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再增购2万亿美国债券才能保增长?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中国再增购2万亿美国债券才能保增长?

  

  郭春孚

  

  美国彭博新闻社专栏威廉·佩塞克炮制了新的忽悠论:中国保持8%增长率的措施不应该是投资于国内基础设施,而是继续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再增购2万亿美国债券。

  

  佩塞克给出了中国应增购美国国债的原因:

  

  一,美国经济是中国的4倍之大,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美国的出口。因此,如果中国要保持经济上的周转,就应该减少在公路、桥梁和水坝方面的支出,购买更多的美国国债。这样,美国消费者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贷款,从而增加对中国产品的消费。

  

  二,中国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不足以保证8%的增长率,也不能使中国摆脱危机。中国要实现8%的增长率的关键在于全球性的复苏,而全球性复苏的关键在于美国。

  

  由此可见,美国人是很聪明的,而且也是很善于忽悠的。但佩塞克太缺少幽默感了,将自己的意图直接说出来,虽然找了两个理由但都不能成立。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美国的出口依赖程度并不大。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厂。由于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的廉价投入,所以生产的出口产品价廉物美,颇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出口产品数量很庞大,换取的外汇却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我们出口的产品多数是日常消费品,而非高科技产品,附加值低,没有价格优势。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出口总额的1/5。最近5年,中国出口总额年均增幅约为30%,出口在中国经济产值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3,说明出口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中国经济体是独立的,并不是美国的附庸,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内部机制起作用的结果,是内需拉动的结果,出口增加只是一个外因,是激活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中国投资4万亿元,用于公路、桥梁和水坝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会有一部分通过工资形式流入消费者手中,对于扩大内需具有不可低估的效应。中国本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如果内需扩大了,购买力就会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必然随之增加。

  

  目前,中国已拥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债购买国。这2万亿美元借给美国能不能要回来,安全不安全,还是个问题。但美国人得寸进尺,又提出让中国再增购2万亿美国债券,显然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金融危机爆发,使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贸易顺差有所减少。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亿美元,下降21.8%;进口4246亿美元,下降25.4%。贸易顺差969亿美元,同比减少21亿美元。但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回旋余地大,而且在发展思路上一直坚持立足于扩大内需,及时采取了救市方案,现在已脱离谷底,进入企稳回升阶段。沿海的一部分外向型企业出现民工荒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就说明,中国离开美国也可以发展经济,也可以发展得快一点。我们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而不能立足于扩大出口。这个基本政策是不能动摇的。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不要开展对外贸易,不要扩大出口,但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对外贸易越发展越好,出口额越大越好。对外贸易要有计划,出口额要适度。因为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赚更多的外汇,而是为了满足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要根据劳动力投入、资源消耗、环境代价等多项指标进行考量,而不能只看赚到的外汇。任何一种货币都是财富符号,不是财富,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美元不是美金,也是一种财富符号;即使是美金,它也是一种财富符号,黄金也不是财富,同样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如果美国经济崩溃,美元就是废纸。

  

  二,中国实现8%的增长率的关键不在于全球经济复苏。

  

  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7.1%,随着下半年经济向好发展,实现8%的增长率没有问题。

  

  我一直认为,中国经济以两位数增长是不正常的,一是有水份,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瞎数字,形成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恶性循环;二是对劳动者的回太少,主要是社会福利基数太小,特别是农民的生活保障金等于零,一个农民失去了劳动力,没有家人照顾,只能等死,造成了劳动者相对贫困化。中国经济增长率调控在7%~10%之间,就可以了。列车一次又一次提速,也有个极限,如果超过极限,就有可能出轨,发生事故。经济发展也一样,要在稳中加速,让劳动者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一定要记住,不能持续高速度,也不能急刹车,最好是渐进式提速,缓冲式刹车,要不一闪一晃,人受不了。

  

  “新开放观”认为,一个国家的出口规模及其增长率并不是这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标志。现阶段,贸易主体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容易模糊国家竞争力——外资企业出口不是中国的竞争力,加工贸易也不是中国的竞争力,只有完全的中国资本生产出口产品而形成的一般贸易,才直接体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同样,外资流入中国,是对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的认同,表明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信心、更加肯定在中国经营的赢利性,但它并不是中国发展成就或国力提升的直接标志。

  

  全球经济复苏是一件对各国利好的大事,美国经济的复苏对此有一定影响,但并不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中美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但不是决定机,中国救不了资本主义,美国也决定不了世界经济。我们不能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跟着美国跑,不仅得不到美国,还会失去世界。希望美国发善心,那是黄粱美梦。

  

  全球经济复苏对中国实现8%的增长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关键不在于全球经济复苏,而在于中国形成协调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机制,在于中国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在对外贸易上,增加更多的中国资本生产的出口产品,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全球经济复苏只是温度,要让中国经济孵出更大的小鸡,还要由鸡蛋内部的结构来决定,而不由温度来决定。温度是不可缺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GDP增长不等于国民财富增长。GNP更直接反映一国生产要素的财富创造能力,更直接体现国民福利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由此可见,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缩小。

  

  收入决定着购买力,决定着消费水平。在城镇扩大内需,效果不会很明显,因为城镇居民的消费已经形成习惯,无论你扩不扩,他的嘴都张得那么大,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扩大内需,更重要的是扩大农民的需求,家电下乡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还得依靠建立长效机制,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总之,我的看法是中国不能再增购美国国债了,别说是增购2万亿,即使是增购2000亿,我们的负担也太重了。那是套在中国人头上的绳索,购买的越多我们越被动。不过可以适量少增购一些,买着玩玩,还是可以的。但是买到手就不要轻易出手,而要当牌打,变被动为主动。

标签:中国   美国   经济   不能   增长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