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内需能拉动吗?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题记:

  

   有钱才能消费,问题是老百姓有钱吗?如果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却只占有社会财富的极少份额,这个内需能拉动吗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为避免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保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制定了拉动内需的政策,投资四万亿,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另外还启动家电等产品下乡等促进消费的措施。

  

   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产需平衡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生产力发达的今天,需求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主要的矛盾方面。从宏观层面看,需求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内需,二是外贸出口。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出口受阻,内需显得尤其重要。现就拉动内需问题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 关于政府投资。2009年国家投资四万亿,用于拉动内需。从宏观角度看,这仍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措施。理由是:

  

   1、政府这些措施对于阻滞经济下滑,在短期内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从长期看,政府不可能每年都拿出这样巨额资金,因此只能是短期的权益之计。

  

   2、作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都有预算,收入和支出都有计划安排。这样的安排必然要挤占其他领域的计划,如果挤占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资金的话,这会从另一个侧面影响人民消费。

  

   3、会造成社会财富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四万亿主要会投向基础建设等领域,一般工人只得到了劳动力所得的工资,如果企业实现10%的利润的话,四万亿中会有四千亿成为企业所得,如果这些工程是私营企业承揽的话,这四千亿不就流入了私人腰包。如果这些钱在人民群众手中,有可能进入消费领域,而这四千亿在超级富豪手中,他们大部分不会用来消费,会用于投资进入生产领域,这会不会使产需矛盾进一步加大。

  

   二、 关于市场。从宏观层面分析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很多企业及外资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外贸出口。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有需求、有市场,我们的企业将产品卖到国外去这是好事,这符合市场规律。可问题是资本主义的市场本来就是病态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危机来了,市场萧条,必然影响我们的经济。如果主要依靠国外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们经济的影响会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国内市场才是最重要,才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如何开拓国内市场。市场由消费者构成,人是消费者的基本元素,而我们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13亿人口,比欧美、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口的总和还要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虽然中国现阶段的消费水平还很低,但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会随之提高。更重要的是国家如果在宏观上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合理调整和分配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我们中国的企业还会愁市场吗?

  

   三、 关于储蓄。中国的储蓄率在世界范围内可能也是最高的。大量的货币存在银行,不能进入消费领域,存在银行的钱大部分不是富人的,而是穷人,最多也是中产阶层的。这不能不说也是中国的特色。这种现象有两种弊端,一是大量的钱不进入消费领域,使产销供需失衡,造成假性的商品过剩;二是银行的钱不会静止不动,他一定会借贷给企业的。进入企业的钱就会成为资本,成为扩大生产能力的推动力,这样就使本来用于消费的钱转入了生产领域,他的直接后果一定会使产需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的储蓄率为什么这么高呢?是中国的老百姓富有,钱用不完吗?当然不是,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消费结构造成的。现在阶段的中国,一个平通工人和农民穷其一生所得,还不够供养一个孩子的费用。孩子平时养育的费用不说,光是上学、结婚的费用对普通工人农民来说就是难于承担的压力,必须提前准备,将每年微薄的收入存起来,以备将来之需。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不想消费,二是不能消费。或者说是不敢消费,把钱花了,孩子结婚怎么办呢?

  

  四、如何开拓内需。

  

   为应对经济危机,我国制定了拉动内需的重要措施,其实内需是拉不动的,因为人民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没有钱来购买所需。对于政府来说,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增加人民的收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才是问题的所在。

  

   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和消费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积累应对的是建设发展,消费应对的是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积累主要是通过企业上缴利润实现的,现在我们的国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私有经济大量涌现,市场调节已成为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积累是通过税收和利润等手段实现的。

  

  积累和消费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国民经济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积累多了,消费就少了。积累多了,必然影响消费,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同时,也会影响产销平衡,投入过大,人民购买力相对降低,企业产品会形成积压,也会影响生产建设的发展。积累少了,建设资金不足,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是一句空话,这里关键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9:1肯定多了,1:9肯定少了,多少合适?作为普通人是很难下结论的,这应该是一些专业机构和专家的任务。积累和消费比例由国家调控。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通过计划宏观控制,现在的市场经济控制难度加大。国家有主动权的是通过税收财政掌握的钱,企业实现的利润对于国家来说却可能是失控的。这部分钱的大部分可能会作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而成为积累的组成部分。对企业利润的宏观调控应该通过分配制度和经济杠杆等手段实现。

  

   2、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有效防止社会财富的进一步集中。改革开放后,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的弊端逐步显现。国民收入一定,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势必挤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份额,致使最广大的消费人群无力消费,造成市场的疲软。而极少数超级富豪的个人消费是有限的,而且这些人的消费往往是畸形的,追求高档,追求新奇刺激,他们消费的商品基本是国外品牌,不是在国外购买就是进口商品,看看他们乘用的汽车,他们穿的衣服及日用品,还有多少国产的呢?他们有的人已经移民国外,将财产转移到国外的绝不会是少数。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大量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绝大部分可能会作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这会不会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衡?使经济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呢?

  

   3、实行公平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有能力消费。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保证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也应该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一环。应科学制定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劳动者收入的差距不至于超出人民的心理的接受的程度。个别国有垄断企业普通员工的年薪往往会超过10万,一个国家电视系统的员工年收入几百万、超千万(包括商业收入),一个歌星的一首歌、一个广告的酬超过一个工人农民一生的收入,这怎么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这还有什么公平可言,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分配制度上的漏洞,国家政策上的失误。社会财富大部分集中到少数精英手中,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难逃贫穷的命运。人民贫穷,无钱消费,拉动内需就是一句空话。国家是不是可以规范行业之间的工资差别系数,最高总应该有个帽吧,最高与最低也应该有个限制。拉动内需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有钱满足需求,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应该是国家的职能范围。实行公平的分配制度,当然还有社会福利等制度的配套。

  

   4、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高储蓄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备和缺失,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年收入可能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所需,他们存银行的钱基本是从口中节省出来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及城市一般市民情况可能会好一点,但他们也不敢没有节制的消费,因为他们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赡养父母,子女的养育,子女的教育,孩子大了要结婚,要买房等,还有病痛等意外灾害。如果没有储蓄就应付不了不时之需,这些就是中国老百姓目前的最基本的生活状况,现实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不积蓄,现实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随意的消费,因为他们太穷了。改变目前状况的办法只有在增加他们收入水平的基础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还有住房的社会福利化、教育的社会化等。

  

   如果这些措施都能实现,人民的收入增加了,后顾之忧解除了,他们没有理由不消费的。其实内需是拉不动的,协调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兼顾建设发展和生活消费;解决好分配制度中的不公平不合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我们的人民有钱消费,敢于消费,这样形成的市场才是健康的,也才能保障我们的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标签:消费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