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对话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对话
范正美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到我家串门,交换了对农村土地“流转”、楼市、股市等一些问题的看法。这里,就有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讨论,整理如下:
客: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最近被舆论炒得沸沸扬扬,有的说,这是新一轮改革的真正开始,是中国的第二次土地改革。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我认为,如果真要允许我国农村的土地进入自由“流转”,那么这将是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一场大悲剧,后果不堪设想。
客:哦,你怎么这么不合潮流?
我:我觉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考虑一切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这就是:第一,我们既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人民必须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第二,我们既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各项工作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客: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搞错了。
我:不能这么说。新中国成立后,其所以叫做人民共和国,1956年以后又叫做社会主义中国,因为到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了社会主义宪法,生产资料归全国人民公共所有或劳动人民集体所有,由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样,人民既握有印把子、刀把子,又握有生产资料,握有钱把子。这一点,只有读一读1956年宪法和《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诚然,对于社会主义,在1978年以后,已经被一些人故意搅混了水。主要是用实用主义哲学,通过偷换概念,进行诡辩,并且武断地不准讨论,而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前进中的问题、缺点、错误,党的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指导方针、政策、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矛盾、冲突,特别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一种经济制度、一种文化制度、一种教育制度、一种科技发展制度等,需要试验、需要探讨,也需要争辩,从而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一连串必须经过的相应的历史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甚至发生严重的政治冲突,直至倒戈、政变、曲折;等等概念,搅得十分混乱,把毛泽东时期一些正是宣传不作,或加以反对,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过的,一些难以反驳的毛病、弱点或错误作为攻击的对象,无限上纲,当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实行摧毁性的淹没、否定,进而把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延伸扩张,并且无限吹捧、扩张。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认为,现在到了可以把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及其生产资料全部收回的时候了。
客:您搞错了,土地流转并没有改变所有权。
我:这是障眼法。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三农”,或者说我国的二元经济及其分治的成因何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状况?
我认为,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三农”的就是小农经济,也是我国二元经济及其分治的成因,它还是我国农村改革存在的根本问题。
因此,首先,有一个如何估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我在跟县乡级干部讲课(见拙著《农业产业化道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时这样说过,我国农业的现状,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改革成果,世人瞩目;小农经济,必须改造”。
“改革成果,世人瞩目”,说的是,经过50多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该说,特别是山东、湖南、江苏、黑龙江等各地所进行的农业产业化实践,这一点将在后面说明——新注),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结束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农村产业结构有了长足的进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一批新型农业新村展现在世人面前;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之,我国农村的面貌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农业经济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近一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的发展跟不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生活水平出现下滑的现象,两极分化严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民犯罪问题增多,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濡染,威胁着农民生命安全。
“小农经济,必须改造”,是说,我国的农业实现联产承包制,整体说来,还是“四个基本”:(1)基本上还是传统农业;(2)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3)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4)基本上还是简单再生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小生产、小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产出低、商品率低、农民收入低、购买力低、农民生活水平低;二是地区农业缺乏分工和布局,产品结构单一、层次低,各个地区优势资源、稀缺资源、珍奇资源得不到挖掘、开发和发挥,难以形成并发扬农业地区特色优势;三是农村教育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不能形成群体而有分工的作业形式,难以吸附科技、知识,致使技术进步缓慢;四是产前、产后落后,面对大批剩余劳动力,难以形成产前、产后对劳动力的吸附、转移能力;五是基础设施落后,相当地区的交通闭塞和落后,有的还处于与现代社会隔离、半隔离,甚至自我封闭的状态,使很有市场潜力的资源难以开发、运送出去。五是近一些年来,一些县域经济国有企业改革、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而有力的对应措施,旧产业不能转换,新的技术产业不能建立,还出现了产业空洞现象。
由此可知,土地问题并不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客:那么,您认为突破现状、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对策应该怎么选择?
