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英雄为何尘封了半个世纪?
灵宝市阳平镇一个叫沟南村的小山村,住着一位叫卢文焕的老人。62年前,他曾生擒豫西匪首、国民党军师长李子奎,开国上将陈再道曾亲手签发奖状授予他特等功臣。但老英雄自甘清贫,在灵宝山沟务农数十年,从不表功,从不向人伸手。 2011年3月24日 ,老人去世,未给子女留下一分钱遗产,只留下几张奖状。
1951年,卢文焕复员回乡务农。岁月流逝,卢文焕和他的功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他只是偶尔会翻出奖状和老照片看看,回忆当年的战斗经历。即使是在当年生活最困难时期,也没有申请过一次救济粮。数名原任现任镇村干部证实:老英雄是个硬骨头,凡事不求人,一辈子没向谁伸过手……
据镇里的干部讲,他们从未听说过卢文焕找到任何一届领导,说自己是功臣。1984年,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复员军人实行定期补助,每名老军人每月补助6至9元,卢文焕是最高等级的9元。随着政策的调整,到老英雄去世前,每月定补为385元,因为他是功臣,市里每月又增发了10元。“除了应得的补助,老人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
1994年,灵宝市法院的赵江波等人在整理公审李子奎的档案时,发现了卢文焕的事迹,并走访了老人。之后,赵江波和老人成了忘年交,老人向他敞开了心扉。随后,赵江波在《灵宝晚报》发表了相关文章,这段尘封半个世纪的历史,才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后来,满身伤病的卢文焕夫妇被接到镇敬老院安度晚年,医疗费全部报销。
在卢文焕的追悼会会场,两侧悬挂着 “文昭千古 英雄已去壮志犹在;焕扬万代 忠骨虽灭浩气长存”的挽联,村、镇的有关领导参加了追悼会。镇里还为卢家送来了1200元丧葬补助费,向老人的老伴发放了1000元慰问金。这位隐功半世纪的特等功臣,就这样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直到英雄老矣,英魂逝去,卢文焕才得到经济和精神上的一点点补偿,而他留给世人的是铮铮傲骨。
曾兵在敬佩老英雄的同时,在思考一个问题:老英雄为何尘封了半个世纪呢?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正如电影《集结号》一样,有许多英雄的生存状态和境遇很让曾兵纠结。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形象,其最初的英雄原型是在朝鲜战场第一个喊出“向我开炮”的步话机员蒋庆泉(曾兵注:关于王成的原型多有争论,有人称来自于杨根思、于树昌,但蒋庆泉仍不愧为英雄),却因为当年被俘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辽宁锦州的一个小山村里,以在集市上卖1块钱一双的鞋垫为生。曾经的战地记者洪炉,经过多年寻找,直到近年,蒋庆泉的事迹才为人所知。
从古至今,中国从来不缺少英雄。近日有报道称,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姓名可考、已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的烈士英名录中的仅有180万人左右,但是,众多先烈不仅没有留下姓名,有些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还屡被破坏。与那些无名烈士相比,卢文焕、蒋庆泉两位英雄或许还算是幸运的,但在这种幸运之下,曾兵同样感受到了悲壮。当年,无数先烈为共和国献出年轻的生命,如今,活着的英雄不居功自傲,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又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谁应该脸红呢?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最令曾兵不解的是,许多英雄是由民间个人追寻并发现的,而并非专司其职的民政部门。以卢文焕、蒋庆泉为例,卢文焕是灵宝市法院的工作人员赵江波发现,蒋庆泉是由老作家洪炉苦苦寻找多年的结果。据有关报道介绍, 1986年,我国制定烈士纪念设施分级管理办法。1995年,完善四级管理保护体制。近日,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的通知。至此,我国烈士纪念设施管理制度全面建立。活人要分等,烈士要分级,这就难怪老英雄为何被尘封半年世纪了。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更不应该忘记英雄。曾兵承认,世人没有忘记英雄,但仅仅是限于那些名列史册的大英雄,而对那些无名先烈又是如何呢?清明节刚过,各地党政机关的举动是明摆着的,恐怕就不用多说了。或许是上天冥冥注定,或许是好人有好报,活着的英雄大多长寿。卢文焕90岁去逝,蒋庆泉今年83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时下,有草根说官员对民众不够尊重,试想,连英雄都不敬畏的官,能尊重普通草根吗?
新闻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3/28/c_121238935.htm
http://news.sina.com.cn/s/p/2011-04-06/062522242139.shtml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