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内情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内情(修改稿)

  

  本人是一名工商干部,在《食品安全法》开始施行的第二天(6月2日)开始写此贴。现针对一些回贴内容对文章进行修改,以便把事情讲得清楚一点。

  

  1、各监管部门都在做些什么

  

  表面上看,5个食品监管部门都在为中国食品监管在忙碌;但实际上,都是做做样子而已,没有一个部门在干正事。

  

  (1)农业局

  

  食品监管的第一环节是农业局监管初级农产品。一般县级农业局20多个人,局长、副局长5、6个,各科室、司机、会计等,几乎没有监管人员。现在有些地方设立农业执法大队,但是也是个空壳子。

  

  农业局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主要是卖卖农用机械,发一发农业补贴,宣传宣传农业政策和知识,对农业生产进行一下指导。执法工作主要是监管种子、农药等专营物资的销售。因为执法力量不强,所以检查时一直拉着工商局。

  

  监管初级农产品这项工作,因为不知如何监管,所以没有人在监管。解释一下:当前初级农产品主要存在两个安全难题,一是农民使用禁用农药,二是农民饲养家畜时使用“瘦肉精”之类的有害添加剂。如何监管成千上成万农民的农业生产?农业局找不出办法来。

  

  有许多人一定会想这样的主意:加强监督检查,让监管干部到农民家里去检查。说梦话吧!

  

  还有许多人会出另一个主意:检测,在农贸市场上设立快速检测点,对农副产品进行快速检测,这样不就可以发现问题农副产品了。这个办法听想来好象可行、有效,其实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许多农药超标和有害添加剂是无法通过快速检测查出来的,有些甚至正规实验室检测都无能为力,如“瘦肉精”。现在菜场子上通过几点试剂分辩农产品是否农药超标的作法,我开玩笑地讲,有点“大力丸”之类假药的感觉,但愿是我见得虚假医药广告太多了,职业病作怪。

  

  其次,农贸市场上快速检测工作只是在装装样子,是一种“形象工程”。我简单讲一讲,大家就知道了。按规定,此项工作由农业局和工商局联合具体经办。一个城市里大大小小的菜场多得是,管理这些检测点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工作。农业局讲我们是小局,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应由工商局负责。所以具体菜场检测工作由工商局的市场合同科具体负责,其作法是全市最大的批发市场由工商干部进驻直接管理;其它零售菜场由主办单位管理,工商局监管。表面上看不错,其实是无用的、无法操作的。这里涉及到对检测的认识。

  

  当代中国人特迷信“检测”,把监管等同于检测,认为质量监管就是质量检测,食品监管就是食品检测。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一个生产或者加工经营者,他每天生产出产品一批又一批,不计其数,怎么检测,典型的“大炮打蚊子”作法。

  

  每天农贸批发市场的交易高峰期在凌晨2点到5点,近一百亩地的市场上车水马龙,外地批发大货车从进场到一车蔬菜全部卖掉就在这3个小时内,怎么检测?是一袋抽测几棵蔬菜还是一车抽测几棵蔬菜?不讲了,只告诉大家一个实情:不论是批发市场还是小的零售菜场、大小超市,农产品抽测都是走形式、装装样子,骗骗来参观检查的领导。不相信,你随便找个菜贩问一问。

  

  (2)、技监局

  

  食品监管的第二环节是技监局监管食品生产加工,具体负责科室叫食品监管科(大概这个名字),一般县级局的人数在3到4人,最多最多5到6个人。

  

  形式上,这么多年技监局搞了好几个质量监管系统,但是老百姓不知道是什么,政府官员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你问技监局的人?他们会告诉你,都是骗人的。层出不穷的产品质量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也证明这个实情!

  

  技监局监管食品工作的任务是要监管好辖区内几百家(可能更多)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者。和农业局一样,技监局也是不知应该监管,找不到监管的办法。检查吧,怎么检查?第一,就这么几个人,面对几百家经营者,不睡觉也查过来。第二,检查人员也不是神仙,到企业里转一圈就能看出问题。大家是否思考过,奶粉企业在奶粉中加三聚氰胺,通过检查能发现吗?第三,有人认为,让技术局的人驻在企业里可以发现问题。我告诉大家一个内情,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出事后,上面就命令技监局和工商局的人驻在大型奶粉企业里进行监管。有用吗?一点用都没有!

