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郭松民:要借鉴“群防群测”的历史经验

2025-02-19 文摘 评论 阅读

郭松民:防震抗震要借鉴“群防群测”的历史经验

(原载于作者博客)

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天变”,这是三十多年来国内伤亡最惨重一次震灾。这一天,成千上万人再也看不到明天太阳;这一天,全国人民共同感受了巨大的悲怆。总理已经抵达了灾区,子弟兵从四面八方星夜兼程向灾区集结,社会各界也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动员起来——这一天,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俗话说,痛定思痛。今天虽然尚未痛定,但我觉得“思痛”也应该开始了,因为有效的救灾固然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但成功的防灾却可以在极大程度上避免损失,况且人死不能复生,如果我们能够成功预测到这次地震,虽然房倒屋塌的结局避免不了,但生命的损失却可以避免。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曾经发生过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奇迹的: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发生在辽宁海城的大地震被准确预报,这使得辽宁省南部的100多万人及时撤离了他们的住宅和工作地点——仅仅在撤离两个半小时之后,海城就被7.3级的强烈地震击中。在6市10县的震区范围内,城镇房屋毁坏508万平方米,农村民房毁坏86.7万间,却仅有1328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0.16‰,大自然在海城扑了个空!

 

据当事人回忆,那简直是世界灾害史上奇迹般的一幕:暮色苍茫的辽南大地上,四处回响着“当当”的钟声,有线广播一遍遍发出严厉的警告,阻止快要冻僵的人返回自己的小屋。当时针指向19点36分时,大地突然剧烈抖动时,四面八方一片尖声呼喊,人们不像是在惊惧天灾的可怖,也不像是在庆幸自己的存活,而像是在惊叹地震工作者的神机妙算。

 

在世界历史上,成功地预报7级以上的大震,这还是第一次。震后,美国、新西兰、日本、罗马尼亚、西德等十多个国家的地震科学专家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纷纷到海城考察。他们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成功是由于能够及时地收集大量地震前兆的异常情况,并且及时归纳、分析、总结的结果。

 

的确,海城地震之所以能够被成功预报,专业的地震工作者当然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但当时实行的“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报预防工作”的“群防群测”的方针,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般来说,专业的地震工作者,对长期、中期的地震预报,比较有把握,但对短期的预报,把握就不那么大了。而就预防地震灾害而言,短期预报才真正具有决定性。

 

就海城的这次预报来说,正是密布在辽南的群测群防网点收集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现象,如蛇、鼠、鸡、青蛙等动物异常,以及水异常等,并且及时汇总到了地震专家面前,才使得当时的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和国家地震局能够作出大地震就在眼前的判断,敢于发出临震预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这次四川大地震前,也出现了很多异常的现象,据报道,四川锦竹曾经发现大规模的蟾蜍迁徙,震区曾经发现过地震云,阿坝地区还曾经有过地震的“谣言”,但遗憾的是,由于“群防群测”的传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我们遗失了,大自然发出的这些警告被白白地浪费了,我们终于未能成功地躲过灾难。

 

防震抗震要借鉴历史经验,尤其是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忘记了历史的经验,就一定会受到无情的报复。

标签:地震   预报   成功   大地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