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建议查实国家粮库有无虚报
袁隆平建议查实国家粮仓让谁惊?
2008/03/13 09:57 来源:发展论坛
网友话题关注:袁隆平:建议查实国家粮库有无虚报
“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袁隆平说,由于国家对粮库有补贴,所以虚报后可以冒领这部分补贴,另外,空的粮库还可以转作他用,用以谋利。虽然我们国家也有相关的查验制度,但下面往往有机可乘。“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粮食,建议国家好好查一查!”袁隆平建议,检查时应该“微服私访”,不走官方渠道,“不定期随机抽查,才能查出真实情况。”(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友热议:
新华网友:121.70.255.*
实在是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国家粮库如果有假,必将危及国本,故一定要查实。
新华网友:122.140.19.*
袁隆平先生为中国和人类的吃饭问题做出了无以伦比的贡献,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他一贯忧国忧民,令人肃然起敬,这里又提出国家粮食库存有无虚报的问题,正好提到点子上,也提得正是时候。“老鼠仓”现象绝不能再拖延了,需从速彻底清查,对严重虚报者,严惩不怠。
新华网友:121.28.80.*
我们要擦亮眼睛,看穿“粮耗子”惯用的伎俩:虚报库存,冒领储备粮仓储补贴,然后等待时机做差价……要逮住他们应从源头入手,形成严厉而慎密的监督机制,掐断勾引他们出动的利益“馅饼”。“老鼠仓”们该心惊了!
新华网友:220.176.130.*
袁隆平院士的建议非常好,上级对下级检查时应该“微服私访”,不走官方渠道,“不定期随机抽查,才能查出真实情况。”检查组敲锣打鼓的驾临早就给某些人敲了警钟,乔装打扮式的检查方能查出真相。当然,我以为此方法也不可走上另一个极端,官方渠道和“微服私访”应交叉使用,声东击西。
新华网友:218.28.24.*
“硕鼠”固然可恨,也希望有关部门监管好履行储备义务的企业,及时采取“以丰补欠”措施,适时与市场反向操作。当市场供给过剩时加大储备,做实储备;在市场供给偏紧时投放储备,平抑物价。
新华网友:116.1.68.*
近几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仍不高,二季改一季、抛荒和改种经济作物都不少见。粮食数字是否真实,的确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八九十年代农民家庭储粮多,现在情况迥异,不少农民认为够吃就行。由此可见粮食储备在生产和供给链条上的关键地位,千万不能也不允许出纰漏。
别让袁隆平再为存粮操心了
梁江涛 刊发时间:2008-03-13 光明网-光明观察
“国家粮库有无虚报?建议国家予以查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乃至国家安危的大事。从过去的“深挖洞,广积粮”,到如今严格规范
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国家一直居安思危,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而各级粮食储备库就是处于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最基础的设施,国家粮库竟敢玩起了“空城计”?这委实让感到后怕。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违反条例的法律责任。如果有国家粮库擅自动用中央储备粮,甚至将至腾空,转作经营谋利,那么,这是相当严重的违法行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予高度重视,及时采纳袁隆平的建议,赶紧针对上述现象进行查实,如有,立即依法严肃处理,问责到底。如没有,权当是一次提醒与警示。
不管检查的结果如何,笔者还是觉得,“查一查国家粮库有无虚报”这样一个关于储存粮食问题的建议,由一个解决种粮问题的78岁老科学家提出来,有点儿说不过去,相关部门应该从中反思点什么,一丝不苟地管好国家粮库,让袁隆平放宽心,别再为存粮的事操心。
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粮食?