  

  另一个办法就是检测。又是检测!怎么检测?按规定,检测分企业送检和强制抽测两种形式。企业送检不要讲了,都是假的;强制抽测,还是老问题,产品一天一天、一批一批的生产,检测某一天的某一批有什么意义?中国出这么多的安全事件,没出事前,检测都合格;出了事,检测都不合格。

  

  检测只是监管的一个辅助手段,辅助,大家要注意这个词。我们不能讲检测与监管无关,但是检测与监管关系的确不大。

  

  最后告诉大家,技术局和农业局一样,监管都是走形式,偶尔去企业检查一下,转一圈,或者检测几个产品,算是履行监管职责了。谁都知道这是在骗人,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上面领导认为这是正确办法,要求下面人这样做。

  

  (3)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食品监管的第三环节是工商局监管食品流通领域,第四环节是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管餐饮业和食堂。

  

  工商局是食品监管4部门中执法力量最强的,一般县级局在200人左右,执法人员在100左右。工商局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管理职责最多的部门,大大小小的职责几十项。在现行工商管理体制下,工商局对食品安全监管还是高度重视的,设消保科负责食品安全工作,人员配备为消保科2到3个人,各(所)分局配1名专管干部,食品监管人员在10到15个人左右,监管任务是监管好辖区内的上千家大大小小超市、食品零售店。

  

  食品药品监管局现隶属卫生局,一般一个县级局在20到30人,检查人员6到7个人,食品安全这一块3到4个监管干部,任务是要监管好辖区内上千家餐饮业和食堂。

  

  这两部门和农业局、技监局一模一样:也是不知如何监管,所以现在所谓的监管都在装样子。

  

  工商干部的观点:让工商局监管食品流通领域是瞎指挥。食品监管应抓源头,应抓农产品的生产和食品加工环节,所以重点是农业局和技监管的监管。源头不抓好,有害农产品和食品进行流通环节后再去监管,是不切实际的。检查,怎么检查,用眼睛能看出问题,现在检查就是看一看包装上生产日期;检测,市场上的商品成千上万,每一种产品每天又有不同批次,怎么检测?一个“三鹿奶粉事件”,全国检测机构一个月时间内全部参加奶粉检测,才检测多少批次?所以工商局的监管只是一个摆设。

  

  上面的观点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其实它是自说自话、自欺欺人。谁说监管就是检查、就是检测?国务院赋予工商局监管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职责,是工商局自己把监管等同于检查、检测,瞎监管、乱监管。

  

  (4)卫生局

  

  《食品安全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所以大家说,《食品安全法》送卫生局出了火坑,由原来干体力活的执法部门,一下子变成了“务虚”的领导,舒服啊!

  

  2、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病因

  

  (1)监管者不知如何监管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病因是:监管者不知如何监管。监管者不知如何监管,这是中国所有监管部门的通病,也是中国政府管理的一个不可示人的最大秘密(这里没有讽刺之意)。

  

  什么叫监管者不知如何监管?举食品监管,一个县少则几十万人,多则100、200万人,要求30多名监管干部管好这一个县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不知道如何做。

  

  以前许多人是瞎胡闹、瞎指挥:第一,加强检查;第二,加强检测;第三,加强领导。今天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我想以后没人再这样瞎讲了。

  

  (2)科学监管是什么样子

  

  现代社会下,食品监管的科学办法不是监管干部到经营者那里去检查、检测,那么科学监管是什么样子?术业有专攻,对不同的部门而言,科学监管可能是不同。这里介绍一下科学的工商监管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理论上讲,科学的工商监管是一个完整的监管系统,分为事前监管(取缔无照和登记注册)、事中监管(日常巡查)和事后监管(经检办案和消保维权)三个部分,该三个部分互相联系、互相支撑、互相作用、互相补救形成一个浑然一体、无懈可击的监管系统。

  

  再说这个监管体系(系统)内部的具体内容。截至2008年8月,我国现施行的法律200多部、行政法律500多部,其中有105部法律和199部行政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执法职责,而且有29部法律、52部行政法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主要执行机关;至于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法规、规章、文件覆盖了工商行政监管体系(系统)方方面面,规定十分详细周全,无所不有。

