。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对党信任,其他老百姓不对党信任,那是我的失职,没有尽到我的责任。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到华西来学习经验,他们应该学习华西什么样的经验?

  

  吴仁宝:我讲句话叫“听中央的不走样”,中央全部都讲了,原来抓阶级斗争的时候,一手抓阶级斗争,一手抓生产斗争,这个中央讲得很全面的,但是我们往往丢掉了生产斗争只抓阶级斗争。我们华西阶级斗争主要是讲的,生产斗争是实际去做的,所以我们这里就没有影响到团结。凡是中国要搞一样的就是错的,凡是按中央精神走的都是对的,凡是搞面上一样的就偏离了中央精神。中央一直讲得比较全面。现在有些人喜欢跟风,有人搞高科技,大家都搞高科技,这对不对?对的。但是如果要求大家一起都搞高科技,那就不科学了,是不可能的,所以尽量不要脱离实际。

  

  真捐款和假捐款

  

  《瞭望东方周刊》:有一种看法认为,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仇富情绪比较严重,华西在此背景下造奢华大楼炫富,很不合时宜,对此,老书记怎么看?

  

  吴仁宝:我这个大楼,在中国很多个体老板都可以搞,他们有钱,但他们不搞,宁愿搞到国外去。他们为什么搞到国外去?他们捞了中国的钱,把钱拿到国外去建,我看这些人不爱国。我讲话可能不妥,华西的钱如果投到国外建(高楼),说不定还要受到表扬,说是解放思想,建在华西就批评我们,他不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们村是自治的,只要老百姓自己同意,不要百分之百老百姓同意,只要多数同意就好了。

  

  《瞭望东方周刊》:华西村造74层大楼是否要经过审批?

  

  吴仁宝:我这个大楼已经搞了两年,要是国家来搞这个大楼,他批审核最起码三年半到四年,这就是我们村的好处,不要批不批的,我们两年建好了,就跟投新产品一样,这是新产品。要是国家建估计还在论证,两三年批好了开始建了已经老产品了,不是新产品了。所以我们国家要好好改,要改由中央来改,我们就把村改好。

  

  《瞭望东方周刊》:玉树地震灾难后,华西村的捐款数目一度受到网友的非议,网友认为华西村捐了100万元人民币太少,与华西村所拥有的实力和荣誉不相称,老书记对此怎么看?

  

  吴仁宝:我们捐了很多,但是对外不宣传。我们(捐的)真正是华西的钱,我们党费一次交了250万元,我们不要宣传,账可以查到。现在不要看捐款多少,我的看法是,对现在的捐款要清醒头脑。有的所谓企业家,捐款很多,他是为了讨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名利,钱不是他的,都是国家的钱,银行的钱,他总之是还不了了。这些人是聪明的,但是不能健康长寿。

  

  我的看法是,机关职工五块、十块的捐款都是真捐款,企业家动不动几千万甚至上亿都是假捐款。这里面有三个假:一个与当地政府讲好,捐了后税务可以减掉,税务还是国家的;第二个,他本来就资不抵债了,索性拿出去一千万两千万,那么为他讲好话的人就多了,他变成先进了,先进了就受大家尊重了,那么银行向他要钱,他更便于逃债了;第三个,本身钱来路不明,甚至他的事弄出来要牵连到政府官员的,为了不被暴露,所以要快点出出风头。这个我们下面看得很清楚。


仔细阅读吴仁宝的谈话,谁能说这不是一个睿智的红色企业家?

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红色企业家?

这就是深度。

用中国的话说,这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深度。

华西要建74层,328米高的楼,那是需要根基的,其根基来自华西人的思想深度,吴仁宝就是杰出的代表,他的深度不是为个人谋福利,而是为华西人民谋幸福。

这不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吗?

  

  原文地址:华西村的高度、广度与深度

  

  链接: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逆势之思,顺势之为(《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

  

  王宏斌的本色、角色与特色初论(《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

  

  大寨合作文化的传与新(《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

  

  从巴纳德组织理论看红旗渠建设的协作管理(《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

  

  洪湖洪林叶昌保38年村书记实践的智慧与土企业家精神(《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

  

  村小组长的大文章:官桥八组周宝生的企业创新战略(《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

  

  浙江第一村:朱重庆的魄力与航民村的实力(《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

  

  鄂西北尧治河村崛起的秘诀探析(《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

  

  刘庄的“红常青”史来贺: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

  

  帮扶小岗村的长江骄子郁全和的土企业家之道(《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

“李向阳”在周家庄共富奔小康传奇(《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

  

  李向阳上战场与闯市场:毛泽东给企业家的启示(4)

江阴长江村:集体经济与村落现代化(《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

  

  耿庄:子弟兵带领乡亲们走出创业共富之路

  

  华西村的共富经验不能学来吗?请看双丘村的回答(《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

  

  企业家成就事业的道器变通[2009-02-18 08:10]

  

  陈永贵的政治挂帅里包含有企业家精神[2009-06-11 10:55]

  

  毛泽东政治风度与村落土企业家的崛起[2009-06-20 09:39]

  

  陈永贵与王宏斌的共性:对个人利…

  

  毛泽东“绿化祖国”的宏伟蓝图

  

  毛主席播下的种子需要呵护啊[2010-04-29 13:26]

  

  共富村也走在生态文明的前列

  

  村里有毛主席:南街的文化优势

  

  1963年大寨人与老子对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毛泽东的抗灾文化:学大寨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

  

  大寨科学发展:从科学造田到科学种田

  

  毛泽东的救灾文化[2010-04-23 08:15]

  

  欢迎交流:李克勤新华博客

  

  

  李克勤济学网

  

  李克勤(jixuie)文集

标签:中国   我们   企业家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