我:面对我国农村现状问策,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致性的看法。一般认为,突破现状、发展我国农业的对策就是现代化,并且提出了许多主张。
有人说,在稳定现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明晰土地产权,允许土地自由流转;着力调整政府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支持方式,加大对国家对农村基础建设力度;构建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引入现代管理机制,以流通为龙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管理成本,配置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新机制。
还有人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主张实现土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还有人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从而建议国家建立农业发展的高科技战略。
还有人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小城镇,实现农业工业化、城市化。
还有人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结构调整。
还有人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
还有人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
客:我听过你的课,后来读了你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你认为寻着科学发展的思维,要突破我国农业的现状,必须明确我国农业在整个世界农业经济格局中的坐标,于是您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世界在哪里,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在哪里,中国向何处去?我们在哪里,我们向何处去?
我:是的。科学发展,我理解首先是,要把握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向以及当前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特点,掌握那些应该遵循的共同规律,认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或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的错误和弯路。因此,要讨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不能摸着石头过河。有必要看看世界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正确地回答三个问题。世界在哪里,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在哪里,中国向何处去?我们在哪里,我们向何处去?遵循科学的思维、科学的实践。
我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一书中,讲了有这样三大方面:一是当代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二是当代世界农产品消费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三是主要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先说说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总的说,当代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明显地呈现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点。归纳起来:
一是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主要是基因研究,突破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界限,发展了转基因的育种、养殖、生长以至于克隆技术,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快速发展;二是绿色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传统农业绿色技术向现代农业绿色技术快步转换;三是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农药技术、食品营养技术和药用农业技术向专业化发展,新型农药技术、食品营养技术和药农技术正在勃兴;四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高科技,推动农作技术和养殖技术向现代技术转换,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优化农产品质量技术和新资源技术、劳动安全及舒适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技术等,促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高科技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包括餐饮)走向工厂化、系列化、自动化;等等。
再说说当代世界农产品消费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归纳起来有这么几层意思:一是发达国家食品发展趋向饱和,发展中国家的食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二是食品消费结构由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醣)向营养、健康、长寿型发展,发展中国家家禽畜产品和奶业蓬勃发展,世界性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三是人们对食品、服装日益追求附加价值,越来越重视其产地、品牌、实用和审美性,世界多样化文化竞相发展;四是适应工作快节奏和竞争性,生活消费由家庭型走向社会服务型,促使食品加工、餐饮业、旅游业和服装业迅速发展;五是基于复杂的原因,一些国家农产品消费走向世界调节,另一些国家农产品消费主要依靠国外供应,使农产品市场呈现极为复杂、多变和激烈竞争的格局。
还有就是主要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的趋势与特点。一是种植业为主到农牧业生产并购的变化;二是粮食为主到结构性种植业的变化;三是畜肉为主到营养性动物食品生产结构的变化;四是专业化、集约化、一体化到产前农业、产中农业、产后农业并构的变化;五是城乡一体化到城市景观农业、社区农业、园艺农业、庭院农业、花卉农业的城乡并蒂农业结构农业的变化。近一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还出现了所谓“立体农业”,即根据生物的生育特点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的要求,在特定的范围内,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组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生态环境,而有效地利用平面、空间及其光、水、肥资源。
当代农业高科技的发展,当代世界农产品消费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主要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的趋势与特点,说明农业发展的新实践、新思维、新理论。农村农业、大地农业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餐饮业、旅游业和服装业,在急剧的分化和改组,人们对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当代农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特别是大农业、立体农业概念的更新,以及绿色食品、营养食品、快餐食品、旅游食品等等,都要求我们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以及指导农业的领导、农业工,跟上时代的节拍,形成农业全新概念、全新认识,树立远见、竞争和危机意识,因而研究一整套全新的战略、方针和对策,并创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能够与时俱进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同时,也告诉我们,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空前的困难、机遇和挑战。如果不是这样提出和思考问题,或者提出和思考问题不正确、不全面、不急切,就要贻误战机,造成对历史无可挽回的损失,而为子孙们造孽。
客:是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来这样看待我国的“三农”问题,思路就明晰多了,科学的视野和立体思维、系统思维,就会把我们的问题看得重多了,真正建立起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思考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出路应该正视的基本问题,以你的看法有哪些?