2008-3-12 15:24:39 红网
“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说,由于国家对粮库有补贴,所以虚报后可以冒领这部分补贴,另外,空的粮库还可以转作他用,用以谋利。虽然我们国家也有相关的查验制度,但下面往往有机可乘。“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粮食,建议国家好好查一查!”(2008年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民以食为天!国家粮库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关乎着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虚假,国家不可一日无粮。其实袁隆平院士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其他地方也早就显现出来了,只不过是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制度,中央储备粮的利息和保管费由中央财政开支;地方储备粮利息和保管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开支。库存增多就会增加利息和保管费,于是一些储备粮库,为了套取国家的利息和保管费,往往在存储量上做文章。这就是产生袁隆平院士讲到的一些地方粮库是空的根本之因。有报道说,预计国家粮食库存在500亿公斤以上。然而,我对这个库存量却持有怀疑。怀疑的原因就是像袁隆平院士所谈到的地方粮库是空的,那么,全国又有多少粮库是空的?曾被查出的富锦市粮库就是一个例子。富锦市粮库是黑龙江省21个国家粮库之一,四次集体作弊,采取虚购、虚销国家储备粮、保护价粮41570吨,骗取国家政策性补贴339万元,同时套取农业发展银行贷款3967万元。
粮食问题,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所以,我非常赞同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所说的,虽然目前中国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6年10月发表的报告指出,全球正面临3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现时有40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他们急需国际社会提供粮食援助,否则极有可能面临饥荒。有科学家计算,1999年时全球粮食产量可养活全球总人口大约116天,但到现在就只够苦撑57天,低于一般的安全水平。也就是说,世界粮食也趋向紧缺势态。
中国农业是脆弱的农业,仍然是靠天吃饭的农业,连年丰收很大的原因是我国没有发生特大的自然灾害,而一旦碰到1998年那样大的洪涝灾害,就显然要大面积减收。人不能胜天,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忧虑。
邻国印度的粮食危机,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但这个国家却在2006年出现了粮食危机。报道说,印度进口小麦300多万吨,印度专家称,此举可能会暂时缓解印度面临的粮食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印度的粮食安全(2006年8月1日《人民日报》)。印度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耕地,气候条件优越。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也一直为本国能够自给自足和拥有丰厚的粮食储备而骄傲。但是现在,印度需要大规模进口粮食了。中国和印度一直是世界上经济进步和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经济的大规模扩张,必然带来土地的重新配置和重新利用。粮食作物的低廉价格和农村长期对城市的经济输血必然导致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的降低,就这一点而言,中印两国农民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基本都是一致的。
事实上,我国粮食总产要大增产很难,这是因为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水资源在萎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都给粮食丰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有数据表明,1996―2005年间,我国耕地从19.5亿亩减至18.3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333万亩,每年减少幅度在0.5%以上,未来逐年减少的趋势也难以逆转。因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粮食损失约120亿公斤。
有句古话:“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中国不可一日无粮,这不是危言耸听。所以说,对袁隆平院士提出的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对待!
袁隆平的“项庄舞粮”“意”在什么?
网友:亦菲
2008年03月13日09:1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查实国家粮库有无虚报”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3月1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发出的郑重建议。有“杂交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发出此声音格外引人注目。
成语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们耳熟能详。袁隆平此举似带有“项庄舞粮”的味道。那么,其又“意”在何处?
袁隆平提出一个问题,有人向他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尽管此粮库空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查实。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粮库虚报、粮食犯罪问题时见发生却是不争的事实。点击网上“虚报粮库”四字,立马弹出120多条消息,时间从1998年一直延至时下。其中,被视为湖南鱼米之乡的商品粮基地益阳市资阳区粮食系统“粮老鼠”职务犯罪等案件就令人触目惊心。据悉,当地检察机关近年查办该区粮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达16件28人,其中“守粮官”变成“粮老鼠”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其特征是“利用难得的国家粮食政策虚报陈粮代粮损耗,虚报仓库基建维修费,掠取国家大量专项资金”。其中,1996年以来,仅资阳区、南县粮食局及小河口粮库,共向国家报灾损2次,陈粮、陈化粮报损2次,通过虚报套取国家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见中国法制网2008年1月16日)。
人们之所以关注粮库虚实,除了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经济问题之外,还基于一个众所周知的理由:粮食安全。不论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此次人大会议上温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方略,粮食安全从来都严肃地摆在各级官员的面前。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那句著名的“广积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无粮不稳”,都折射出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
诚然,讲粮食安全,既需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政策到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也要确保粮库储粮足额和优质。假若粮库处在空虚状态,一旦国家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出现粮食危机。而今,世界上一些因灾害因战事的国家就遭受着粮食困扰。因此,对粮库经常进行必要的检查核实,是防患于未然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的体现。
话又说回来。作为一个地方官,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似乎应成常识,为何在某些地方不断地冒出粮库空虚问题?个中无疑已透出一个问题,一些基层官员已染上官僚主义作风。其中,益阳检察系统分析“粮食窝案”发生的原因就有这般论述:当地还存在着审计不严,查处不力,监督流于形式等现象。而当地党委政府进行掩盖问题的所谓“善举”也使得“粮老鼠”胆大妄为,目无法纪。这就告诉人们,一些地方粮库空虚,反映一些地方官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袁隆平的“项庄舞粮”其“意”也很清晰,剑指官僚习气。官僚习气作虐,粮库空虚就有可能成为酷实。当然,“项庄舞粮”也有一个如何“舞”的问题,如果按层层上报思路恐怕难以发现问题。因此,按袁隆平所言的进行微服私访,不定期随机抽查就是避免官僚主义的锐利武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粮库空虚现象萌生,才能使粮食安全真正成为坚实的现实。
有感于此,笔者深为袁隆平的“项庄舞粮”叫好!
