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一轮宏观调控?
如何看待新一轮宏观调控?
肖 磊
(西南财大,四川 成都 )
四月份,房市新政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据人民银行消息,五月十日将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零点五个百分点,这些调控措施,显示出中央政府对今年宏观经济运行中由需求拉动和资源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以及房地产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这两大突出问题的担忧。
很显然,在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过程中,消费需求启动艰难,出口锐减,政府投资以及信贷的扩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些政策措施在2009年成为“保八”、保就业以及维稳的主要经济手段,其滞后效应将会持续到今年以及更长时期。由于实体经济的相对生产过剩,由政府投资及信贷扩张所产生的大量过剩资本必然会涌向股市、房市等虚拟经济领域,这是资本的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必须要在“运动”才能生存和扩大。
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虽然对总需求有明显推动效应,在短期内对扩大有效需求有好处,但是在长期内却会进一步积累矛盾,这些矛盾释放到宏观经济中,会加剧经济崩溃的危险。实体经济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的暂时缓解,变换成虚拟经济的膨胀,虚拟经济越是膨胀,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就会越来越大。
具体来说,2008年下半年以来政府的扩张性宏观政策,推动了经济中总量需求的扩张,使经济增长的政治性目标有了保证,实际上是政策性的投资取代了外需的下降,产生了大量货币供给,这成为持续通货膨胀压力的源泉。一季度,经济增长11.9%,CPI2.4%,经济运行显示出明显的过热迹象,这为政府打压房价、控制房产泡沫提供了政策空间,另外,两会期间,高房价问题成为举国关注的大问题,也是涉及民生的最突出问题,加之房地产势力集团咄咄逼人的态势,为房市新政提供了相应的舆论环境。
但是,“房市新政”不会是长期政策。过分打压房价,使其回归合理的价值价位,在短期内做不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稳定”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稳定”,房地产业事关经济增长的大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下,汽车和房地产地的发展是保证经济增长物质基础,宏观调控如果伤了这个基础,就会伤害实体经济。所以,宏观调控的出发点不是房价内否为广大劳动人民是否买得起房子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既不伤及实体经济又能够抑制房产泡沫之间权衡的问题。
当然,这种政策之利弊权衡能否持续,又是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在危机和萧条到来前,政府政策都有权衡,但是在大形势面前,权衡能否有效,是否可持续,却不是人的理性所能控制的。换言之,表面上看宏观调控在延缓和推迟经济危机的到来,但实际上宏观调控之不过是经济体系的适应机制的正常反应,矛盾尽管可以压抑很久,但该来的还是会来,该释放的还是会释放。
撇开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执行力不谈,很多人担心房市新政之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也有人说,虚拟经济中资产价格通常是涨就涨,降就大降,不可能有中间状态。从政策的针对性上看,对二套住房及三套住房的首付和贷款利率的限制、加大提供经适房力度以及对土地供应的新措施,政策的打击目标显然是“炒”房,这是因为房市中虚拟成分确实太大,这从房租房价比和房价收入比可以得到实证。这种措施短期内会有一些效果的。从长期来看,由于虚拟经济中的虚假需求,能够保证维持实体经济中的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行业利润率,正因为如此,才能够保证房地产业的资本积累速度。房价的价格回归到价值,就意味着房地产业只能获取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很低,或者说预期利润率太低以至于不能够有效地激发私人投资的情况下,房价的回归就以为着房地产业的低靡,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就是导致经济增长下降,更不要说房价的崩溃。
目前,央行还没有进一步加息的政策,这说明决策者对宏观经济的走势并不乐观,很多研究人员都认为今年下半年加息的可能性很大。五月份将提高准备金率显示有收紧货币政策的迹象。据我们来看,这可能要取决于这一轮针对房市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反应。适度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不可能逆转。
从大的形势考虑,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受到世界经济运行的制约。绿色凯恩斯主义政策以及转变经济方式本身是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特别是“生态危机”),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释放的压力和冲突,不可能在短期内缓解,世界经济在短期内回归类似上世纪50、60年代所谓的“有保证的增长”以及90年代美国所谓“新经济”时代,希望渺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世界经济的未来,依然充满着变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和潜力的发挥,将更加依赖如何增加中国的社会主义力量和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经济的计划手段的增强是人类理性的进步的表现,也是主动克服资本主义灾难的必然选择。
2009年5月3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