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云淡水暖:绕不开的“运十”

2025-02-21 文摘 评论 阅读

绕不开的“运十”

云淡水暖


两会期间,新华社发了一则电讯,“中断30多年再启动 中国重燃制造大型飞机的梦想”,说到“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大型飞机研制项目。这是中国继上世纪80年代首个大飞机制造项目——‘运十’下马后第一次公开宣布要造大型飞机。”,一时间网络上反映热烈,大有此信“相闻恨晚”的感觉。

草民注意到,记者一开头就提到了一个似此相似燕归来的名字“运十”,为什么提到“大飞机”就会想起“运十”呢,照道理,“运十”是一个“失败”的产物,“败军之将不言勇”,已经是过眼云烟的东西,能够带来什么感受呢。

记者写道“中国早在1970年8月就开始自主研制举世闻名的‘运十’大型飞机,仅比欧洲的空中客车起步晚两年。10年后,‘运十’首飞成功并获得了海内外航空界的一致赞誉,至今堪称中国航空工业的经典之作。 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运十’项目最终黯然下马。原中国航空部飞机局局长胡溪涛曾表示:‘如果‘运十’没有被迫停止开发,也许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一流的航空工业大国了。’”。

“种种原因”,再加“如果”,就2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过去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始终无法成为现实,在此期间,中国的航空工业经历了“市场换技术”、“技术合作”的两大实践。

记者在同一篇电讯中欢呼“2005年底,中国首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航程喷气支线飞机ARJ21全面转入试生产,…这个中国花费了50亿元研发出来的飞机已获得41份定单,…被视为中国民用飞机制造的‘起跑线’”,这条“起跑线”似乎划的晚了点,距离也短了点,如果当年“运十”的那条“起跑线”不被黯然抹去,那就绝非是中短航程喷气支线飞机而是远程干线飞机了,实际上在一个历史的高度看,这条“起跑线”回到了30年前的原点,“运十”研发用了5亿人民币,如果再继续投入50亿人民币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肯定不会是中短距离支线飞机这么简单了。

有人说,当时国家“穷”,“运十”的投入是无底洞,是“明智”的放弃,可是,就在“运十”下马的同时,大规模的采购外国飞机的动作就开始了,据统计,仅一九九六年和一九九七年,就购买了三十三架空客和五十架波音,价值五十亿美元。如果从这些购买行动的“牙缝”中每年挤出这么点“余渣”,比如一千万美金(一亿人民币)在“运十”的基础平台上搞自主开发,20年下来,所积累的经验和创新,怎么也比重新搞“起跑线”强。在网上看到有南航的学生说,“运十”作静力试验的样机被废弃在校园的地上任人践踏,实在可惜。

记者还欢呼“中国也通过与空客、波音等国际飞机制造商的技术合作逐渐参与到全球性的大型客机生产线中。 从1980年美国麦道公司与中国合作建立第一条大型客机生产线,到今天空客宣布在中国设立A320飞机总装线,20多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不断向国外先进飞机制造公司学习的全过程。”

记者照道理还应该有些愤怒,因为正是空客、波音、麦道这三家公司,通过“见证了中国不断向国外先进飞机制造公司学习的全过程。”,把中国的航空工业狠狠地涮了一把,一是白白浪费了20年光阴,二是大量宝贵外汇如同扔进了水里,“运十”的设计者之一程不时教授写道“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航空工业把振兴的希望寄托在‘MD-90’(麦道公司)和‘AE-100’(空客公司),这样的和西方合作的项目上。但最后得到的,却是来自长期的商业伙伴——波音和空中客车,赏给的两记重拳。‘三步走’发展战略就此彻底失败。”,而当时中国装配加工的20架MD-90飞机的原材料已经全部采购入库,按当时价格3000多万美元一架计算,库存价值5亿美元。中国民航一口咬定“我们不采购停产的飞机”,近50亿人民币的库存零部件,至今无人问津。

网络上有一篇资料,记载了ARJ研发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三位参与了“运十”研发的老专家,其中一位老人赵国强说“不给运十‘'平反’,中国民机工业就没有希望!”,据说赵老参加“运十”项目的时候,年方33岁,为中国的大飞机奋斗了一辈子,至今还站在“起跑线”上,其心情可以理解。赵老有理由骄傲与痛心,因为据说20年前的运十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保持着下列记录:

运10飞机是第一架国产涡扇发动机旅客机 ;
运10飞机的客舱按高密度布置最多可达179座,是国产飞机中座级最高的飞机;
运10飞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10吨,是最大的国产飞机;
运10飞机最大航程长达8300公里,是飞得最远的国产飞机;
运10飞机最大时速(真速)达974公里,是飞得最快的国产运输机;
运10飞机的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是飞得最高的国产运输机 ;
运10是第一架按英美适航条例(CAM4b和后来的FAR25部)设计的国产飞机;
运10飞机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运输机…

然而“平反”似乎又“无反可平”,因为根据目前的资料,原因是“种种”的,有人说是“政治”,有人说是“经济”,有人说主管部门的官员曾经反问参加会议的“运十”专家:引进一种国外飞机,有200人次的“出国考察”机会,“运十”有什么?

“运十”当然提供不了“出国考察”的机会,但是,“运十”研发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坐在包装箱改成的“办公室”内,用报纸裹住手臂和小腿,抵挡蚊虫叮咬坚持画图、写软件,所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是无法绕开的。

“运十”已经成为过去,但在中国的航空工业史上,“运十”是绕不开的。

标签:飞机   中国   国产   航空工业   公司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