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和以钱为本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和以钱为本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和谐统一?
宋公明
如果是以人为本,那么关系到人们生命健康的食品,就不应当出现安全问题。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假酒,毒奶粉,毒火腿,地沟油,苏丹红等等有毒有害食品事件为何一再发生?这与以人为本的宗旨不是背道而驰吗?难道是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自古就有“无奸不商”之说。为了赚钱,奸商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哪管他人死活。所以,这次三鹿奶粉事件暴发后,大家都对不法厂商恨之入骨,政府也加大了对厂商的监管力度。然而这样能不能解决问题呢?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以赚钱为目的。某房地产大老板说过,企业以赚钱为原则。企业不赚钱,就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更无法扩大再生产,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要赚钱,这并没有错。
问题是如何赚钱。企业要赚钱,就不能不算成本和价格。如果成本降不下来,价格又抬不上去,那企业就可能亏损。相对来说,价格是由市场和政府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无法左右。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只好想办法降低成本。而成本又分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不变成本是不太好降低的,那么只有在可变成本上动脑筋了。
然而由于精英们错误的市场经济理论,导致民众对市场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监管的层次和关卡不断增多,企业的成本也就不断在上升。一个企业从筹建到生产经营,其中要经过的关卡和领取的证照有多少?恐怕数都数不清。以后每年还要年检,还要应付各种大检查,还要通过各种认证,取得各种标志和许可证。而要通过各种认证,拿到各种证照和标志,都是要花钱的,而且不是一次性的。这些支出,无疑大大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而且监管的规定越来越苛刻,要全部达到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就不得不弄虚作假,运用潜规则打通关节,例如五毒矿山却可以六证齐全,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求生存,就只能向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下手了。这种情况,三鹿集团有,奶粉企业有,其他企业也有。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潜规则形成,奸商们食髓知味,即使不牺牲安全质量也可以赚钱,他们也不干了,因为利润是要追求最大化的,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就一定会铤而走险。
这样就形成了一怪圈,因为产品质量有问题,造成人们对产品的普遍不信任和恐慌,政府就加大监管力度,不断设立关卡和提高门槛;这样一来,又造成经营难度增加和成本提高,企业就不得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采取更加狡滑的办法来逃避监管,在夹缝中求生存,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这次深圳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歌舞厅,竟然什么证照也没有。你不是关卡多证照多吗?人家干脆就不办证照了,照样开得红红火火。而像这样的企业,决不会只有这一家。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让企业能够赚钱,企业赚到钱,财政才有税收,地方才有GDP和政绩,所以地方政府很自然地要对企业礼让三分,对老板们给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就不能不以钱为本。然而产品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要以人为本,就不能不狠抓质量。这就使政府陷入了两难境地。
如果继续听从精英们的馊主意,把企业全部卖给私人,把市场交给无形的手,指望无形的手能自然地约束企业行为,这个幻想看来已经破灭。企业,特别是私企,根不会受无形的手制约。企业出了重大安全事故,政府也无法辞咎。那么政府就不能不加大监管力度,层层设卡,处处提防,证照满天飞,而结果却又是形式主义大泛滥,监管看似严厉,实际上是形同虚设。表面是一套由无数法规和部门组成的规章制度,实际上则是另一套潜规则。对于深圳发生火灾的歌舞厅来说,所有的监管难道不是形同虚设吗?这种形式主义的监管和潜规则横行,难道不是普遍现象吗?这种形式主义的监管,不仅防不胜防,劳而无功,而且造成机构庞大臃肿,腐败滋生,每年不知白白花掉多少钱,冤不冤?
在这种情况下,是一条道走到黑,还是解放思想,换一个思路?例如,关系到下一代生命健康的婴儿奶粉,是不是能由国家专营?国家对生产婴儿奶粉的企业实行专项管理,定点生产,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保证企业有计划利润,员工有固定工资和劳保,这样企业就没有做假的必要和可能,也就无须层层设卡处处提防而防不胜防。婴儿凭出生证领取购奶证,到国家专营的商店或柜台定量购买平价质量有保证的婴儿奶粉(当然要有多种规格型号)。而对高档高价奶粉则完全放开,让无形的手去管,以满足一部分有钱人的需要。但是风险自担,国家不承担义务。这样国家和政府既做到了以人为本,又让企业能够以钱为本,是为双赢,岂不两全齐美,社会和谐,皆大欢喜?
2008,9,23,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