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金金复成沙——论迪拜塔的倒掉
聚沙成金 金复成沙
——论迪拜塔的倒掉
当我坐在车上, 看着中广传播的移动电视。自然比颠簸中信号的不好的车载移动电视要好得多。而且还要丰富的多,我拨到中央财经频道,一条消息把我震惊了——迪拜财 政 部前日宣布透过发债,从阿布扎比政 府持有的两家银 行筹集50亿美 元,但负 债590亿美元的迪拜世界未有受惠,财政部要求其债权人允许“暂停”偿还债务 。
我深知迪拜的特性:位处波斯湾畔的迪拜,半个世纪前因产油而发达。但石油蕴存量并不是无底油库,过度开采不免日益萎缩,目前其石油出产收入只占阿联酋的百分之二。面对类似香港天然资源不足的掣肘,迪拜近年积极推行经济转型,减少倚赖石油,加强传统的港口和贸易发展,力争成为商业枢纽和中东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所以他的背后的基础无疑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没有石油作为坚强的后盾,这比阿联酋的其他部分差的远。
分析人士指出,迪拜违约风波本质上是这轮金融危机的延续,其源于迪拜前几年不切实际地大举借债发展房地产、旅游和金融业,最终在全球危机爆发后出现资金断裂。
其实让我害怕和震惊的不是迪拜的债务,因为虽然迪拜世界背负了巨额的债务,但是他的背后坐拥一个巨大的实力的阿联酋,他的阿布扎比财团 他的石油都可以使他度过难关。其实迪拜的危机只不过是 金融危机的延续,最近猛烈的反应只不过是媒体炒作和折腾的结果。这个所谓的危害被夸大了,当然损失是有的,但是说成为引起第二次危机的最后一根稻草,显然是夸大其词的。
其实,在这个时候,最该警醒的使我们中国。仔细来看,我们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迪拜何其相似——国家的发展全是依靠在投机资本和不实际的上。可怕的是,我们的饼摊的太大,而且对民生的负面刺激也不少。人家有石油,有美元,人家国家小。可我们呢?
如果我们做到则何种模式的末端,后果难以想象中国人民大学黄卫平教授的曾说“在这个世界上凡是靠房地产拉动的国家,结果没有不是崩盘的,世界老大美国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结局是崩盘;世界的老二日本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结局是崩盘;世界经济中间早已把中国的房地产列为崩盘之列,这次下滑完全归结为错误的房地产政策造成的。在世界上大概只有德国逃过这一劫,凡是这个地球上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国家结局都是崩盘,尤其当房地产和金融紧密结合成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时,不崩盘那简直就不是经济。”
当泡沫累积起来时,人们谈论的不是泡沫下面有多少啤酒,而是泡沫还能吹多大,但是,当突然有人开始关注泡沫下面还有没有啤酒时,泡沫的破灭之日就临近了。
中国房地产业与金融的捆绑,比迪拜更严重。根据央行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6.21万亿元,如果算上房地产业的社会集资,数 额更大。而庞大刺激经济计划所耗用的资金更为惊人。国内学者研究认为,2010年,我国地方债务的总额将超过10万亿,而国内的研究机构则认为可能超过 13万亿——这仅仅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还没有计算中央的债务。回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密集的基本建设投资后,留给了银行超过3万亿的坏账,大型国有银行处于破产边缘——而那个时候的基建规模比现在要小得多的多。中国 为了解决这3万亿坏账,付出了巨大代价。而现在,要豪华的数字,还是要民生;要表面的奢华,还是要民众的幸福——这不是哈姆雷特要面临的问题。当中国的物价绝对水平超过欧美,以挤压民生为代价支撑起来的增长模式还有多少空间可施展?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4万亿在资本市场搅来搅去,在投机市场进去进出。四万亿吹出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泡沫。当繁荣退潮时,会留下什么呢?
迪拜,一个沙漠之中的城市,借着投机市场的繁荣,聚沙成金。又因资本市场的没落,金散为沙。这个循环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