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面对台独势力,当政者要有历史敬畏感

2025-02-23 文摘 评论 阅读

当政者要有历史敬畏感

何谓敬畏,就是又敬重又害怕的意思,对历史的敬畏感就是树立对历史又尊重又害怕的观念。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持续性文明,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政者有历史敬畏感,所谓“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有此意识,使其决策出发点,往往是“以史为鉴”,追求光耀千秋,而怕遗臭万年。当政者这种历史敬畏感,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远源流长。

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和政治家在治国理政中,非常重视并善于从历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周公辅佐成王时,说:“我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所谓“殷监不远”,终成就周王朝几百年基业。唐太宗李世明曾说:“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是为将来之戒。……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并明白了“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终有我中华皇皇盛世。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造就了无数英雄人物: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诸葛亮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夏明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种历史敬畏感,也使我中华百姓具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

无可否认,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也出了些凡事从私利出发,从小集团利益出发的没有历史敬畏感的民族败类。秦侩以“莫须友”杀岳飞,终致国破家亡;慈禧“宁与外人,不予家奴”终于终结清王朝历史;汪精卫卖身投敌,与敌为友;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致中华子民血流成河。这些没有历史敬畏感的当政者,虽得逞于一时,但终落历史骂名。

人民领袖毛泽东对历史是非常尊重的。延安时期,就要求全党读《甲申三百年祭》。由于强烈的历史敬畏感,使他在立国之初,就力排众议,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在困难时期,打响了中印自卫反击战;面对强敌,发动了珍宝岛自卫反丰击战;进入老年,仍打了中越西沙之战。由于强力的历史敬畏感,使他在同苏联关系最好时期,也没有划定中苏边界。由于强烈的历史敬畏感,使他冒着自己粉身碎骨的危险,也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今天,作为毛泽东事业继承者的中国共产党的当政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美国的疯狂打压,面对猖獗的台独势力,面对日本欲强占我东海的狼子野心,面对南沙群岛被吞食的局面,何去何从,已到了该果断决策的时侯了。不管怎样决策,但有一点是必须明白的,就是当政者必须对历史要有敬畏感,以免作出错误决策,给中华民族留下万古遗憾。

戒之、慎之,决策者们!

标签:历史   敬畏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