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与“三大山”
“家天下”与“三大山”
(文/唐尧)
近代中国,以鸦片战争为滥觞,风雨飘摇,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难当头。与此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志士仁人毁家纾难,舍小家为大家,共赴国殇。其中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集大成者,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终于掀翻了旧中国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新中国秉承和发扬了社会发展大同理路,组织起来,同心同德,谱写新的篇章。新中国在近30多年时间里,工农业都建立起以全民和集体为主的经济体系,一个初步的工业化体系建立在一个古老的农业化大国之中,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陆海空国防体系进入国际大国的行列之中。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一洗近代的耻辱,那是人民英雄们浴血奋战和牺牲换来的;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这是几代人的无私奉献的结果。每当有人嘲弄那个年代,笔者愤愤不平,这些人还有什么德行?他们嘴里那点货色,还有什么价值呢?
共和国发展历史也告诉人们,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为何是几代人的无私奉献呢?这一发展经历,就是一个“先治坡,后治窝”的发展思路。否则怎么能改变其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呢?发展总要从从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起步,从工农业三七比例转化为倒三七比例。没有全体人民的奉献,可能吗?这正是毛泽东时代的以国为本的大同发展思路,也才为邓小平时代的适时转换创造了前提条件。没有这一过程,天上能掉“馅饼”吗?也许早就在国际斗争中沦陷为任人摆布、任人欺凌的旧中国的模样。
邓小平时代的发展思路是对毛泽东以国为本的大同思路的扬弃。这一扬弃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在农村是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是以“国营”改“国有”,“以厂为家”改为“劳务合同”(劳动成了商品)。于是乎,以“愚公移山一起走”改变为“狼奔豕突分步走”,鼓励一部人先富起来。其结果是社会成员急剧两极分化,“近水楼台先得月”将民风、党风坠落深渊。于是,在推翻了旧的三座大山后,又起来了新的三座大山,这就是老百姓的住房难,看病难和他们的子女上学难等社会问题的普遍化。表面化的进步多了,实质性进步少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哪个得以实现呢?
那么,整合毛邓不同发展思路后的新的发展思路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还是选择两条腿走路。既要有毛泽东时代的恢弘的大同气势,又要有实现全民全面小康目标的目标。因为这样的发展才能真正带来国家兴旺发达和人民幸福康乐。
一旦“家天下”继续下去,新“三大山”不能推翻,也许连旧“三大山”复发肆虐。笔者引用西汉·戴圣《礼记.礼运》中一段。
一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解:大道施行之时,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德才皆备的人选出来为民服务,众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哈哈,这不是社会公益吗?)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众人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另一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小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汤禹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如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中国古代的小康与大同几乎全是对立的。在另一则中,天下为公的大道没有了,改成“天下为家”了。在天下为家的总原则下,一切社会现象都与大同世界相反。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为己藏,力为己出,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没有了,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没有了。所有这些,来自权力的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大人世及也就是君主世袭。为了说明这种世袭的合理性,于是产生了为其服务的观念形态,就是礼与义。什么叫礼?什么叫义?《礼运》的作者十分深刻地指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原来礼的本质是全在于为世袭的王权效劳。那么崇尚权力是理所当然的,尊重权力既然是礼,与之相适应,保护权力自然就是义了,还要“城郭沟池以为固”。而权力之所以要有“礼”来尊重,要有“义”来维护。这就说明了大同世界的公理性,说明了大道之行的正义性,同时也说明了礼、义本身的虚假性。
前阶段中央党校的李副校长,还专门撰文《“小康”辨》。辩什么呢?天下为公,也不是没有家的幸福?水涨船高嘛!30年来死抱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扶优政策”,“拉开收入差距”等。怎么推翻这新的“三座大山”呢?在世界经济危机到来之时,又怎样众志成城,共度难关呢?
条留言