  

  因此说,从理论上讲,工商监管体系(系统)很科学、很完备,可以讲是天罗地网。如果实际监管能做到其理论和规定的30%到40%的水平,也就说只要整个体系能正常运行和各项规定能落实30%到40%程度(不及格都可以)这两点,那么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可以达到良好水平。什么假冒伪劣、不合格食品、欺骗消费者等等现象都可以杜绝。

  

  新世纪初,工商部门为了实现科学监管,开始建立内部的网络监管平台,如经济户口监管平台(软件)、监管平台(软件)等。建立监管平台目的是把科学监管结构框架和具体监管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想,各环节只要完成好自己这一块工作就行了,沟通和协作的内容由内部网络监管平台自动生成。用网络语言讲,网络监管平台就是“傻瓜宝典”,你照着做就可以了。

  

  (3)没有社会监督,万事皆空

  

  但是现实情况呢?一塌胡涂。首先是体系(系统)内的各个环节严重脱节,各监管科室各自为战,互不联系,整个体系(系统)就是一盘散沙。其次,各环节都不按法律规定操作。例如日常监管环节,根本就不监管企业,除了每年年检和企业打个照面外,平时很少和企业发生关系。那么平常监管干部都在干什么?过去是忙着收费,现在是闲着或者瞎忙。你要问他们为什么不监管企业?他们会讲:我们不会监管。法律那么多规定,我们怎么会全部知道;即使知道一些,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操作;我们收了几十年的费,只会收费。

  

  其实这不光是工商部门如此,中国所有的监管部门都是这样。如食品安全监管,国家有《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有20部,《乳品质量巡全监督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近40部,各部门规章150部,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计其数。实际监管只要能落实这些规定的30%(40%都不要), 中国食品就安全了。

  

  可实际情况呢?文章的一开头就讲过了,没有部门在按这些规定工作,都在混日子。平常监管工作不是收费,就是闲着或者瞎忙、乱作为。问他们法律有什么规定,不知道;告诉他们法律的规定,不会操作,没法操作;真是气死大活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要想开展所有的工作,要有最根本的基础——社会监督。没有社会监督,所有的工作,无论是监管系统平台(软件),还是其他的创新实践工作,用我们内部人的话讲,都只是政府内部的花样文章、做秀工程、自娱自乐活动。

  

  举工商人都知道的经济户口监管系统平台(软件)为例。据说,我们省花了上亿开发该软件,一版、二版前前后后折腾快10年了,除了登记资料电子化这一块取得一些实用成效外,其它方面都是空的。其主要设计功能经济户口监管则是最大的笑话,虽然软件(平台)设计众多的监管内容和流程,但是实际工作中,基层监管干部根本不按规定做,只要把巡查表从电脑中打印出来,在年检时让企业盖个公章就算巡查了。

  

  究其原因?基层的同志说:省局那帮大叔大娘们高高在上,坐在省局办公室,转发转发总局的文件,看看下面上来的材料,写写同意之类的批示,没有任何基层实践工作经验,所以他们设计、开发的软件平台与实际工作情况严重不符,是理论脱离实际,根本没法操作。

  

  省局的同志反驳道:设计和操作规定有问题、不合理,可以改;你们现在是根本不按规定做,软件在基层已经用了七、八年,可现在许多人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这是理论脱离实际,还是实际脱离理论?

  

  表面上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真实情况是:因为没有社会监督,两方都在偷懒、都在混日子。实行科学监管,第一步就是要建立社会监管机制,第二步也是建立监管平台或者软件;否则,没有社会监督,上层、下层都无所约束,上层瞎设计、乱开发监管平台,下层不履行监管行为、胡操作监管平台。一个句总结,没有社会监督,上上下下都在自娱自乐。

  

  (4)建立社会监督下的食品监管平台

  

  讲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中国的食品安全的科学之路是什么?建立一个社会监督下的食品监管平台,实现对监管者和经营者双方的动态、高效监管。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平台。

  

  第一,这个平台最本质的特征:社会监督。并且它和以往的社会监督还有根本的区别:它第一任务是监督政府和各监管部门的履职行为,第二任务才是监督食品经营者的食品经营行为。因为只有第一任务做到位、做好了,第二任务才有可能完成。