我:从南街村参观回来,我在网上连续发表了道,应一些网友的要求,为了回答了有关提问,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思考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出路应该正视的几个基本问题——答读者读拙作<南街村系列告>的来访》。文章说从南街村以及其他许多地方的经验来看,思考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出路应该正视的基本问题有以下五点:
第一点,必须明确我国农业的现状,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和一定的进步,但其本质还是分散的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因此,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不适应;与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不适应;与我国经济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社会进步不适应。三个不适应的关键,还是小农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概括起来就是,我国农业的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小农经济。这就是我国农业经济的根本症结之所在,也正是这种城乡二元经济、城乡二元分治,制约和阻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这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就抓不住事情的本质,找不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门径,也就模糊了国人的奋斗目标。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陷入实用主义和事务主义,就会按下葫芦起来瓢。事实正是这样: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的农业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单边恶化倾向和“不增产也不增收”的双向恶化趋势。1984年搞结构调整,导致粮食短缺,于是到1994年,为了保证粮食上来就采取压缩农业生产结构的方法,新世纪初又回头扩大农业结构,压粮食生产。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生产并未形成一种良性的均衡关系,倒有一点玩“跷跷板”之嫌。
第二点,必须明确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农业产业转换即农业由单一性的经济结构向组合化、高级化转换,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回避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这就是所谓“三农”问题的本质所在。如果只是奢谈农产品供应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那就大大降低了“三农”问题的本来意义,必为后人取笑。
第三点,完成农业产业转换,面临五大紧密相连而互相制约的任务:
一是改造传统的家庭全能式的小生产为具有地区优势的区域化分工条件下的专业化大生产,形成区域规模、地区特色的现代大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和转换;
二是改变农民个体“入市”的方式,促使农产品的规模经营,形成资源的合理布置和良性循环,组织新型农产品大流通,实现农产品与国内外两大市场贯通;
三是发展并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力,强化农业的自然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使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四是在农业的转换、提升中,促进农民在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不断改善和提升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提高同步、农民共同富裕。
五是在农业的转换、提升中,促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促使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完成产业革命,实现我国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转换。
第四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农业的发展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的各种形式和措施,既要兼顾目前的利益,又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使农民群众从现实生活中体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要看到未来共产主义的光辉前景,而不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搞私有化,保护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旧农业。
第五点,必须寻求一种组织方式,将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有机地链接起来,形成载体和运转机制。这种组织形式,应该具有这样的要求:一是符合农民的现实和长远的利益、农民可以接受;二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性凝聚力和扩张力;三是可统帅性,即把以上五大任务衔接起来;四是世界共性,即符合经济发展的世界潮流;五是可操作性,即这种操作具有可切入性、推动性和扩展姓。
显然,这种组织方式,除了将农民组织起来,别无其他选择。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些同志只看到我国农业合作化,因为曾经操之过急所发生的问题,而把农业的集体化道路,当作糟粕,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
这些观点,我认为是站得住的。
