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回缺失的信仰--央视电视剧《毛岸英》有感
唤回缺失的信仰——央视电视剧《毛岸英》有感
2010-11-04 来源:榆林日报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毛岸英》是国内首部讲述毛主席之子毛岸英一生的电视传记片,伟人之子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全景展示在观众面前,这部为纪念毛岸英牺牲60周年、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而创作拍摄的电视剧,细腻地展示了毛泽东和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毛岸英与母亲杨开慧、与妻子刘思齐、与兄弟毛岸青的美好亲情。剧目中伟人之子的生活、精神境界、情愫深深感动了很多观众,也唤回时下许多人心中淡漠或者已经开始缺失的信仰。
信仰,总是与人类的高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怀着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信仰,毛岸英和他的亲人在父子间、母子间、兄弟间不仅有着和别人一样的温情,更包含着不一样的大爱。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都被物化,包括爱、善、追求等等这些价值。央视适时推出这样一幕大剧,再一次向人们彰显在信仰的追求中人的崇高,并引导人们把这样的生活和价值观落实到心灵、行为中,而最终成为这个社会的公民习惯。
毛岸英有个特殊的身份,就像剧中频繁出现的那句台词:“谁让我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他有个几经磨难的童年,他要亲历母亲被杀害的惨景,他要在上海滩流浪6个年头,他要在苏联颠沛流离整整10年,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出生入死,一直打到柏林。回到父亲身边后,毛泽东没有给他封官,他们也没来得及享受父子团聚的欢娱,而是被派到农村和穷苦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上“农业大学”。新中国成立,他又迫不及待地投身到工业建设当中。抗美援朝开始,他又前往前线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最后牺牲在异国他乡……毛岸英呢,也没有以“太子”自居,他乐于当农民、乐于上前线,不仅在大多数时候同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没有什么两样,在危难关头更是冲在普通老百姓子女的前头!
在“我的爸爸是李刚”引发的网络批评狂潮中,人们对“官二代”“富二代”引发的有关话题都在思索和探讨。那些为人所诟病的“官二代”们,有“子承父业”型,依靠父亲的权利被千方百计地安排在当官为宦的岗位,成就“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业绩;有“大树底下好乘凉”型,仗着父亲的权利经商办企业,捞得钵满盆盈,成为年轻的“商界才俊”;更有些无所事事,打着老子的招牌,花天酒地、醉生梦死、骄奢淫逸,过着寄生虫的日子;最让人不齿的就是借老子的大权,成为“‘我爸是李刚’我怕谁”的恶少“衙内”;那些在老子的娇纵支持下,横行一方、鱼肉城乡,极具危害性的“官二代”黑恶势力,也会隔段时间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毛岸英》一剧则不仅真实再现也展示了一个模范的“官二代”形象,他对时下社会的启示是巨大的。
人本身是具有感情的,《毛岸英》中的父子情深也是剧中的一个重要看点。所以,我们要说,官员宠爱自己的儿子,以自己的努力为子女铺垫发展之路本应是符合常理的。他对自己子女成长不闻不问,反倒是一种反常和病态。我们要提倡的是,爱,要在法律,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为孩子开辟更好的舞台、提供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官二代”的父亲们,怀着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信仰,大爱不仅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还要在千万个别人孩子的身上体现。相信作为一个父亲,毛岸英的成长轨迹中一定有毛泽东的指导痕迹,单就从种地、进厂、参军这些履历就知道,毛泽东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多大的期望。在毛泽东心中,锻炼儿子,让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得更远就是他最大的期望。但在今天,有多少官员父亲会让自己的子女从基层做起,从当农民当工人做起呢?有多少官员恨不得利用手中的特权让自己的子女坐上权利直升机,有多少人按照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让自己的儿子享受着无限的特权?
《毛岸英》在中央一套的热播或许就是一种无言的信号,这个社会需要怎样的“官二代”不言而喻。一个人居高位,能够时时刻刻想到人民,能够时时刻刻做出表率,不是喊几句口号和流点眼泪能够做到,关键要看他是如何做的,平等中见伟大,平凡中见高尚,才能真正体现共产党人的情操和信仰。
毛泽东和毛岸英走了,但是他们那自强不息,自我激励,平等爱民,对自己严标准、高要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的伟大情怀将永远留给人们,愿我们的党员干部铭记宗旨,学习岸英的崇高品德,树立起崇高信仰。(记者李苗苗)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