  

  第二,形式上,这个平台是一个对外公开、社会高度参与的网络平台,目的是让社会各方方便、高效地参与监督。在当今中国,网络平台是唯一可行、高效的社会监督渠道,其它渠道很难派上用场。

  

  第三,这个平台主要有以下三项制度(内容):一是食品经营者的信用制度,它主要包括经营者登记情况、法律规定此经营者必须做到的诚信经营的各种法定义务、该经营者对社会承诺诚信经营的各种合同义务、经营者信诚经营的记录四个方面。二、举奖励制度。在食品这个特殊领域,举不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而是权利,可以获得较大数额的奖金。我的建议,举奖励制度可与建立中国食品经营者保证金制度结合起来。例如可以把经营者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巨大型、超巨大型6类,要求其交纳相应保证金,如二千、一万、5万、50万、500万、5000万。举者得到的奖金可以从保证金中支出。三、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情况公开制度。2004年的《行政许可法》就要求许可部门(实际上就是监管部门)向社会公布日常监管情况,可以没有任何部门去执行法律。6月1日开始施行《食品安全法》又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应向社会公布日常监管情况。因为上面的领导知道,如果不要求监管部门向社会公布日常监管情况,那么这些监管部门不会去日常监管、不会去真抓实干的,他们只会在办公室里造造假,应付上级。

  

  3、没有社会监督,就不会有科学、高效的政府管理

  

  中国人都有切身的体会:没有社会监督,就不会有廉政。其实,不只是廉政,政府管理也要一样。没有社会监督,就不会有科学、高效的政府管理。

  

  在没有社会监督的压力下,政府不是随心所欲地乱作为、瞎胡闹、乱指挥,就是装聋作哑似的不作为、不干事、混日子。这种状态不是某个人这样,而是所有的公务员都是这样,包括大领导、小领导、小公务员,我本人也是这样。平时不读书、不看,不学习;做工作,不调查也不研究,想做了胡乱做做,许多明知是徙劳无用、甚至是有害于政府管理的工作,为了完成任务,照做不误;不想做了,就呆着休着,一杯茶、一张纸,在办公室里闲上一天。

  

  (1)瞎胡闹、乱作为

  

  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整天在搞创新工作,国人称之为“做秀”。一个朋友有一段极精彩的描写:因为没有社会监督,政府成了“马戏团”,工作就是表演,不论什么歪理邪说,什么乱七八糟的认识,什么不切实际、搞笑无比的作法,只要它花样翻新、花花绿绿,只是领导支持,都可以“创新实践”,没有人来管你。

  

  例如2009年我们地区推行“网络监管软件”,就是一例。什么是网络监管,他们理解为对企业在网络上发布的广告进行检查。按此认识,他们找了一家网络公司开发一个网络监管软件。该软件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类似“百度”的搜索功能,另一个是复杂的流程和层层审批功能。具体讲,就是先对辖区内的企业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它发布网络广告,如果发现有违法内容,再通过该软件进行审批。

  

  据说,所有的人包括国家总局的同志、省局的同志、基层局的同志听完软件介绍后,感觉都“匪夷所思”。首先,网络监管理解为查网络广告,这个理解也太离谱了,小学生的认识也不会低到这个水平吧!其次,开发这种软件干什么?要搜索企业网络广告,用“百度”不就行了;发现违法内容,调查就行了,还层层审批什么?

  

  可就是这样,从上到下没有人反对,大笔经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花了一年时间研发成功,2009年全地区推广,太令人感慨万千。此类的事情在中国何其万千,工作还有什么干头!

  

  (2)不乱为、混日子

  

  不乱为、混日子是别一种表现,讲几个实例说明一下。

  

  先讲中央,一些人认为:《食品安全法》的最大亮点就是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管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因为它可以理顺多年来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不清、多头交叉管理、管理真空等现象,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改革,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层次。同时,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还表明了我国政府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只要国家决心抓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但是我们看一看现实的情况。《食品安全法》是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到今天2009年6月28日,整整四个月,《食品安全法》也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可到今天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个最高指挥部在哪里啊!

