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为政者身上应该率先流着“道德的血液”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李斌):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8位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参观中南海,并进行座谈。在座谈中,温总理提到“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这项工作可以列入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我们说,企业家身上要流着道德的血液,实际上,企业的收益回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投入教育。”

  

  温总理上述话实际上讲了两层意思,其一,教育资金要多样化;其二,企业家投资于教育是回社会。这两点都不错,我认为十分正确。教育是社会的大事,自然是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由此可以引申出,企业家的财富归根结底是来自社会,用其来办教育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如果要说“道德”,如果要提出企业家应流着“道德的血液”,我以为,为政者身上应率先流着“道德的血液”!为政者要责无旁贷的做出表率。

  

  教育固然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但是政府应当是办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教育经费毫无疑问应该是政府出大头。企业或者个人希望投资办学、捐款资助当然值得鼓励,然而这只是“锦上添花”,政府的投入才是“中流砥柱”。世界上没有任何强国的政府是不重视教育投入的,也没有任何重视了教育的国家却不能成为强国的,只有政府带头,才有全社会的踊跃助学,才有教育的兴旺发达,才有国家的兴盛强大。这个道理,每个为政者都应该明白。如果讲“道德”,保障教育投入就是为政者的道德之一。

  

  我以为,为政者永远都不应以“经济困难、财力有限”等为借口来辩解教育投入的不足,国家再困难,政府砸锅卖铁也要保障孩子能读书,无非是绝对数额不高,但是相对比例(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不能低,这是为政者的道德底限。连这都做不到,只能说为政者身上缺乏“道德的血液”。

  

  我很高兴,因为“十一五”末我们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终于要达到4%这个及格线了,虽然直到2005年这个比例还只有2.8%,虽然4%的目标原本预计是要2000年实现的。然而想想代课教师骇人听闻的40元工资,想想上万上十万的择校费,想想前些年教育投入上的大笔欠帐,我又实在高兴不起来。呼吁社会资助教育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起码能追溯到“希望工程”开展的时候,这个时期内,政府的教育投入是个怎么样情况,网上的资料都是公开的,无须多说,我只是想说一句:自己没有负起责任,如何能呼吁他人尽力呢?自己放弃了道德制高点,却要评判他人的道德,可能吗?

  

  “道德的血液”是否难以具有呢?说难也不难。看这么几个数据:2006年3月13日发表在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上的《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一文指出,2004年,中国至少有公车400万辆,公车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大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以上。与公车消费相联系,据各种资料显示,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二者相加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如果财政收入按3万亿元计算,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

  

  6000亿是个什么概念?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6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6348.36亿元;具体看人均经费,普通小学生均1633.51元,普通初中生均1896.56元,普通高中生均2240.96元,职业中学生均2163.69元,普通高等学校生均5868.53元。

  

  不用多了,那6000亿削减一半用于教育,就等于(以2006年为例):教育经费总体增加47.2%;能再多供给1.8亿小学生或者1.5亿初中生或者1.2亿高中生或者5000多万大学生.....有了这笔钱,哪里还会有40元工资的代课教师?哪里还会有被高学费逼的自杀的家长?

  

  6000亿公款消费能不能削减一半甚至更多?这不是一个法律或者政策问题,纯粹是个道德问题、良心问题。任何法律或者政策的制定都离不开人,要人来构思、人来起草、人来执行,人才是最关键的。人要是“缺德”,再好的法律或者政策也是空谈。面对坐在土胚房里面求学的孩子,面对每天的工资只够买一斤玉米的老师,还能心安理得的享受公款消费的人,可有丝毫的良心或者党性?只怕连人性都没有了,遑论“道德的血液”?

  

  为政者只有率先带头,展现那“道德的血液”,才好号召社会来捐资助学,一边是天文数字般的公款消费,一边是挤牙膏般艰难的教育投入,却要呼吁其他人来“道德”,能有说服力吗?

标签:教育   道德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