客:我同意你的看法,小农经济同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是绝对连接不起来的。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如果肢解我国集体经济,非要强调个体农业万万岁,那就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背道而驰。
我:对极了。干什么总要讲点道理,而且是硬道理、大道理,处以公心的道理,符合政治经济学、市场学、营销学、管理学的道理,还要符合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道理。因为小生产经营单位——农户,低产出,只能有一部分生活剩余的产品或小量的其它商品,通过挎篮、提框、肩挑或小车,直接拿到市场去出售,既不能满足需要,个人也无力应付市场风险,又难以保管或者深加工。所以,每个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担负起两大风险:一是自然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是价格风险和竞争风险)。谈什么分享加工、储运等新的增值而产生的那份新的更丰厚的利润。
农业发展需要大市场,但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因为小生产、小经营、小流通,是建立不起来市场体系的;离开农业的重组花大价钱建立的所谓大市场,也往往是有场无市,徒劳无益。各地都有这样的教训。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而科技需要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和派用规模的巨大科技需求拉动和推动,但是小农经济永远也创造不了这样的奇迹,更与高科技无缘。
农业的发展要有城镇为支撑,而城镇本身就是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同城镇不对称,也就无法接受城镇的支撑,猪肉事件的波动就是这样的教训。
农业的发展要有工业来支援,不错。然而,现代高科技,使我国的一大片城市工业企业在国企改革中丧失技术转换而被摧垮,一家一户又怎么接受工业产品和相应的工业技术,更何谈高新技术农业的新型工业建立。
结构调整当然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然而固守于一家一户的单干,这样的调整,只能是空话连篇,自欺欺人,或者也只是抱守残缺,做些一时一事的小调整,而无关于宏图大计。
所以概括起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小农经济,主要矛盾是农业的小生产、小市场、小流通同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
客:那么,打破小农经济,不是也可以通过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转来实现吗?
我:当然可以,不过,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并非创新之路。因为这是一条通过两极分化、使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多数农民失去土地,进而失去根本的生活条件和能力,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去充当少数人的雇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小生产、小市场、小流通的农民,经不起两大风险的打击,必然贫富急剧分化;同时在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刺激下,一些人最后不得不沦为乞丐或娼妓,甚至走向偷盗、抢劫等犯罪的道路。这是一条需要时日、充满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目前的情况,这还是一条使中国共产党更加走向腐败的道路,不言自明。
客:那怎么行啊!
我:是啊!问题又回到了我们最初的谈话上来了。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走西方的老路,通过土地、劳动力的自由流转,推动两极分化、实现土地集中,进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社会化,必将导致大部分农民流离失所,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工人、一些人最后不得不沦为乞丐或娼妓,甚至走向偷盗、抢劫等犯罪的道路,因此,这是一条失去农民、失去农村、失去农业的败亡之路。小岗村就是一个典型。小岗村通过30余年的分田到户单干,在国家倾注物质、精神支持下,也未能走出贫穷的深渊。用土地、劳动力的自由流转这种办法,也救不了他们,可能反而使他们更加两极分化、土地荒芜、民村不成为民存了。我建议你好好看看有关这方面的道。试想,如果全国都像小岗村那样,许许多多农民回不了家,没有后路可退,没有立锥之地,在全国蔓延起来、积聚起来,社会问题也就必然随之而来,还有什么安定、和谐可言。
客:那么,中国现在还要延长联产承包制,只能在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您怎么看?
我:对于联产承包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问题已经凸现了。于是,山东、湖南、江苏、黑龙江等地的农业基层干部和农业工,就提出了联产承包制未能改变我国的农业小农经济的状况,必须发展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创新,认为应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人们把它叫做农业产业化。为此,人民日的记者下乡采访,热情讴歌这种新的改革。人民日还在1995年12月11日,发表了《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但是,由于这些做法,突破了联产承包制,被一位资深的领导干部出面横加指责,因而,各地只能背地里搞。应该说,正是这些创新和努力,才避免了我国农业的大滑坡,而极大地为改革开放增光添彩。因此,可以这样说,现在阻碍我国农业的发展,就是那么一些脱离实际的人,为了忠于总设计师的农村联产承包制,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造成的。
客:你讲到这里,使我想起了毛主席1965年同张平化的谈话。毛说:“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见马社香《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
我:是啊,这里确实有一个站在谁一边、为谁着想的问题。这个问题弄颠倒了,就会铸成历史大错。解放思想,需要放下包袱啊。什么是包袱?包袱就是那些来自主客观的盲目性、狭隘性。
2008-10-18 于哈尔滨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