  

  许多人一定会讲,怎么会这样?。其实这种事太多了!例如号称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因为与工商有关,略知一点)前前后后折腾了10多年,终于在2007年8月30日通过,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反垄断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可快二年了,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也不知道在何处?好象一个会也没有开过?所以你去想,中国的反垄断工作进展如何?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如果不改变原来的办事规矩,做什么事都蒙着、盖着,不让社会监督,把人民群众视“阿斗”,那么中国政府什么事都办不好,中国食品安全工作永远不会进步,国务院的那些委员会永远只是摆设。
(3)各部委

  

  举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这个例子。一说国家卫生食品标准,普遍人心想,这是多么重要的标准。实际上,多少标准都是“儿戏”,驴唇不对马嘴。例如奶粉某个国家标准,据食品技术专家讲,就是照抄美国的标准,而且是只抄了一后半,前一半扔在一边就不管了,所以按这个标准,全世界都生产不出合格产品。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据专家讲,一个标准前后矛盾、多个标准互相矛盾的比例十分大,高得吓人!

  

  外行人听了一定认为,这也太可怕了!制定国家标准,都这么瞎胡闹。所以我讲,没有社会监督,国家这台机器真的是很难正常运行。

  

  (4)地方

  

  有一个回贴是这样写的:本人在食品生产、流通企业都有过工作经验,与工商、质监、卫生基层行政人员都曾有多次接触,只有出口商检的公务员真正认真地行使监管责任,从接单--生产--出货全程监察,并能根据监管产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升级自己的监管能力。而其它执法部门作为的唯一动力就是----收钱!只有公收或私收的区别!这就是监督起的作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商品出口到国外,人家外国人同样要做通关检验的,如果那时出了问题,估计这些出口商检的公务员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这个回贴太深该了,一针见血,我没有必要多讲了。就一句话:要想搞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须在建立可行、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

  

  4、正确的社会监督方式

  

  上面讲了这么多的内容,虽然大家可能以前不知道,但是现在应该知道、理解和明白了。我猜想大家当前的感受是:你写的内容我看明白了,你的观点我也认可,但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解决,即如何建立可行、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

  

  (1)民主政治之路是走不通的

  

  一提社会监督,许多中国人认为的良策是走民主政治之路。在回贴中,好几个网友都持这个观点。我认为,当今中国不具备这个能力。

  

  我举个例子大家思考一下。居民小区有业主委员会,它的管理对角就是整个小区几百号人的物业事务。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区管理,近十多年,全中国都在探索,争论、争斗、争打、流血事件层出不穷,学者、律师、民间人士等各方人士都积极参与实践,但是现在也没有一个比较成功、成熟的作法。

  

  最近5月份中央12台录制了一个讨论业主委员会的节目,几乎北京有特色的业主委员会的代表都请来了,嘉宾也是名人云集(如老梁),各方讨论来讨论去,一致认为现在的众多作法都不太理想,理想的作法是什么,大家不知道,还要探索。

  

  小区业主委员会本质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刚开始时,许多人包括律师、学者、民主人士都认为很简单,一些人亲自去当业主委员会的委员,一干就是二、三年,结果发现太难了!在中国现在还找没有一个成功的同志。探索实践了十多年,如何搞好小区业主委员会(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还找到成功的做法,现在谈更高层次的政治民主,现实吗?你会操作吗?

  

  有网友在回复中讲,最讨厌一些领导在台上空谈。其实,全体中国人都讨厌之。现在一些人大谈什么体制,什么政治,什么民主,我就问一句,你连一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的委员都当不好,你的这些体制、政治、民主之类的讲话是不是空谈?你和全体中国人都讨厌的台上空谈领导,是不是一丘之貉?

  

  (2)中国的民主之路

  

  关于民主要多讲几句,因为它太重要,关乎中国众多重大问题的解决。

  

  许多人把在中国推行民主简单地理解为搞政党民主、搞民主政治。党内民主、政治文明、基层民主等等,这些理论和观点,好象很正确。但是问一句:现在我们有这种能力吗?实践证明:表面上,好象是一些人为因素使这些探索走了样、变了质;实际上,是条件不成熟,是我们现在没有这种能力,或者说我们选择的突破口难度太高了,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科学办法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而是梦想一夜之间、一下子、一步到位就实现中国的民主化。

  