“微服私访”国家粮库确实有必要
2008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国网 作者:叶雷
“国家粮库有无虚报?建议国家予以查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如此说,同时他建议,检查时应该“微服私访”,不走官方渠道,“不定期随机抽查,才能查出真实情况。”(《中国青年报》3月12日)
袁隆平院士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已经有人向他反映,他也已经掌握了“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的事实。或许空的国家粮库只有袁隆平院士掌握的这两个,或许袁隆平院士掌握的这两个空粮库还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毕竟“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中国最大的安全问题,小心谨慎一点总没有坏处,查实国家粮库储备粮的情况确实有必要。只有查实了国家粮库的真实储备情况,我们才能对“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的喜讯高兴起来。
由袁隆平院士掌握了两个空的粮库,我想到了1998年朱镕基总理被骗的故事。当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安徽考察某粮库的时候,看到粮库满仓,管理员还说粮食多的粮库都装不下,朱镕基总理半信半疑,可每个方面告诉朱镕基总理的都是“这个粮库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当时朱镕基总理十分高兴。可后来,地方官员“狗咬狗”中披露了真相,朱镕基总理看的粮库其实是空的,总理看到的粮食全部都是连夜赶运来的,仅运输费就花掉了十几万。弄虚作假的风气,在中国依然存在,所以在目前也还只有“微服私访”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国家粮库之所以可能存在浮夸虚报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对粮库有补贴,虚报后可以冒领这部分补贴,同时,空的粮库还可以转作他用,用以谋利。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大监督、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还很不够完善,地方领导往往是只“唯上”,不“唯下”,以虚报浮夸的数字作为自己升官发财的“政绩”,同时,因为现在的领导干部、组织部门由于工作繁忙,要么不愿意“微服私访”,要么没时间去核查落实,所以地方官员才敢于虚报浮夸。因此,“微服私访”在目前是核实粮库最好的方法,但不是根本之策,根本之策还在于不断完善民主监督体系。
虚报浮夸之后,那些地方领导难道不怕“翻船”吗?他们之所以不怕,一是因为他们已经结成了一个腐败的利益同盟,虚报浮夸得到的好处是大家的,“同一个油锅上的蚂蚱”,相互包庇以求生存,这也正是许多虚报浮夸是在这些官员们后来的“狗咬狗”战争中才被揭露出来的原因;二是因为他们已经想好了万一翻船的应对之策,那就是“丢卒保车”、“丢车保帅”,寻找替罪羊,再用或明或暗的补偿让替罪羊心甘情愿,这其实也正是“一些公职人员已经被判刑了却还在领工资”的真正原因。因此,笔者建议,如果查出了由国家粮库虚报浮夸的问题,切忌不能简单地就问题处理问题,一定要“挖地三尺,刨根问底”。
袁隆平建议查粮库谁会汗流浃背
2008年03月12日 大河网乔志峰
大河网讯
“国家粮库有无虚报?建议国家予以查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袁隆平说,由于国家对粮库有补贴,所以虚报后可以冒领这部分补贴,另外,空的粮库还可以转作他用,用以谋利。虽然我们国家也有相关的查验制度,但下面往往有机可乘。“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粮食,建议国家好好查一查!”他建议,检查时应该“微服私访”,不走官方渠道,“不定期随机抽查,才能查出真实情况。”(《中国青年报》)
一早,是在某大型论坛上看到转载的这条新闻的,用的标题是《袁隆平提案让人惊出冷汗:查实国家粮库有无虚报?》。震惊到无以复加,赶紧找到原文,短短的新闻,足足看了20分钟,逐字逐句咀嚼——出了一身冷汗!
能提出这样的建议,用什么样的褒义词加之于袁老身上都不为过。国家粮库关乎国计民生、关系看国家的安危,岂容掺假!“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说明此说法非凭空臆造。只是我们不知道,这是个别现象还是非个别现象?问题到底在多大范围内存在、严重到何种程度?连粮食都敢造假,连这样的黑心钱都敢捞,某些人何以丧心病狂到如此地步?他们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袁老建议查粮库,谁会汗流浃背?像笔者这样的升斗小民会流汗——民以食为天,还有什么比天下粮仓更重要的事情吗?某些硕鼠会流汗——费尽心机设计的生财之道很快将大白于天下,末日即将来临;某些管理部门会流汗——这样的问题,为何要由一位科学家、一位老人家提出来?是管理失职,还是别的原因?如果问题属实且比较严重,他们怎么向人民交代?
也许,我们只是虚惊一场,问题只是极其个别的,也并不严重。但愿如此!即使这样,出这身冷汗也值得——它会让我们更加清醒!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