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与现实:为什么赵本山的“最佳小品”多与骗人有关
娱乐与现实:为什么赵本山的“最佳小品”多与骗人有关
云淡水暖
在正月十五的央视例行晚会上,例行地颁发了各个门类的“最佳”们,而不出草民所料,赵本山、宋丹丹主演的小品《策划》再次“例行”地获得了语言类的“最佳”,对此结果,网络上有人说郭冬临的《回家》更加值得期待,草民在电脑旁边听到外间的电视机中宣布赵本山、宋丹丹的获奖时,传来了稀稀落落的掌声,有点英雄迟暮的感觉。
草民回顾一下这位据说连续9次之多 获得春晚“小品王”称谓的腕儿的作品,看到一个颇为“有趣”的特点,从2001年到2007年7年的春晚,赵本山主演的小品中,除掉2004年《送水工》、2006年《说事儿》之外,有5次的节目:2001年《卖拐》、2002年《卖车》、2003年《心病》、2005年《功夫》、、2007年《策划》,都与“忽悠”有关,看来在其9次获奖的节目中,“忽悠”也占了大多数。
什么叫“忽悠”,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儿——骗,剧情往往是范伟扮演的“实诚人”,在赵本山扮演的“聪明人”或者说“大智若愚人”的忽悠下,左骗右骗,上骗下骗,前骗后骗,“实诚人”头晕脑胀,找不着北,掏钱买骗子的“拐”、“车”,今年的内容有所“突破”,牛群替代了范伟,但还是离不开一个骗字,“策划”了一个“公鸡下蛋”的“广告”。
有道是艺术“源于生活”,赵本山这么多“出彩”的重头小品,在一年一度的春晚隆重推出,是否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一种窘态呢,老赵能够将这些东西信手拈来,是不是隐喻了社会的骗子现象的泛滥。当人们在“受骗者”被骗后还茫然不知的情节中哄堂大笑的时候,诸位环视一下四周,自己是不是也有被骗或者被骗子诱导的历程呢。在小品带来的愉悦淡去之后,人们是不是应该审视一下这个骗子无处不在的环境,打上一个寒噤。
草民的手机上,几乎天天都有骗子短信的骚扰,严重的时候一天有十数个,媒体上上当受骗者的新闻不少,与平民生活相关的如假食品、假商品、假币、假药…这些只不过是小小的、“粗陋”的。还有“高雅”的,道貌岸然的、气宇不凡的、理直气壮的,后果“恢宏”的,比如央视曾经报道的几位据有上亿、数十亿资产的富豪贤达的触目惊心的骗术。
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在获得巨额金钱、财富之后,就被冠以“因为掌握了先进生产技能,所以就先富了”的光环,再有“私有财产无论是否合法都要保护”的大声疾呼,骗的成本低,得手后追究不力,当然颇具“模范效应”,老赵也当然就信手拈来了,不知道是老赵的悲哀还是现实的悲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