  许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办法,什么是错误的一夜之间、一下子、一步到位的作法。从全世界范围看,推行民主特别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把目标(目的)和过程混为一谈。目标(目的)和过程是两回事,为了实现一个目标(目的)应该分几步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上层,这就是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办法。而把目标(目的)当过程,就是错误的一夜之间、一下子、一步到位的作法。我这里举农村村级自治这个例子。

  

  我国搞农村民主化,上来第一步就搞村级自治。80年代开始立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87年通过并施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将村民委员会规定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个法律看上很美丽,如果这个目标真能实现,中国农村的民主化也就实现了,中国的民主化基本也就实现了。可是实现情况呢?因此讲,这就是典型的把目标(目的)当过程,梦想一夜之间、一下子、一步到位的作法。

  

  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农村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土地问题。它是20世纪,乃至21世纪最重要、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外国人可能不知道,中国人应该人人都知道。因为我们历史课上、政治课上反反复复讲的就是这个理论。它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最伟大的成果(枪杆子出政权,那不算什么理论),是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最根本的法宝。说白了,共产党就是凭它打败了国民党。

  

  所以在农村,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它是农村一切重大问题的核心。它解决好,其它问题都好解决;它解决不好,其它问题都很难解决。更直白一些,农村的民主只要把土地问题解决好,自然就民主了,不民主也不行,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社会状态;相反土地问题解决不好,民主也是假民主、瞎胡闹。

  

  但是大家要清楚地认识到,土地问题也不是第一步,解决它也需要前提和基础准备工作。第一步是什么,我的认识(瞎讲讲)是先要理清政府、干部、农民的管理关系,具体讲政府要管农民哪些内容,农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政府如何管理、干部如何在两者中起作用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这只是我个人的认识,估计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方面我既没有专业,也没有实践经验,只是举个例子。反正大意就是:做事情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做,一步上天的做法都是异想天花,是无知的表现。

  

  (3)条件成熟指什么

  

  另外,要考虑条件是否成熟。什么是条件是否成熟?例如办一个事情,你会不会操作;如果你不会,别人会不会操作;如果没有人会操作,事情就没法搞,就是条件不成熟。

  

  在当今中国,谁有政党、政治、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社团管理的知识和成功经验?找不到一个人。现在找一个成功的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委员,都很难找到。就这种水平,大谈什么政党民主、政治民主、社会监督,是多么可笑!

  

  (4)有益探索和瞎胡闹区别是什么

  

  有人讲,任何难题的破解都是一步步探索出来的,没有人开始就知道答案的,所以政党民主、民主政治、农村村级自治都是有益的探索。

  

  我分析一下:有益探索和瞎胡闹什么区别是什么?有益探索,是指探索者对探索对象要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知道大致的操作过程,最起码有30%到40%的成功把握。如果什么知识和经验都没有,操作方案一点不可行,10%的成功把握都没有,就去实践,那就是瞎胡闹。

  

  (5)总结

  

  第一,中国食品安全水平低下,监管者不会监管,也不努力去探索;平时不是多乱指挥、瞎胡闹,就是混日子、不作为。究其原因,是没有社会监督。

  

  只有引入社会监督,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才能促使监管者干正事,去探索科学的监管方法,履行监管职责,从而提高中国食品安全水平。

  

  第二,如何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关键是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方式。

  

  选择政党民主、政治民主、基层群众自治这类方法和途径,设想先建立社会整体监督机制,然后再作用于食品安全监管这个局部工作的方案,是错误的。因为当前中国没有这种能力、也不具备直接去搞政党民主、政治民主、基层群众自治的条件。如果硬走这条路,那么社会整体监督机制估计30年、50年也建不成,在这30年、50年中间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及其他工作怎么办?原地待命、就地休息?还和过去一样瞎胡闹?

