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吗?
在上一篇文章(“小岗模式”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吗?”)结语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岗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剖析的。
本文即对此进行探讨。
为什么“大包干”在小岗村能取得如此大的推动力,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6万斤一下子猛增到1979年的13.2万斤?(数字源自1994年3月4日《人民日》《在史诗中裂变的小岗村》)“主流”的结论是:“中国没有懒人,所谓的懒人是由于制度”,那就是公有制不如私有制!然而在全国推广“大包干”后,实践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粮食增长幅度不但没有提速反而有所下滑!原因究竟在哪里?也就是说,小岗村为什么没有代表性?小岗村和全国大部分农村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看看小岗村,同是那一片土地,在集体经济体制下,他们一年只生产出了3万多斤粮食,而分田单干搞个体以后,产量立马翻了将近两番!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那只能说明, “为集体干,出勤不出力;为自己干,不怕掉脑袋”!这就是所谓的“小岗精神”!但长期以来,主流的说法则是,小岗村是改革的先锋!小岗精神就是勇于改革,不怕掉脑袋的精神。
那么小岗人究竟是在什么精神指导下跨出这一步的呢?
1978年,凤阳地区的各个生产队都在实行“包产到组”,即把生产队划分为几个组,虽然生产单位缩小了,但“组”仍然是集体,没有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容易得到政府的认可。小岗因为宗族因素,父子反目,兄弟阋墙,内部不团结,分了几次组也未分出个结果来。我们看看“大包干”的带头人,大包干时代的小岗生产队的队长的严俊昌是怎么说的吧:“刚开始我们打算,一个生产队分成两个组,如果积极性高就接着干。但分两个组还是有小集体,多少还是有一点矛盾,有些出勤不出力。后来两个组分成八个组,生产队一共120口人,18户,8个组分干就是基本到户了。但还是不行。最后就彻底包产到户。” 于是包产到户成为了小岗“内讧”的无奈选择。而且一直到后来这种内讧仍愈演愈烈。“大包干开始时村里没有一个反对的,后来日子过好了,争权夺利,18户人家闹了那么多矛盾。”20多年以来,围绕着那张著名的按着红手印的契约的真伪,当年的生产队长严俊昌与副队长严宏昌这对堂兄弟之间爆发了长时间的争论。严俊昌指责后者根本没有在契约上签字,并且在中央媒体到来的时候伪造了一份,后者则说严俊昌当年并不同意分田到户,不是“大包干”的创始人。 凤阳县的官员对这样的争论习以为常,认为无非是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宗族矛盾的体现。可见小岗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完全是出自一种小农意识的私欲和离散性,是一种文化意识落后的突出表现。
对此,我不想以《南都》那种以极左的标准,煽动的手法去砍杀小岗,相反我认为,他们当时的选择虽然是无奈的,但也是实事求是的,对于小岗来说是有效的,对于同小岗类似的落后村队来说也应当是允许的。但问题在于,把小岗作为一个政治符号,在全国强行推广,砍杀中国几乎所有的(98%)集体经济,无论搞得好的还是搞得不好的,统统砍杀!典型的大寨大队就受到了五轮“工作组”的强行轰炸!其实当时在多年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许多农民的觉悟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集体经济都搞得很有基础、很有规模,据我们的了解,面对着集体经济的解体,集体财产的拆分,许多农民都痛心的哭了!此后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种私有化运动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是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所以有人说这是在向落后看齐,是一种倒退也不为过。
而且,这种倒退不只是经济模式的倒退,也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的坍塌!
现在我们清楚地看到,所谓“小岗精神”正是一种典型的自私落后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不只是对集体经济的阻碍,同时也是对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抵触。所以,毛泽东早就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现代的经济社会早已不是过去的那种自然经济时代,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在大部分范畴都是无法适应的,必然惨遭淘汰。人,也不再是个别的自然人,而是社会人。这就需要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进步。这也是现代文明的核心内容。同样,谁不适应这样的社会,谁就要被社会淘汰!微观地说,公司招聘员工,也要考察你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这实际上也就是集体主义精神。所以那种自私愚昧落后的精神不但不能代表先进文化而只能是一种落后文化的代表!我们不能不认为小岗精神正是这样的代表。
针对这种现实,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承认这种现状,给他们以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要加以教育、改造和提高。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突出的三农问题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有很大关系。首先,他们不能适应市场,也根本没有能力去调研市场,种什么,用什么,只能跟风趋势,所以经常出现“卖粮难”“卖瓜难”,甚至大量堆集霉烂,辛辛苦苦丰产不丰收,还连带着影响到下一季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许多农村抛荒田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也说明,光有农民个体的生产积极性没有整体的组织性,生产也是很难发展的。二是科技推广难,传播速度慢。新的科技成果和生产知识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及时掌握,农民自有的新技术也很难推广,而只能依靠一年一度的缓慢的近亲传播。三是农村工业,这是农民致富的关键和重点,对此,一家一户的农民则更无能为力了。成功的乡村企业也是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才得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所以我国农村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然要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走上这条道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两极分化,让土地向少数大地主手中集中,即使我们撇开“主义”不谈,这也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世界的发展不会停下来等我们。而另一种既快又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走新型的集体化道路。这也就是说,当前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现代文化意识,不能再让他们沉湎在落后文化意识的潮流中。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天的小岗人也已经自觉地认识到,他们需要第二次思想解放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