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寒春感想——访“寒”归来
阳早和寒春的故事,听起来就像传说一样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传说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2007年10月21日,书社组织部分高校的同学,一道去拜访了在中国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寒春。面对寒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下面的文章是参加活动的同学所写的感想……
访“寒”归来
谁曾想到,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里有一位在中国居住了五十多年的美国老太太?谁又曾想到她竟然参加过当年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计划?谁又曾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竟然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她从千百万人向往的美国来到中国,为着中国的建设而努力?
周日上午,我们一行二十多位年青人拜访了这位不平凡的老太太——寒春,以及她的儿子阳和平。我和另外三个人是骑了三辆自行车从永丰屯出发的,经过一个半小时多的行进到达沙河镇。骑行,是迎着寒风和朝阳一起前进的,与乘车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充分见识京城北部的普通,那里和普通的农村没有什么区别,街市是一样的拥挤肮脏,道路是一样的冷清,庄稼地和空气也是一样的令人感到清新。正是在这样一路的感受之中,我们来到了北京农机试验站,在那里我们见到了久已敬仰的人。
正如一路所感,这里给人同样的普通平凡之感。门口的老大爷称她“老寒”,保姆带着我们上了一栋小楼,楼梯道里凌乱地放着拖把,水瓶,水果篮等物,她的房间也是很普通的,电视、沙发和空调是最好的家具了。见到她,没有一丝的好奇和激动,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她的事迹,谁都不会感到她与常人有何不同,除了她的大鼻子以外。由于年龄的关系,她讲话已经不能很顺畅,于是叫来了她的儿子阳和平与我们一起交流。他的到来更是让人备受启发,因为他平凡得像是过年回家时村里的大伯。
其实交流本身并没有给我本人增加什么知识,但是却能够实在的看到一个纯粹的人究竟是什么状态――一个纯粹、高尚的人其实是一个普通的人。
经历了学校的激情洋溢,毕业之初的踌躇满志之后,我逐渐的进入一种普通而又紧张的状态之中,平常心逐步建立起来。曾经怀着一腔国救民的热情,要承担社会救世主的责任;也曾经为个人能力的渺小,社会进步的艰难复杂而苦恼;最终发现,那些真正纯粹的人其实正是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积少成多,才能创造出普惠世人的价值。
我们是有理想有热情的青年,但我们不是神仙,不是超人,也不是天才。社会的责任感,启发了我们的思考,将带领着我们走向广阔的天地。同时,它也带给我们一种道德的优越感,与社会的同龄人相比,我们不断地批判和抨击他们堕落,麻木,躲避崇高,追名逐利,庸俗无比。是的,我们承认同龄人存在的问题,可我们自己也许只是比他们进了一小步而已。试问,你愿意到农村做个普通的农民吗?你愿意放弃作为一个世界敬仰的科学家的机会,来到一个贫穷的国家当农技员吗?你愿意作为一个博士生生活偏僻得连公交车都没有的郊区吗?
如果你不能给自己肯定的回答,那和我们所批判的人相比,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因为那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费尽心机,他们不愿意和普通的工人农民一起生活,不愿意把自己和他们看做一个平等的群体。而我们似乎也没有打算自己和他们在一起,那和被批判者又有什么区别,正如阿Q不被允许革命和不允许他人革命一样,其本质都是荒谬可笑的。
对于阳和平老师和寒春老师而言,他们已经不愿意回答诸如“你们后悔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之类的问题,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在他们看来是很普通很平常的,没有什么崇高与伟大可言。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如人每天要吃饭一样平常。书本上总是习惯于将那些为他人创造了幸福的人描述得很崇高和伟大,与此同时也把这些人与这个社会的大部分人隔离开了,因为他们的光辉形象已经变得遥不可及。雷锋,张思德,时传祥,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模范人物,其实他们只是做好了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而已,说不同的是他们做得很认真细致,一以贯之,久而久之,他们已经比别人做得多了很多,于是成了模范。而事实上,他们所做的,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做到。正如,寒春老师所做的,我们也可以做到一样。
归来之后,我已经不记得寒春老师和阳和平老师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什么,而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纯粹的人,因为纯粹也很普通,所需要的是我们坚持立场,持之以恒,对待工作和学习,兢兢业业,假以时日,所抱的就已经是参天大树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