  

  正确的方法和方式是:从小处入手、从单一工作做出,一步一步前进;从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社会网络平台,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开始。

  

  4、如何建立食品监管社会网络平台

  

  现在开始讲些实务性的东西。

  

  (1)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组建

  

  在中国,各种委员会很多,与工商有关就有打假、扫黄打非、打击传销、取缔无照经营、取缔黑网吧等等。这些委员会不要讲开展工作,平时连开个会都很难,半年能开个会就算不错了;开个会时,也没有什么可讲的。

  

  大家可能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以食品安全委员会为例。如果明天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开会。按过去的情况,首先是委员会主任讲话、然后是五部门首长讲话,最后布置工作。

  

  第一步,委员会主任讲话,讲什么?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讲推进食品安全监管的举措?谁都知道,这都是空话。

  

  第二步,五部门首长讲话,他们讲什么?主任不知道讲什么,五个部门首长也不知道讲什么。国务院的要求是:五部门利用两年时间有力、有序、有效地解决中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怎么解决?我手头最新的一期《工商行政管理》杂志(2009年第10期),用了两个专题10篇文章和2篇总局领导的讲话共12篇文章30多页大讲食品安全监管,10篇文章是介绍各地监管经验和成功做法,2篇总局领导讲话是布署全国工商系统的食品监管工作。你随便找1个工商干部问一下,他一定会对你讲:这些监管经验、成功做法和工作布署都是假的、空的,作作秀、应付一下上级,骗骗老百姓而已。其实不光工商部门如此,2009年5月份其它的4个监管部门也都在这样“演戏”。

  

  大话、空话、假话、骗人的话,能讲得话都讲过无数遍,还有什么东西可讲的?所以现在大家明白了吧,为什么委员会平时都不开会,因为实在是没有内容开会。到年底开个总结会,应付一下考核,走走形式就算完成任务了。

  

  现在有内容了,要建立食品监管社会网络平台,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地方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可以组建了,可以开会了。否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在2009年能否成立还真成了一个大问题了。火车头都没有,这个火车还开什么!

  

  (2)第一次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会议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组建后第一次会议,我猜想,主任讲话的主要内容如下:探索建立社会监督下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平台,引入社会力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彻底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该平台的核心是社会监督,既监督5个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也监督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平台将公布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和5个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的情况,同时设立论坛,网民通过论坛对监管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

  

  我可以肯定讲,如果情况能这样的话,那么此次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会议能载入历史,因为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革攻坚,三十年改革进入最关键阶段,都指什么内容?在中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就是其中一项。如果网络监管平台模式能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率先探索成功,那么攻坚也就打开突破口了。

  

  有人可能有疑虑:网络监督有这么大作用?网络监督,是当今中国威力最大的民间监督方式。中国公务员,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网络老百姓。因为不管你是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上级领导,还是党纪国法、组织纪律,对公务员来讲,都好对付,可能拖、可以躲、可以造假、可以骗、可以做秀、可以装傻,高招多得是,应对如流、应付自如。可一旦遇到网络老百姓,只能是老实工作、勤奋工作,因为网络的“眼睛”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即使工作有一点小失误,也会是板砖满天,挨了揍还要陪笑脸,真的成了名副其实了“公仆”。

  

  接着上面继续讲第一次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半年《食品安全法》刚通过时,国务院下达的任务是:五部门利用两年时间有力、有序、有效地解决中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如果在没有社会监督、没有建立网络监管平台的情况下,那太好对付了,随随便便搞个空话连篇、毫无举措的方案就能过关。大家有空看看各部门5月份的杂志,就知道了。

  

  可是一旦网络监管平台建立了,各部门的方案要在网络上公布,我想所有部门都会真抓实干。因为没有领导想成为网络热点。

  

  (3)平台内容

  

  平台内容上面讲过了,主要是三个简单的制度:一是食品经营者的信用制度,二、举奖励制度,三、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情况公开制度。

  

  为什么这么设计?第一,简单。建立这样一个网络平台,技术上一个月就可以完成,最长最长二个月;管理和维护也容易;网民和监管者也易于操作。第二,可行。我是最基层的监管者,我知道它们在基层是可以推行的,基层监管者能较准确、按规定的执行和操作。第三,高效。这三个制度是科学监管众多制度和繁杂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只要按规定和要求去做,我可以保证中国食品安全工作4到5年有质的转变,8到10年彻底解决问题。

  

  古话讲,做事要走一步想三步。如何建立食品监管社会网络平台,我把前三步都简单地讲了一下,可以了!现在讲第四、五步也没有意义。

  

  最后,中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要取得成功主要是两个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社会监督这种大事,只有党中央、国务院才有权决定。二是社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社会监督,社会民众不参与,那是空话。只在这两条做到了,中国的食品安全工作一定可以在8到10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标签:监管   食品   安全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