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体制果真天生歧视穷人?
市场体制果真天生歧视穷人?
文/曹久强
“廉租房应该是没有厕所的,只有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有钱人才不喜欢”,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近日接受采访时抛出的这一观点。而对于有人认为“厕所论”有歧视穷人之嫌时,茅于轼称:“富人可以买很多东西;富人可以打的,穷人只能坐公交车,一样是对穷人的歧视。市场经济这个制度本身必然会造成歧视穷人,而采用市场经济制度是我们经过摸索后,时间的选择”。茅于轼称,我们也曾采用过人人都吃大锅饭、更为公平的计划经济体制,但结果是,没有人敢富,举国都穷人。“市场经济虽然让穷人住没有厕所的廉租房,但他们至少有水洗式公用厕所,这已经是进步了。”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在茅于轼眼中天生就是歧视穷人的制度。
那么市场经济果真天生歧视穷人吗?这样的话明显是有问题的。首先,歧视穷人、嫌贫爱富是一种人的心理活动。市场经济依靠的是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不是人,没有人的七情六欲,怎么会有歧视穷人以及嫌贫爱富的心理呢?毫无疑问,作为非人的事物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心理的。因此,说市场经济天生有歧视穷人、嫌贫爱富的心理就不正确了。如果说是把市场经济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描述虽然生动,但是,深追究起来还是掩盖了市场经济的本来面貌。市场经济作为事物天生没有心理的。
其次,市场经济不是天生的,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后天产生的。市场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人类开始有剩余产品,即个人消费后还会剩下东西。当人类处于采集食物阶段,人类每天的采集还不够吃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的时候,是没有产品剩余的,也就不存在交换与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也是后天的产物,市场经济不是天生的。歧视穷人与嫌贫爱富也就更加不可能是天生的。如果一定说有的话,也只能说后天形成的。
事实上,市场经济的运行依靠市场机制。而作为机制只是一定社会下的一种游戏规则。如果机制带有歧视穷人、嫌贫爱富的色彩,那只能说一定社会下的人带有歧视穷人、嫌贫爱富的心理,才能在参与市场机制运行中显示这样的社会心理。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机制。当人类产生剩余产品的时候,一开始是单纯的物物交换。这时个人剩余产品还是个人劳动的产物,还不存在剥削。这时的市场机制是人人平等的劳动参与及设计者。这种一开始就建立在自由、无剥削生产基础上的市场机制,由于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也就不存在歧视与被歧视社会心理。这样单纯的劳动者下的市场机制是不带有任何阶级歧视色彩的。这时的市场机制是最单纯的。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出现,剥削生产方式出现,原始社会的单纯商品经济转变为奴隶社会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也就从在平等的商品交换中运行转变为也在剥削所有制下的商品经济的运行。同时,此时奴隶不能参与市场机制的设计,而是成为市场机制下被出卖的商品。对于奴隶来说,他们不仅没有权力参与市场经济机制的权力,反而成为市场经济的牺牲品。由此可见,市场机制从原始社会没有剥削的商品经济中的运行,转入剥削社会下的商品运行。而且一开始,很多以前自由、平等的人们变成奴隶后,失去了参与市场机制以及设计的权力。因此,可以说,市场机制自从进入剥削社会后,一直就是由统治阶级参与以及设计的。由于统治阶级看不起劳苦大众,他们总是高高在上。他们具有强烈的歧视穷人,嫌贫爱富的心理。这些人参与及设计的市场机制才会显示出所谓的歧视穷人、嫌贫爱富色彩。由此可见,并不是市场机制歧视穷人,而是市场机制的参与者以及设计者统治阶级歧视穷人,具有嫌贫爱富心理。随着历史发展,奴隶的解放,奴隶转变为农民,具有了参与市场机制的权力。但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还是地主阶层。他们对于市场有控制力,也是市场机制的主要设计者。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农民转变为工人,市场上的主要经济活动还是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才是市场机制的主要参与者与设计者。这种主要参与者表现在,他们以企业生产形式主导了社会的主要商品交换。他们的代理人执掌国家政权,随时修改市场机制具体规则。可以作为资产阶级的文人,茅于轼先生当然不会把这种歧视归结于资产阶级,把资产阶级暴露在人民的愤怒中。他只能放在市场机制本身,而且用个天生的神话来保护他的观点。所以,他才有勇气理直气壮的提出市场经济本身歧视穷人。
同时,市场机制运行表现在在于供给与需求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又是通过货币这个媒介统一在一起,由它来实现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凭此,在当前市场经济下,人们一般认为市场机制其实是依靠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机制来实现。也就是说,你有钱就可以买到东西,没钱你就买不到东西。价格上涨就会促进更多的供给,减少需求;价格下降就会减少供给,增加需求。因此,在市场机制下一切市场上的商品交换似乎取决于金钱。似乎市场就是看钱运行,自然而然要说嫌贫爱富、歧视穷人了。
问题是,这种市场机制之所以会由其中价格机制来运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当前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效率不够高。如果未来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效率提高二十倍。以一斤大米为例,在现在的生产效率上价格2元钱一斤。如果社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二十倍,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大米价格至少应该下降20倍,最高价格即0.1元一斤。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二十倍,意味着每个人一天产出提高二十倍,也意味着个人收入的购买力提高二十倍。这样基本上像大米一样的生活品人人可以轻易买得起。这样价格机制就失去效果了。因为,大米0.1元一斤,即使涨价一倍0.2元,大家还是可以轻易买气。涨价就不会减少需求。在人人可以买得起的情况下,市场大米已经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涨价也就不会增加供给,因为大米已经绝对剩余了,增加供给还是绝对剩余。反之,大米价格下降一倍,大家还是一天只需要这么多大米,也不会增加需求。减少供给供给让价格回到原来的价格也不会新增加需求。这样价格机制就完全失效了。从而似乎金钱决定一切商品交换的色彩消失了。市场机制在商品绝对剩余下也就不会带有任何一点所谓歧视穷人、嫌贫爱富的色彩了。
由此,可见所谓市场机制歧视穷人是假象。真正的歧视是处于不发达生产力下,统治阶级歧视穷人、嫌贫爱富而已。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